重新认识司马懿
Guo Yi
一、 渭河南岸,五丈原,秋风瑟瑟,寒意萧萧。 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自盛夏一直到深秋,终于分出了胜负。 蜀军将士面带戚容,旗帜黯淡无光,垂头丧气缓行南归。 他们的主帅,一代贤相诸葛亮,了遂心愿,鞠躬尽瘁于军中。 渭河对岸,站着一个阴鸷瘦削的中年人,一张清瘦的脸,犀利而细长的眼睛里闪着冷冷的光,余光扫过,让人生畏。 狼顾鹰视,虎雄之姿,魏国大将军司马懿。 司马懿下令停止追击,静静目送蜀军离去,忽然转过身来,对辛毗说:“诸葛孔明,天下奇才也。” 他难得的表现出了胜利者的宽容和大度。 就在数月以前,诸葛亮拿女人衣服羞辱他,让他名声扫地。 他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 就在这一刻,他已经胜了诸葛亮。 自信,跃然而出,诸葛孔明不论繁琐,事必躬亲,其能久乎!已堕吾画中,破之必。 打败敌人,未必一定要在正面战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 蜀人有民谣“死诸葛走生仲达。“他听到后,放声大笑,“吾只能料生,不能料死。“ 死了就是死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事实。 从此以后,英雄凋零殆尽,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里,惟剩一群竖子耳。 三、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明帝景初二年正月(公元238年),司马懿奉命远征辽东,路经河内温县,见到了多年不曾见的父老故旧。 当年的青梅竹马的青葱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他也已是年过六十的老人了。 白云苍狗,天地悠悠,他怆然有感,作此长歌。 纵然功勋卓著,也不得不如履薄冰。对朝堂之上,他流露出厌倦。等到辽东平定,他想要告老还乡。 可是,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魏明帝曹睿已经病入膏肓,在榻上奄奄一息,拼着一口气等他从辽东回师。 看到司马懿,明帝强打起精神,紧握住他的手说:“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以待君,得相见,无所恨矣!” 随后,明帝用尽最后的力气,指着年幼的两位皇子,对他说,“此是也,君视之,勿误也!” 年仅七岁的皇子曹芳,上前抱住他的脖子,大哭。 司马懿拜倒在地,恸哭流涕,不能自己。 少帝即位,曹爽以宗室执政,用浮华轻佻,排斥勋旧,又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导致民生凋零,国力衰退。 司马懿虽是辅政大臣,却屡遭排斥,干脆托疾在家,不问政事。 时洛阳有民谣:“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 司马懿充耳不闻,愈发谦恭,他时常引《道德经》告诫子孙说:“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老部下孙礼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前来辞行。 只见孙礼面露忿色,不发一言。他便问:“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 结果孙礼极为激愤:“本谓明公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言罢,涕泪横流。 他立即断然制止:“且止,忍不可忍。” 四、 进入隆冬,司马懿病情日益加重。 新任荆州刺史李胜来访,只见他躺在榻上,身体羸弱,神情委顿,勉力想起身穿衣,结果手抖得无法拿稳衣物;又让侍女扶着进粥,然去无法下咽,粥羹沾满前胸,一片狼藉,让人揪心。 喘息半晌,他才缓缓调稳气息,说:“年老沉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 把荆州听成并州,他已经病糊涂了,错乱其辞,状如荒语。 李胜向曹爽禀报,“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 来年正月,曹爽兄弟随少帝曹芳车驾前往高平陵拜祭明帝,城内禁军无主。 就在此刻,他从病榻一跃而起。 他联合被曹爽排挤的太尉蒋济、司空高柔等功勋旧臣和郭太后势力,以迅雷之势接管京城军政。 然后亲笔写信给少帝曹芳,痛斥曹爽背弃顾命,兄弟同掌禁军擅作威福,与内侍勾结窥伺神器,最后来上一句“陛下恐怕但为寄坐而已,岂得久安!” 深入骨髓,字字诛心。 一句话,他要拼上老命也要清君侧,报明帝托孤之恩。 儿子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人,此时悉数登场。他暗许:“此子可就。”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让弟弟司马孚给少帝曹芳送去衣物、食物、寝具等用品,同时又让人给曹爽捎信,告知他只是免官而已,用不着鱼死网破。 曹爽一党正慌乱情急而不知所为,看到司马懿的信,决定放弃抵抗。反正只是免官,回去还不失为富家翁。 惟有恒范又气又急,大哭:“曹子丹(曹真)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曹爽兄弟的政治智慧确实太差,回城后被悉数一网打尽,以谋逆罪伏诛,夷三族。 这就是改变历史走向的高平陵之变。 五、 有人说,司马懿是一个阴暗、奸诈、残忍而毫无信用的人,擅用权术,嗜杀成性,他和他的子孙以阴谋篡夺了曹魏政权。这样的一个人,不值得推崇。 但历史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我们习惯于被道德教化,似乎那些忠君爱国,仁义爱民、为政清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历史人物才值得欣赏。 我们习惯于去找到历史人物的黑点,放大,然后站在道德治高点对其进行指责,去体现出道德优越感,我们未在其位,未经其事,未临其情,未受其境,就对着古人品头论足,针砭得失,甚至史书都没有看懂,就自顾自给历史人物贴上忠、奸的标签; 这是非常肤浅的历史观。 对司马懿这样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一定要去分辨他的忠、奸,意义其实不大。 我们不如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他,既然他算得上是三国里最成功的人,那他为什么会这样成功呢? 《道德经》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想必,这就是司马懿战无不胜的阴柔之力。 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他温良恭俭,如和煦春风,以弱者形象示人,不惜自贬身份、名誉、尊严,不顾斯文,不讲体面,因为这一切在他看来都不那么重要。 一旦机会出现,他会迅速转为虎狼之态,以雷霆一击致敌于死地,斩草除根、毫不留情。 最让人赞叹的,是司马懿强大的忍耐力和自控力。 人总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刻,而情绪往往是让人作出错误举动的根源。 而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的情绪不曾有任何一刻的失控。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不到十成把握,绝不出手。 这世界有众多智商高洞悉力超群之人,也不乏把握机会超强之人,而能长时间等待、隐忍,始终如一而不犯错的人,少之又少。 他像是一部精准的机器,永远在正确的时间,用最正确的方法,做最正确的事情。 这还并非全部。 他与传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截然不同。 作为一个出众的另类,他完全不在乎行为是否符合仁义道德,更没有崇高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不像刘备,时时以仁义自居;他也不像诸葛亮,时常写《出师表》来剖明心迹,以示忠贞。 曹操也写《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样的文章,换作司马懿,是断然不会写的。 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他所做的一切,只在乎目的是否达到,方法是否有效。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多余。 他是三国历史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把空洞虚伪的道德面具彻底捅破的人。 他毫不留情扯下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成为“仁义至上”和“政治正确”的死敌。 他一生利己,目的明确,方向清晰。 但他的这种利己,是理性的,是有明确的底线和原则的。例如,他对待政敌毫不留情,却并没有枉杀一人,全按法条办事。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里,利己是不道德的,不值得推崇的。有一个流行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被视为贬义。 假想一下,我们不提利己,只提利他,是否做得到呢?答案是不能,在你提倡利他时,是你利他人还是要求他人利你?如果你自己不得利,为什么要去利他?如果他觉得你利他理所当然,那么对于他来说,这是利己。如果你要求他人利你,那么你是利己。 只利他不利己,在逻辑上完全行不通。在逻辑上行不通的,现实中更行不通。 所以,一个满口利他而对利己闭口不谈的人,一定是虚伪的人。一个只提倡利他而不谈利己的社会,只能是一个伪善的社会。 我们往往重视道德多于重视规则,重视情感多于重视理性。 实际上,我们需要规则远远多过需要道德,需要理性远远多于情感。 如果任由道德的大棒挥舞,社会将陷入无序状,天天标榜道德楷模,只会造就一群伪君子。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 六、 高平陵之变后,他让何晏处理治罪曹爽一党的谋逆。 何晏殚心竭虑,对昔日好友罗列编织各种罪名,力求穷尽,只希望能借此表忠心,获宽恕。 看完处理结果,他表态说“凡有八族。“有八家要族诛。 何晏数来数去,怎么数也只有七家。 他说“未也“,意思是你再数数。 何晏大窘,情急之下大喊:"岂谓晏乎!" 抱歉,你答对了。 收何晏,族诛。 王凌在淮南,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 他故技重施,先修书一封以示赦免,然后自水路朔江而下,兵行如风。 王凌措手不及,自缚就擒。因王凌是旧交,又是功臣,他让人解缚。 王凌却以为是他念及旧情,径乘小舟而来,想当面乞求宽恕。 他断然制止,两船相距十余丈,遥遥相望。 王凌大喊:"卿负我!"他冷冷的回答:"我宁负卿,不负国家。" 王凌遂自杀,族诛。 这就是司马懿,工于心计,天性凉薄,只算利益,不念感情。 他不为大多数人所喜,一点也不奇怪,他也不关心。 因为喜欢不喜欢,那是别人的事情。 所做的事情,从来都没有错,这才是他要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曹老板曾经也是心怀大汉的热血少年啊。 (少年阿添)
-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Trovatore)
- 三国志 (菁菁者莪)
- 请教高人一个问题。姜维为什么要说“画蛇添足”?感觉很突兀... (张伞伞)
-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Trova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