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天下却负卿
安小懒青年社区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1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 都是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 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便是陈意映,林觉民的妻子。 林觉民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位民国热血男儿英勇就义的时候才24岁,风华正茂的年岁。他的生命就此停止,对妻子陈意映的爱却绵绵无绝期。 中学时候,在语文课本上读过林觉民的文章,《与妻书》。未经世事的心又怎能感悟这位民国热血男儿对妻子的深情笃意?如今,再次品读,便是一次次无法抑制的感动,几欲为之落泪断肠。 2 林觉民的父亲叫林孝颖,对儿子非常疼爱,就连林觉民参加科举第一关童生考试,他都要亲自陪着他。然而,让林孝颖想不到的是,13岁的林觉民走进考场,在考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拂袖而去,何等潇洒,又是何等离经叛道! 林孝颖对儿子的举动没有大动肝火,甚至有隐约的赞赏,所以,他把15岁的林觉民带到了新式学堂学习。 15岁的少年在新式大学堂嗷嗷待哺,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与学说。 他办女学堂,鼓励女孩子包括家里的女佣前去学习。他资助她们走出去,接受更高等的学习。他是冲破旧社会的一股清新的风。他为自己取号为“抖飞”,大鹏展翅,一飞冲天。 3 1905年, 18岁的林觉民遵循父母之命娶妻成家,妻是大家闺秀的陈意映。她碧玉年华17岁,耽诗书,好吟咏,曾为《红楼梦》中人物写过诗卷。 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红袖佳人,二人情投意合,你侬我侬。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有一段文字,便是他俩爱意缱绻的注解: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新婚燕尔,终日厮守。冬天昼长夜短,他与她并肩,携手,悠悠赏着窗外的横逸疏梅,月影杳杳。喁喁耳语,甜言蜜语,是清欢,是浓情。月光是慢的,日光是慢的,两人的交流是轻的慢的。 双栖楼前楼下他俩许多双宿双飞的身影。只是,只是缱绻一时无法延伸至一世。 怪只怪,岁月动荡,风雨飘摇。 4 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写过一篇记录自己和妻子情感生活的文章,文章中这样的语句:“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陈意映在回信中也浪漫地自称双栖楼主。在旧社会的包办婚姻下,能够生发出这般纯真烂漫的情爱,实属难得。 林父也是一片苦心,因为当时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林父知道孩子的秉性,原本只是为了让儿子躲避革命的腥风血雨,所以,让他去留学,希望避开是非。 却不知,在日本,一大批热血的中国男儿正在那里聚集,他们正在商讨救国之路,林觉民,这位骨子里流着革命热血的男儿,在日本寻得志同道合者之后,参加同盟会,他参加各种集会,写进步文章。 他参加演说:“中国危在旦夕,大丈夫以死报国,哭泣有什么用?我们既然以革命者自诩,就应当仗剑而起,同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或许还可以挽救。 凡是有血气之人,谁能忍受亡国的悲痛?”有人形容他的演说极具感染力:“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 5 1910年11月,同盟会商议向海外华侨募款,从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起义。同盟会总部决定由林觉民到福建筹集经费,并召集革命志士。 于是,林觉民回到三坊七巷。陈意映自然欣喜万分。然而聚少离多,他再不像之前那样陪伴在侧,与她花前月下。这一次,他异常匆忙,连进进出出的步伐也是匆匆,又似在思索着什么。 她怎知道,自己丈夫的双肩上,正背负着一个惊天动地、必要时刻需要舍身为国的使命?少年时代便具有英雄气概的他,定然不愿辜负天下人 。 这一次,当林觉民准备离开的时候,已身怀六甲的陈意映凭借女人的直觉,感觉此次离别与往日有所不同。 她哭泣央求:即使今后远行,也要一同随行。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这一次,林觉民真的远行了,远到再也无法见面…… 6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3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点上灯,铺开纸,写下了《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当家中的妻子看到此行书时,他俩已是阴阳相隔……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他说,他是因为她,因为爱她的深挚意念,才有勇气舍小家救大家,帮助天下人去爱他们所爱的人……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他说,他本不相信鬼神,但是现在,他真希望有了,他本不相信心电感应,但他现在真希望能有,这样,他的灵魂就能陪伴着她,让她不必为失去他而悲哀。 肺腑之言,肝肠寸断。 7 1911年4月27日,凌晨,林觉民和福州同乡一起,带领从福建赶来的20位敢死队员坐船从香港赶往广州。海风吹着林觉民的心,他的心里不是没有恐惧:这一程凶多吉少,有回归路吗? 林觉民鼓励同样紧张的堂弟:“此举如果失败,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动同胞——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而犹生也,有何遗憾!” 下午5点25分,敢死队员臂上缠着白布,脚穿树胶鞋,将生死抛之脑后,一路奋战,闯入总督衙门。 在激烈的战斗中,大多数战友都牺牲了。 林觉民腰部中弹,力竭被捕。 面对审判,林觉民心怀必死之志,慷慨陈词,竟打动了主审官李准。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并给了他一个座位。林觉民想吐痰,他亲自拿了一个痰盂过来给他。 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的两广总督张鸣歧这样评价他:“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但是,他还是执意要杀掉林觉民,理由很简单,他无法劝诱他跟同盟会划清界限。 林觉民被枪决了。 8 林觉民的死讯传来,陈意映拖着8个月的身孕,带着一家大小匆忙搬到了福州郊外一个破旧的房子里。 但是陈意映并不愿意相信,她在心里盼望着那只是一个传言,她夜夜难眠,期盼着有一天,房门被敲响,林觉民突然出现在门外。 一天夜里,外面的门果然被敲响。 陈意映扑过去开门,门外却空空如也。陈意映的视线落在地上,那里有一个小小的包裹。不知是谁,打听到了他们的住处,冒着极大的风险将一个小小的包裹送到这里。 陈意映把包裹打开来一看,顿时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包裹里,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我在九泉之下,遥遥听见你的哭声,一定会以哭声来应你…… 陈意映的心碎了,那是“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她想要自杀,公婆不得不跪下来求她。 为了给她凄苦的心一点慰藉,林家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喊过来,跪在陈意映的面前,喊她“妈妈”,这个女儿叫林暖苏,温婉可人,一声“妈妈”,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 5月19日,林觉民死后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生下了遗腹子林仲新。 2年后,陈意映抑郁而亡。 那一年,她才22岁。 这一生,她的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 这一生,他不负天下人,却负了意映卿卿一人。 三角形分割线 后记 广州革命党人经过努力,将起义中死去的烈士遗骸收集起来,合葬在广州郊区的红花岗。 红花岗风和日熙,黄花纷纷扬扬,漫山遍野,后被改称为黄花岗。 安小懒攻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 安小懒出发:步行 480米 至 厦滘站 上车 地铁3号线 (天河客运站方向) 5站 珠江新城站 下车 珠江新城站 上车地铁5号线 (滘口方向) 4站区庄站 (E口出) 下车 步行 640米黄花岗公园。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不出意外的话,这是今年最后的脱单机会了 (安小懒青年社区)
- 人物志 | 赵照 (安小懒青年社区)
- iPhone 8 离我们不远了 (安小懒青年社区)
- 人物志 | 马条 (安小懒青年社区)
- Phillip Toledano: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安小懒青年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