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青岛本地方言应是现在的崂山-城阳-即墨一带

adidas

adidas
2016-09-26 00:28:2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6-09-27 13:14:52

    个人观点,抛开“青岛”这个城市概念的方言不能叫“青岛”本地方言。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09-27 13:21:16

    个人观点,抛开“青岛”这个城市概念的方言不能叫“青岛”本地方言。 个人观点,抛开“青岛”这个城市概念的方言不能叫“青岛”本地方言。 #瞬间收藏家#

    怎么解释"青岛城市概念"?方言不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可以存在多种方言,同一种方言也可以跨好几个地区

  •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6-09-27 13:26:51

    怎么解释"青岛城市概念"?方言不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可以存在多种方言,同一种方言 怎么解释"青岛城市概念"?方言不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可以存在多种方言,同一种方言也可以跨好几个地区 ... adidas

    “崂山-城阳(含红岛)-李沧(不包括沧口南)-即墨一带”代表青岛,那市区算什么?青岛形成城市之后有大量移民,方言也混杂了是自然。觉得市区“不正宗”、郊区“正宗”的说法很奇怪。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09-27 13:36:44

    “崂山-城阳(含红岛)-李沧(不包括沧口南)-即墨一带”代表青岛,那市区算什么?青岛形成城市之 “崂山-城阳(含红岛)-李沧(不包括沧口南)-即墨一带”代表青岛,那市区算什么?青岛形成城市之后有大量移民,方言也混杂了是自然。觉得市区“不正宗”、郊区“正宗”的说法很奇怪。 ... #瞬间收藏家#

    你觉得奇怪是因为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方言正不正宗不是看市区还是郊区。假如建市后的算正宗,那么李村、湛山、辛家庄、浮山后、湖岛这些地方的当地老人还算不算青岛人?现在的所谓"市区口音"仍在变异中,已经往青普方向发展了,将来变成青普,难道青普是正宗?

  •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6-09-27 13:49:25

    你觉得奇怪是因为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方言正不正宗不是看市区还是郊区。假如建市后的算正宗, 你觉得奇怪是因为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方言正不正宗不是看市区还是郊区。假如建市后的算正宗,那么李村、湛山、辛家庄、浮山后、湖岛这些地方的当地老人还算不算青岛人?现在的所谓"市区口音"仍在变异中,已经往青普方向发展了,将来变成青普,难道青普是正宗? ... adidas

    建置前没有青岛市的概念,只有青岛村,李村、湛山、辛家庄、浮山后、湖岛属于即墨。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正宗的保质期只有一百年吗?这些再往前是不是应该更正宗?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09-27 14:15:14

    建置前没有青岛市的概念,只有青岛村,李村、湛山、辛家庄、浮山后、湖岛属于即墨。语言是一直在 建置前没有青岛市的概念,只有青岛村,李村、湛山、辛家庄、浮山后、湖岛属于即墨。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正宗的保质期只有一百年吗?这些再往前是不是应该更正宗? ... #瞬间收藏家#

    更早的不知道,印象里我只知道清末出生的当地老人,口音和现在的人没有明显区别,现在的人只是个别词汇不大说了,但是语音仍然保留,不至于变异成另一种方言。方言的变异没你想得那么快,比如"斩山"、"麦(念妹)岛"、"夏(霞)庄"的叫法明朝时期就有了,至今没变。除非外来人口太多,扎堆聚集形成变异区

  • 遥望星空

    遥望星空 (为见到阳光而努力奋斗~) 2016-09-27 14:27:26

    更早的不知道,印象里我只知道清末出生的当地老人,口音和现在的人没有明显区别,现在的人只是个 更早的不知道,印象里我只知道清末出生的当地老人,口音和现在的人没有明显区别,现在的人只是个别词汇不大说了,但是语音仍然保留,不至于变异成另一种方言。方言的变异没你想得那么快,比如"斩山"、"麦(念妹)岛"、"夏(霞)庄"的叫法明朝时期就有了,至今没变。除非外来人口太多,扎堆聚集形成变异区 ... adidas

    亲爱的你说得对,”青岛方言“本身是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学术界通常讨论的”青岛方言“这个概念中的”青岛“仅指解放以前的青岛市区一带,并非现在包括六区四市的大青岛,所以你说的”正宗“方言区域其实并不包括在”青岛方言“的范围内,而应该算是胶州方言或是即墨方言。

    而且,虽然青岛方言的确是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但不能说这些方言就是”正宗“的青岛方言,因为对于青岛这种移民城市来说,唯一的”正宗“就是非正宗——文化的多元化,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青岛的原住民群体可以说被解构得相当彻底,所以,这些多元文化里的任何一种——包括原住民文化在内——都不能说主导了青岛本土文化或者方言的形成,就像不能说”正宗“的美国文化是英国文化一样的道理哈。

  • 栗子

    栗子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2016-09-27 14:29:34

    建置前没有青岛市的概念,只有青岛村,李村、湛山、辛家庄、浮山后、湖岛属于即墨。语言是一直在 建置前没有青岛市的概念,只有青岛村,李村、湛山、辛家庄、浮山后、湖岛属于即墨。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正宗的保质期只有一百年吗?这些再往前是不是应该更正宗? ... #瞬间收藏家#

    哪一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历史 人 语言。是不是都不算中国的

  • #瞬间收藏家#

    #瞬间收藏家# 2016-09-27 14:31:44

    哪一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历史 人 语言。是不是都不算中国的 哪一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历史 人 语言。是不是都不算中国的 栗子

    中国是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吗?

  • 栗子

    栗子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2016-09-27 15:55:07

    中国是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吗? 中国是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吗? #瞬间收藏家#

    知不知道的不用您问,我只知道现在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德占时期的那一小块地方才算青岛,至于崂山、李村、城阳什么的根本不算青岛,就连现在的市南区也要从中间割开,市南东部不能算是青岛。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09-27 18:03:42

    亲爱的你说得对,”青岛方言“本身是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学术界通常讨论的 亲爱的你说得对,”青岛方言“本身是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学术界通常讨论的”青岛方言“这个概念中的”青岛“仅指解放以前的青岛市区一带,并非现在包括六区四市的大青岛,所以你说的”正宗“方言区域其实并不包括在”青岛方言“的范围内,而应该算是胶州方言或是即墨方言。 而且,虽然青岛方言的确是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但不能说这些方言就是”正宗“的青岛方言,因为对于青岛这种移民城市来说,唯一的”正宗“就是非正宗——文化的多元化,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青岛的原住民群体可以说被解构得相当彻底,所以,这些多元文化里的任何一种——包括原住民文化在内——都不能说主导了青岛本土文化或者方言的形成,就像不能说”正宗“的美国文化是英国文化一样的道理哈。 ... 遥望星空

    学术界讨论老市区地带方言,那是因为这一带是建置初的核心区,但是青岛的历史很特殊,从建市起就选在了老即墨西南角作为中心,原住民被德国人赶走,后来的绝大部分是移民。从地理上讲,青岛山、浮山、太平山、楼山、女姑山等都是崂山的余脉,这个史料上有明确记载,所以现在的青岛市区从传统地理上讲都属于崂山地区。老市区的方言很明显就是崂山本地方言的变异,四面八方的移民本身就是"入乡随俗"了,怎么能说原住民文化没有主导青岛本土文化的形成呢?如果只是以解放前的青岛区域为准(实际上真正的早期青岛应当是胶澳租界区),当然是没有正宗青岛方言一说,但是从我的理解看,正宗的青岛方言就是崂山方言或者说是即墨方言。

  • 栗子

    栗子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2016-12-04 22:51:33

    亲爱的你说得对,”青岛方言“本身是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学术界通常讨论的 亲爱的你说得对,”青岛方言“本身是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学术界通常讨论的”青岛方言“这个概念中的”青岛“仅指解放以前的青岛市区一带,并非现在包括六区四市的大青岛,所以你说的”正宗“方言区域其实并不包括在”青岛方言“的范围内,而应该算是胶州方言或是即墨方言。 而且,虽然青岛方言的确是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但不能说这些方言就是”正宗“的青岛方言,因为对于青岛这种移民城市来说,唯一的”正宗“就是非正宗——文化的多元化,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青岛的原住民群体可以说被解构得相当彻底,所以,这些多元文化里的任何一种——包括原住民文化在内——都不能说主导了青岛本土文化或者方言的形成,就像不能说”正宗“的美国文化是英国文化一样的道理哈。 ... 遥望星空

    还原住民被解构的相当彻底,德国狗日本狗的后裔估计也说不出这种话。你这种人对青岛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无法融入这片土地,对真正的青岛历史你没有认同感更不敢正视,看待问题方式跟我们完全相悖却不自知,就盼望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彻底消失全变成德国狗日本狗拉的屎。

  • 钢铁洪流萨鲁曼

    钢铁洪流萨鲁曼 (过了年审我要玩个够) 2016-12-05 13:44:21

    村里的现在都这么牛逼了吗? 黑人问号???

  • 遥望星空

    遥望星空 (为见到阳光而努力奋斗~) 2016-12-05 16:47:04

    还原住民被解构的相当彻底,德国狗日本狗的后裔估计也说不出这种话。你这种人对青岛根本就没有什 还原住民被解构的相当彻底,德国狗日本狗的后裔估计也说不出这种话。你这种人对青岛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无法融入这片土地,对真正的青岛历史你没有认同感更不敢正视,看待问题方式跟我们完全相悖却不自知,就盼望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彻底消失全变成德国狗日本狗拉的屎。 ... 栗子

    唉,本来不想再叨叨这个问题了,明者自明,不明的也无所谓,反正又不影响过日子,但看你回了这么多,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两句。

    这位兄台,如果说你看问题的眼光仅限于此的话,那我很高兴和你看问题的方式完全相悖,因为这起码证明,我不会一言不合就随便骂人扣帽子。我有很多即墨和崂山的朋友,我一直觉得和他们讨论问题很愉快,希望你不要破坏这种印象。

    显然你对什么是青岛文化有些误解,如果我说,以前没有青岛,只有崂山或即墨,你会不会好理解一点?

    原住民文化被解构的相当彻底这个说法,我承认略有不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原住民文化遭到较大破坏,以至于对青岛文化的影响力降到了与其他外来文化较为平等(但仍有一定优势)的位置。

    即墨和崂山的确有着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但开埠后的青岛则是一种移民文化,虽然这种文化建立在即墨文化的基础上,但受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同样明显,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显然不同于即墨文化的新型文化,就像米和水酿成了酒一样,这种文化的历史至今都不过一百多年,其认同边界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而是一开始只有市南区的移民认同,原因很简单,一开始只有市南区叫做“青岛”,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其他城区。所以,非要找个”正宗“青岛方言(且不说能不能找着)的话,也该从市南区找”正宗“。

    至于你说的老台东、老沧口、老四方、甚至一部分李村,现在仍在世的老人也绝大多数是青岛开埠以后的移民,而非原住民,台东绝大多数是德占时期来青谋生的劳工,沧口绝大多数是日本九大纱厂的工人,所以,如果你认为这些地区,移民说的是“原味”青岛话的话,等于你也认可我的意见——青岛话是在移民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方言。

    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些地方仍然有一部分在开埠之前就世居于此的原住民,但他们那时的语言并不能称作”青岛方言“,因为如我上文所言,那时青岛还不存在,而且,你又如何能保证现在他们说的语言没有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而保持了自己的”正宗“呢?据我所知,连崂山的果树都是被德国当局改良过的,要找一个完全没被外来文化影响的东西,基本不可能。

    关于你对外来人的抱怨,首先我必须纠正你一点无谓的担忧,因为一般来说,会用“老巴子”这个词的人,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崂山是农村,所以,他们是绝不会出去说自己是崂山人的,这对于他们来说,等于自降身价。

    实际上,我可以部分理解你的想法,因为自从东部大开发以来,青岛城区面积扩大了三四倍,人口更是暴增了十倍不止,像我这样上溯四代都在青岛土生土长的老市南,占的比例确实不到10%,而另外的90%,大部分都是周边县市区——包括崂山、城阳、即墨来的新移民,我不止一次听过”老巴子“把社会秩序搅乱了的抱怨,但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论调,因为青岛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城市,今天的外地人就是明天的本地人,今天的农民就是明天的城里人,没有移民,就不会有青岛的繁荣,这才是真正的青岛历史,这才是青岛文化的本质,这才是青岛文化最宝贵的特质。所有不承认这一点妄谈青岛历史文化的,恕我直言都是无知。

    当鄙视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就这么简单。

  • 栗子

    栗子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2016-12-05 21:59:53

    唉,本来不想再叨叨这个问题了,明者自明,不明的也无所谓,反正又不影响过日子,但看你回了这么 唉,本来不想再叨叨这个问题了,明者自明,不明的也无所谓,反正又不影响过日子,但看你回了这么多,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两句。 这位兄台,如果说你看问题的眼光仅限于此的话,那我很高兴和你看问题的方式完全相悖,因为这起码证明,我不会一言不合就随便骂人扣帽子。我有很多即墨和崂山的朋友,我一直觉得和他们讨论问题很愉快,希望你不要破坏这种印象。 显然你对什么是青岛文化有些误解,如果我说,以前没有青岛,只有崂山或即墨,你会不会好理解一点? 原住民文化被解构的相当彻底这个说法,我承认略有不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原住民文化遭到较大破坏,以至于对青岛文化的影响力降到了与其他外来文化较为平等(但仍有一定优势)的位置。 即墨和崂山的确有着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但开埠后的青岛则是一种移民文化,虽然这种文化建立在即墨文化的基础上,但受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同样明显,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显然不同于即墨文化的新型文化,就像米和水酿成了酒一样,这种文化的历史至今都不过一百多年,其认同边界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而是一开始只有市南区的移民认同,原因很简单,一开始只有市南区叫做“青岛”,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其他城区。所以,非要找个”正宗“青岛方言(且不说能不能找着)的话,也该从市南区找”正宗“。 至于你说的老台东、老沧口、老四方、甚至一部分李村,现在仍在世的老人也绝大多数是青岛开埠以后的移民,而非原住民,台东绝大多数是德占时期来青谋生的劳工,沧口绝大多数是日本九大纱厂的工人,所以,如果你认为这些地区,移民说的是“原味”青岛话的话,等于你也认可我的意见——青岛话是在移民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方言。 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些地方仍然有一部分在开埠之前就世居于此的原住民,但他们那时的语言并不能称作”青岛方言“,因为如我上文所言,那时青岛还不存在,而且,你又如何能保证现在他们说的语言没有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而保持了自己的”正宗“呢?据我所知,连崂山的果树都是被德国当局改良过的,要找一个完全没被外来文化影响的东西,基本不可能。 关于你对外来人的抱怨,首先我必须纠正你一点无谓的担忧,因为一般来说,会用“老巴子”这个词的人,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崂山是农村,所以,他们是绝不会出去说自己是崂山人的,这对于他们来说,等于自降身价。 实际上,我可以部分理解你的想法,因为自从东部大开发以来,青岛城区面积扩大了三四倍,人口更是暴增了十倍不止,像我这样上溯四代都在青岛土生土长的老市南,占的比例确实不到10%,而另外的90%,大部分都是周边县市区——包括崂山、城阳、即墨来的新移民,我不止一次听过”老巴子“把社会秩序搅乱了的抱怨,但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论调,因为青岛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城市,今天的外地人就是明天的本地人,今天的农民就是明天的城里人,没有移民,就不会有青岛的繁荣,这才是真正的青岛历史,这才是青岛文化的本质,这才是青岛文化最宝贵的特质。所有不承认这一点妄谈青岛历史文化的,恕我直言都是无知。 当鄙视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就这么简单。 ... 遥望星空

    首先我对我前面说的话作出道歉,我性子直说得太过难听,伤了人的心。说实话市里的老年人很多都非常和善,但是为什么其他地方甚至外地人对市南市北的整体评价并不高?

    您说以前不存在青岛,所以原住民说的不算青岛话,外来移民形成的才是正宗青岛话,我不可能认同。假设老市南那边全都是德国移民后裔(只是假设哈),难道德语就成了真正的青岛话? 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是不是都该从1949年之后开始算?老市区的原住民语言没有没有受到干扰更不能作为理由,更何况不少原住民后代并没改口音。上海松江话被称作上海的本地话,按这个逻辑青岛的本地话就该是即墨话,某些市里人就是不这么认为。在青岛市内三区,移民和原住民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差别很大。如您所说,原住民如果算青岛人,但是说的却不算正宗青岛话,这逻辑不知道该怎么破。

    至于老市南人对哪里有认同感那是他们个人的事,很多老市南一辈子连四方沧口都没去过,更别说李村,一生不出青岛市,没做过飞机没坐过长途。所谓的认同也不过是个人感情用事,只是他们自己这样认为。市南说自己正宗的时候,四方沧口就有人不同意。再者建市初的胶澳租借地怎样划的?分哪些区?说句不好听的,您的逻辑也是验证了青岛市南看不起市北,市北看不起四方,四方看不起李沧,官方的区划我不承认,我觉得哪里是青岛就是青岛。这种独具一格的认同感在全国除了青岛找不出第二个,至少在外人看来就很古怪。

    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小,多少的原住民文化在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这不等于青岛就两样,不能正视历史。

    我们两种人彼此是两种认知,无法调和。这样继续下去,怕是老市区的一部分移民后代和其他地方也没法彻底团结起来,争论总是存在,其实无所谓,连您也说了,个人过个人的。你们有你们的回忆,我们有我们的历史。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12-06 08:46:13

    各说各的理,有四方区东部一带的认为今天的崂山李村正宗,小村庄那边的认可沙洲那种… 但是讲真,市区各地的方言总体还是没超出即墨方言的范畴。去听听就知道了,城阳的河套对比夏庄,即墨的田横对比马山,再倒过头来听听台东、四方西部,一对比就能听出实际是同一种方言的分支。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12-06 09:10:00

    当然了,市区的方言少了,青普多了,尤其市南,基本上就是个青普,越是市中心的地方人口流动越大,方言越淡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12-06 09:25:24

    唉,本来不想再叨叨这个问题了,明者自明,不明的也无所谓,反正又不影响过日子,但看你回了这么 唉,本来不想再叨叨这个问题了,明者自明,不明的也无所谓,反正又不影响过日子,但看你回了这么多,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两句。 这位兄台,如果说你看问题的眼光仅限于此的话,那我很高兴和你看问题的方式完全相悖,因为这起码证明,我不会一言不合就随便骂人扣帽子。我有很多即墨和崂山的朋友,我一直觉得和他们讨论问题很愉快,希望你不要破坏这种印象。 显然你对什么是青岛文化有些误解,如果我说,以前没有青岛,只有崂山或即墨,你会不会好理解一点? 原住民文化被解构的相当彻底这个说法,我承认略有不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原住民文化遭到较大破坏,以至于对青岛文化的影响力降到了与其他外来文化较为平等(但仍有一定优势)的位置。 即墨和崂山的确有着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但开埠后的青岛则是一种移民文化,虽然这种文化建立在即墨文化的基础上,但受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同样明显,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显然不同于即墨文化的新型文化,就像米和水酿成了酒一样,这种文化的历史至今都不过一百多年,其认同边界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而是一开始只有市南区的移民认同,原因很简单,一开始只有市南区叫做“青岛”,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其他城区。所以,非要找个”正宗“青岛方言(且不说能不能找着)的话,也该从市南区找”正宗“。 至于你说的老台东、老沧口、老四方、甚至一部分李村,现在仍在世的老人也绝大多数是青岛开埠以后的移民,而非原住民,台东绝大多数是德占时期来青谋生的劳工,沧口绝大多数是日本九大纱厂的工人,所以,如果你认为这些地区,移民说的是“原味”青岛话的话,等于你也认可我的意见——青岛话是在移民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方言。 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些地方仍然有一部分在开埠之前就世居于此的原住民,但他们那时的语言并不能称作”青岛方言“,因为如我上文所言,那时青岛还不存在,而且,你又如何能保证现在他们说的语言没有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而保持了自己的”正宗“呢?据我所知,连崂山的果树都是被德国当局改良过的,要找一个完全没被外来文化影响的东西,基本不可能。 关于你对外来人的抱怨,首先我必须纠正你一点无谓的担忧,因为一般来说,会用“老巴子”这个词的人,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崂山是农村,所以,他们是绝不会出去说自己是崂山人的,这对于他们来说,等于自降身价。 实际上,我可以部分理解你的想法,因为自从东部大开发以来,青岛城区面积扩大了三四倍,人口更是暴增了十倍不止,像我这样上溯四代都在青岛土生土长的老市南,占的比例确实不到10%,而另外的90%,大部分都是周边县市区——包括崂山、城阳、即墨来的新移民,我不止一次听过”老巴子“把社会秩序搅乱了的抱怨,但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论调,因为青岛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城市,今天的外地人就是明天的本地人,今天的农民就是明天的城里人,没有移民,就不会有青岛的繁荣,这才是真正的青岛历史,这才是青岛文化的本质,这才是青岛文化最宝贵的特质。所有不承认这一点妄谈青岛历史文化的,恕我直言都是无知。 当鄙视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就这么简单。 ... 遥望星空

    我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因为最早移民到老市北以里的并不是周边县市的人,而是龙口、莱州、荣成等地区过来的,那一带的原居民都让德国人驱逐走了,所以新形成的方言与其他地方差别较大,加之开埠后经济发展,文化,人口各方面因素,认同感不一样也可以理解。

  • 遥望星空

    遥望星空 (为见到阳光而努力奋斗~) 2016-12-06 16:39:57

    我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因为最早移民到老市北以里的并不是周边县市的人,而是龙口、莱州、荣成等地 我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因为最早移民到老市北以里的并不是周边县市的人,而是龙口、莱州、荣成等地区过来的,那一带的原居民都让德国人驱逐走了,所以新形成的方言与其他地方差别较大,加之开埠后经济发展,文化,人口各方面因素,认同感不一样也可以理解。 ... adidas
    兄台,我也能理解你,但显然你没理解我,即墨方言是青岛方言基础之一这个说法没问题,但即墨方言是“正宗的”青岛方言的说法就大有问题了。打个生物学上的比喻,这就相当于说鸟类是恐龙进化来的没有错,但说恐龙才是“正宗的”鸟类显然就是荒谬的了。

    首先,青岛方言有两种,广义的青岛方言只是青岛行政区划内多种方言的统称,包括即墨方言、胶州方言等等,以后如果再划进来别的县市,可能就包括个别的什么方言,边界不固定,各方言来源和特点也不同,讨论哪种是“正宗”没有意义,所以,要讨论什么是正宗的青岛方言,讨论的只能是狭义的青岛方言,就是青岛市区方言,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否则整个讨论就不成立。

    然后,青岛市区方言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方言,内部声调尚未统一,并受到即墨以及其他地区方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同时和即墨方言有着显著差别:①人耳可辨的声调差异,多数使用者可以分辨,参见青岛话版《武林外传》;②词汇使用方面的差异,青岛市区方言中有着大量的外来词汇,而即墨方言中则没有。尤其是差别②,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都认为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青岛市区方言的标准,参见http://www.docin.com/p-1289455353.html。所以,即使要寻找所谓“正宗”的青岛市区方言,也要从符合这两个标准、特别是标准②的方言区域当中寻找,而不是从猫里找狗,从海棠里找苹果。

    最后,其实我很质疑“正宗”这种说法的科学性,更不能理解把所谓“原住民”和移民强行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的论调,血统歧视早就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文化纯洁论也已经被证明站不住脚,一个简单的例子:敢问几代以上的原住民就不算移民?三代?五代?还是十代?难道是可以量化的吗?如果说青岛开埠前的居民是原住民,那么很可惜,这些所谓的原住民也是明初才从云南迁徙而来的移民,文化和方言都与周边更古老的山东本土文化不尽相同。青岛开埠后的移民也不过是开埠前移民的重演而已,移民和原住民是两个不断相互转化着的群体,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不客气地说,对于老城区的那些开埠初期就移民青岛、已经在此安身立命数代人的老居民来说,后来从周边县市区又回到青岛的那些昔日的原住民后裔才是移民。而哪个群体对这座城市及其文化更熟悉、更有认同感,我想我无需赘言。

    顺带纠正一下,“青普”和青岛话有严格区别,青岛老城区人心中的语言档次排名是普通话>青岛话>青普,青普在起初多用来指代改革开放后周边县市来青务工的年轻人所说的方言,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在来青之后都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家乡口音,但目前青普较多的状况我认可,因为流动人口增加导致老青岛人的方言占比不断被稀释。

    不过,你说对了一点,老城区早期移民确实有比较多的黄县人,但西镇团岛则是以日照胶南地区移民为主,见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所以方言带有显著的日照类型特点,而非即墨类型特点,却在青岛市区方言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你对青岛方言研究的实证态度我很佩服,只是上述问题导致你用很有价值的资料得出了一个无意义的结论,实在是非常可惜。
  • adidas

    adidas 楼主 2016-12-19 22:32:34

    兄台,我也能理解你,但显然你没理解我,即墨方言是青岛方言基础之一这个说法没问题,但即墨方言 兄台,我也能理解你,但显然你没理解我,即墨方言是青岛方言基础之一这个说法没问题,但即墨方言是“正宗的”青岛方言的说法就大有问题了。打个生物学上的比喻,这就相当于说鸟类是恐龙进化来的没有错,但说恐龙才是“正宗的”鸟类显然就是荒谬的了。 首先,青岛方言有两种,广义的青岛方言只是青岛行政区划内多种方言的统称,包括即墨方言、胶州方言等等,以后如果再划进来别的县市,可能就包括个别的什么方言,边界不固定,各方言来源和特点也不同,讨论哪种是“正宗”没有意义,所以,要讨论什么是正宗的青岛方言,讨论的只能是狭义的青岛方言,就是青岛市区方言,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否则整个讨论就不成立。 然后,青岛市区方言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方言,内部声调尚未统一,并受到即墨以及其他地区方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同时和即墨方言有着显著差别:①人耳可辨的声调差异,多数使用者可以分辨,参见青岛话版《武林外传》;②词汇使用方面的差异,青岛市区方言中有着大量的外来词汇,而即墨方言中则没有。尤其是差别②,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都认为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青岛市区方言的标准,参见http://www.docin.com/p-1289455353.html。所以,即使要寻找所谓“正宗”的青岛市区方言,也要从符合这两个标准、特别是标准②的方言区域当中寻找,而不是从猫里找狗,从海棠里找苹果。 最后,其实我很质疑“正宗”这种说法的科学性,更不能理解把所谓“原住民”和移民强行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的论调,血统歧视早就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文化纯洁论也已经被证明站不住脚,一个简单的例子:敢问几代以上的原住民就不算移民?三代?五代?还是十代?难道是可以量化的吗?如果说青岛开埠前的居民是原住民,那么很可惜,这些所谓的原住民也是明初才从云南迁徙而来的移民,文化和方言都与周边更古老的山东本土文化不尽相同。青岛开埠后的移民也不过是开埠前移民的重演而已,移民和原住民是两个不断相互转化着的群体,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不客气地说,对于老城区的那些开埠初期就移民青岛、已经在此安身立命数代人的老居民来说,后来从周边县市区又回到青岛的那些昔日的原住民后裔才是移民。而哪个群体对这座城市及其文化更熟悉、更有认同感,我想我无需赘言。 顺带纠正一下,“青普”和青岛话有严格区别,青岛老城区人心中的语言档次排名是普通话>青岛话>青普,青普在起初多用来指代改革开放后周边县市来青务工的年轻人所说的方言,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在来青之后都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家乡口音,但目前青普较多的状况我认可,因为流动人口增加导致老青岛人的方言占比不断被稀释。 不过,你说对了一点,老城区早期移民确实有比较多的黄县人,但西镇团岛则是以日照胶南地区移民为主,见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所以方言带有显著的日照类型特点,而非即墨类型特点,却在青岛市区方言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你对青岛方言研究的实证态度我很佩服,只是上述问题导致你用很有价值的资料得出了一个无意义的结论,实在是非常可惜。 ... 遥望星空

    即使以后划进别的地方来基本上也跟现在的莱西一样,文化历史是不同的,按你的说法,那些方言应该算地方方言。至于哪些人对青岛文化更熟悉,更有认同感,我想这话也可以反过来问:这些所谓的对青岛文化“熟悉” “有认同感”的人,到底是怎样一个熟悉程度,怎么个认同法?为什么总是出现地域认同问题?同样是青岛市区,几里地之隔,有的老人还认为自己是即墨南乡人,且对近郊历史也熟悉,并有认同感,而有的却只认自己住的地方?我觉得上面那位网友说得有道理。

    至于原住民和移民的转化的问题,以及文化不断变迁,从人类诞生起就是这样,在当今更不用说。文化变了不等于方言也必须要跟着变,生物学上的那个例子在这里并不适用,不要偷换概念。另外,青岛的原住民指的应该就是青岛开埠前在本土生活的居民,全山东甚至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经历过那次移民潮。你说的明初移民,应该站在即墨,或者山东省的角度来讲比较合适。你说周边区县搬到市区的都是外来人,同一片地域仅仅几十里之隔如此划分,会让人觉得狭隘。

    你不用把即墨和青岛两者分的如此清晰,在我看来,即墨和青岛应该是一体的,之前传出即墨要划区,我听了就觉得这是应该的,一百多年前的老即墨辖区终于又要恢复了。其实你这种态度我也能理解,毕竟像你这样的家庭也在老市区生活了百十年,因为各种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了对周边的认同感有限,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了。尤其按你的说法,只要划进青岛的地方,都应该走当年老市南的路,才能体现出青岛这座城市的精神,实际上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今天的青岛更像中国大多数的城市,和当年的老市里那点地方是完全两个不同概念。该保护的历史文化元素就该积极保护,而不是时代发展了就淘汰掉。方言也是,那些保存现状较好的的方言区就该尽力传承,仅仅为了所谓的公平就破坏掉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不论是即墨、胶州、崂山、黄岛、莱西,我觉得不论去哪里定居,按照常理——入乡随俗最好。如果都较着劲,那最后这些方言全都消失,以后都变成普通话,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别人还有自己的方言的时候,我们却没了

  • 遥望星空

    遥望星空 (为见到阳光而努力奋斗~) 2016-12-19 22:39:32

    嗯,我非常同意你关于保护区域历史文化独特性的主张,这样的话你应该也能理解,我也只是想保护老市南为代表的老青岛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而已,这个独特性不用我撇清,明白地摆在那里,任何人一眼都能看出来,我也很喜欢李村和崂山的本土文化,而且我也认为青岛文化未来的趋势很可能要回归胶东本土,但这并不等于否认现阶段老青岛文化的独立性,我也没有哪句话要求现在的全青岛都跟市南一致,也不可能一致,因为现在的青岛已经不是以前意义上的青岛了,而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青岛,我只是很反感非要找出个“正宗”的这种做法而已,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不科学,而且很没意义,多元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正宗之说,非要找个正宗的做法是非常狭隘的。你有你的独特性,我有我的,大家互相尊重吧。 至于我那个类比科不科学的问题,我只是尽力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文化认同的问题了,如果你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找本费孝通的书或者任何一本民族学的教材来看看,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多元一体”,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73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