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还是“义”——《论语·先进》篇讨论之一
来自:止隅(切近悠遊)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据钱穆先生《孔子传》解释,《论语》中的这句话是孔子及其弟子与蒲人斗而离散之后又相聚时的对话。在宋代理学家那里,为何颜回如此说成了一个问题。而且问题的重点变成了,在如此情景下,是否应当死?如何与儒家的原则,特别是《礼记•曲礼》中的“亲在,不许友以死”,相一致? 伊川曰:“死字当为先字。子在,回何敢先。死者,非回之所当为也。当为者,上足以告天子,下足以告方伯。以讨其罪耳。” 又曰:“死当为先,谓先往也。颜渊亲在,岂得为孔子死乎?” 程颐的解释是:颜回不应当死。(1)如果死,必须要有伸张正义的可能为前提。并且(2)补充了一个儒家以孝为根本的理由。《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时颜回的父亲还在,所以说,亲在,不得为孔子死。这样理由(1)说的是义,理由(2)说的则是孝。此处的讨论还没有涉及到相反的选择,所以孝和义的统一使得程颐的解释没有深层次的困难。继续看他和弟子的讨论: 或曰:“设使孔子遇难。颜渊有可死之理否?”曰:“无可死之理。除非是斗死,然斗死非颜子之事。若云遇害,又不当言敢不敢。” 程颐弟子假设了孔子如果死了,颜回是否当死的情景。程颐还是认为无可死之理,他进一步区分了主观选择和非选择之死的差别,这样,就使得问题变得更加细致。也就是说,除非是遇害这种超出自己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否则,不应当选择死。 又问:“使孔子遇害,颜子死之否?”曰:“岂特颜子之于孔子,若二人同行遇难,自可相死也。” 又曰:“亲在,则如之何?”曰:“且譬如二人捕虎,一人力尽,须当同去用力,如执干戈、卫社稷。到急处便逃去之,言我有亲,是大不义。当此时,岂问有亲无亲?但当预先谓吾有亲。不可行则止,岂到临时却自规避也。” 这一部分对话比上面的更为详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弟子问的部分涉及的是很具体的师与弟子的关系问题,但是程颐的回答扩大到了所有的人,两个人同行,如果遇到危难,都是可以相死以赴难的。这里要注意的是,程颐添加了一个条件——同行,这个条件的添加使得问题和《论语》本身的问题发生了转变。本来《论语》说的是二人散离的情况,在《论语》的语境下讨论问题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师与弟子的问题。但是,程颐转换以后,就变成了一个上面的理由(1)和理由(2)可能冲突的问题。这样就面临一个新的选择。 程颐的解决方案是,如果不是在具体的境遇下,也就说在自己能力和可控范围之内的情况下,以孝为原则,不能许友以死,这就遵循了《礼记》的原则。但是如果发生了超出自己情景设定的范围,自己被置身于道义选择之下的时候,不能以孝为理由逃离道义。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孝和义都因为某种场景和时机的原因而具有直接性的力量,因此而成为道德选择的当下唯一原则。没有发生危险的时候,以孝道为己任,行孝道自然不能许诺别人生死相交,此处的许诺建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能归之于德性,一是义,二是信。如果失去了信,这个义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可能变成一种虚伪,所以,在直接性上来讲,孝是当下满足的德行;但是发生危险的时候,以道义为己任则是一个首要的选择,不存在许诺的问题,行为就是选择,这时候,孝反而是一个多条件才能满足的德性,以孝为借口本身是一个放弃道义的选择,其次,以孝对抗道义存在困境。在儒家看来,子女是父母身体的延伸,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精神的延伸(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在没有危难之时,不危害身体是善,但是以此作为根本来对抗道义,实际上是陷父母于不义,而且以孝为形式来取代了善的实质内容。所以,在根本上,孝其实和义不是矛盾的,因为孝和义都有一个更为上位的指向——善。 曰:“亲在,不许友以死如何?”曰:“有亲在,有可许友以死者,二人同行之事是也。有亲不在,不可许友以死者,如侠士以亲不在,而为人报雠甚非理也。” 最后,程颐的话可能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亲在与不在不是取舍标准。也就是说,孝与父母的存亡无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出孝是个立身原则,延续到父母死后的自己的言行(教条化的礼仪教育则是“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二、许不许友以死也不是绝对的处世原则,义与非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回顾程颐所有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程颐的讨论可以表述为用生死来选择根本的价值——善。并且在论述中讨论了具体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取舍问题。其中最为灵活的部分就是在不同的场景下统一于善。 此章程颐的解释正是《论语•学而》“孝弟其为人之本与”注释的重要补充,值得参考。这里,对论语原文并未展开讨论,而原文的讨论似乎难度比较大,但是也很必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游鹅湖书院 (披云)
- “孝弟”与“仁”——《论语·学而》1·2章讨论 (止隅)
- 颜回之死——《论语·先进》篇讨论之一 (止隅)
- 止隅論壇(黃征老師題贈) (止隅)
- 論語朱注1·1整理樣本: (止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