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君是陆公子吗?
来自:三番(Librorum Dilectoribus.)
书缘与文友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6/7/24/1364258.shtml 王 强 发表于2016-07-24 11:15 写文章,我一向来得慢。收入《书蠹牛津消夏记》字数不多的文字,竟像蜗牛,从2007年到2015年,一格一格爬了八年。生性疏懒当然是主因。总固执地觉着,确有心得和感触才该动笔,虽然笔下文字缓慢却不见得就因而变得高明。 三年前,承诺俞晓群,交他一部书稿。三年来,这个承诺时时刻刻未敢忘怀。现在,累积至今的文字,汇在一起,终于有了兑现的可能,心里如释重负。晓群的勤奋、执着、坚韧和追求极致的堂吉诃德般的勇气,不仅助他成长为出版大家,更一步步将国人出版装帧的技艺,渐渐带向可与英美同行比肩对话的境界。我一页页认真比对过手头原版藏品,不夸张地说,他心血首次的结晶《鲁拜集》,刚一迈步,秀出的段位就令人惊喜赞叹。我的文字能得出版大家晓群青睐,还将体面地栖居在海豚出版社迷人的书装里,真是幸运。晓群写的序,清晰地将我们十几年淡淡却彼此惦念激励的情谊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 不显山不显水的L君,总能以他无法让我拒绝的手段,不知不觉中“榨出”我的文字。翻翻此集的文章,几乎全部是给了他参与编辑的《上海书评》。2015年端午节,作为电影《十二公民》出品方,我去上海领取上海国际电影节授予的电影传媒五项大奖。逗留时间匆匆,给他发了条短信问候。第二天上午,出发去机场时收到他短信,说顺路可在他家附近咖啡馆小聚。他点了咖啡,我点了茶。寒暄后,他得知夏天我将去牛津待些日子,慢慢吹着咖啡泛起的泡沫,轻轻地说,既然人到牛津,何不留些文字痕迹。他说《文汇学人》将刊发一篇钱锺书负笈牛津的长文。我没直接答应,怕没把握,只是说到时看看找不找得到提笔的灵感。结果,我挥汗如雨,从牛津宿舍到北京书房,草写修改,交给他《上海书评》分五次连载完毕的“书蠹牛津消夏记”。 2013年在上海开会,趁便想见见海上几位文字高手。L君编《万象》时期,我的文字偶尔与他们相遇。L君让郑诗亮安排了一个饭局。从文字里出来,见到陈子善、沈宏非、毛尖、黄昱宁、小宝、小白。认识了毛尖,于是有了这篇灵气四溢的序言大文。朋友圈见伶牙俐齿的她写我拿玛丽莲·梦露说事儿,哈哈大笑,纷纷问我什么时候穿起裙子站在地铁风口上,淋漓尽致体验体验她所说的人生赤裸裸灿烂烂的欢愉。我倒暗自得意,此集文字正是她笔下同学张小军摆的西瓜摊。谁想得到,毛尖竟有一天也能走进来,放下身段儿,弯腰挑拣挑拣地上码放得并不高大上的西瓜。 海豚版尚在排校,道群捎来口信,希望拙作由他推出香港牛津繁体字版。欣喜中品到的是来自一个纯粹爱书之人的信任及信任背后鞭策的压力。记忆的思绪不觉飘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叶。北大执教时,我那篇长文《伊甸园的黑暗》刊发于创刊不久的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学刊。当时,文章的责编正是道群。初次书信交往,道群的谨严、谦逊、平易透过往还短笺上他儒雅的字迹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一晃二十余年过去,脑海中的印象竟没有丝毫的褪色;虽然略感遗憾的是,除了那次短暂的文字神交,迄今我和道群仍未在现实里碰过面。那就让我藉这第二次经他的手编辑过的文字,跨越时空,权当惦念的问候吧。道群重新编排了文章顺序。从版式和文字两个方面,可以说海豚版与香港牛津版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两种版本”,这于作者是全然出乎意料之外的甜蜜的大惊喜。 2016年6月16日记于纽约行旅中 《书蠹牛津消夏记》,王强著,即将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和海豚出版社分别出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安迪:“勤于治事治学者,皆有日记” (五石斋日记读抄之二)... (三番)
- 十部话剧在线围读 709 (同学话剧社)
- 陆灏|读董四札【《澎湃新闻》2022-07-23】 (陈鹤)
- 草鹭上新 | 陆公子与书友的四年一会,《担头看花》签名钤印本 (小包子)
- 陆灏|“该打手心”与“真是鬼话”【澎湃新闻2022-3-26】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