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转】吕伯奢家的猪为什么不叫?
睢园绿竹(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吕伯奢家的猪为什么不叫? 读书当识其大者,可我却常常耽溺于一些有趣的琐细问题。多年前读《三国演义》时,为一小小问题所困,百思不得其解。小说第四回写道: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这一段故事跌宕起伏,表现了曹操的狠毒、自私,人物鲜活,似欲从书中跳脱出来,艺术性自是毋庸置疑。但我初读时即有疑惑:吕家的猪被缚时为何不叫呢?见过杀猪的人都知道,猪虽愚笨懒惰,平时被踹也只是哼哼几声,晃晃身子而已,但被缚被杀时,会拼命反抗,其嚎叫声可是震耳欲聋,声闻十里。我老家村东头有一人家,干的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营生,每日价缚猪宰猪。我家在村西头,与其家相隔数百米,可猪的嚎叫声仍清晰可闻。吕家的猪为何偏偏不叫呢?其可怪也欤。 有人说,因为猪被一棍子打晕了。有人说,因为吕家的猪是哑巴,不会叫。有人说,因为吕家的猪是英雄的猪,视死如归,“死则死矣,何必多言”。也有人说,因为吕家的猪信奉“沉默是金”的格言……当然也有一些人更关心猪的下落:是被曹陈二人宰了吃了呢,还是被缚着终成饿死鬼了呢,抑或是挣脱了绳子,跑到野外,成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呢?不得而知。 后来读到一些史料,谨录如下: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转引自张国风的《漫话三国》,第138页) 通过对比可知,三书所记同事,有很大的出入。《魏书》所记对曹操很有利,曹操是正当防卫;而后两种说法虽不尽相同,但说曹操因多疑而错杀好人则同,曹操至少是过失杀人罪。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原始材料里是没有缚猪这一情节的。我的看法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为了抹黑曹操,无所不用其极,有意编造了这个细节,可他缺少基本的生活经验,编造得经不起推敲。——差不多就这样吧。但我隐隐觉得这种解释还不完美。 本回后收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名曰《曹操献刀》,我前后讲过数次。讲到此问题,就按上一段解释来回答。 一天,无聊乱翻书,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竟找到了答案。白化文先生的话虽为笑谈,可发一噱,但亦可谓最佳解释。具引如下: 如果吕伯奢家里的猪一叫,曹操就知道,省得杀人了嘛。猪没叫,所以曹操跟陈宫才拔剑把吕伯奢家里人给杀了。那你说,为什么猪不叫?我说非常简单,中国的乡下,对于杀猪是非常重视的,一定要在过年过节或者是喜庆节日时才杀猪呢。曹操跟陈宫到吕伯奢家去,这是一件秘密的事儿,你去杀猪,猪嗷嗷一叫,东邻西舍会问怎么回事儿啊?吕伯奢他们家有什么事?他们会来打听打听,一看来了这么俩人,就坏了。但是吕家又想好好招待,那么怎么办呢?怎么能够让猪不叫?非常简单,猪是非常爱吃酒糟的,猪吃完酒糟,吃多了他就呼呼大睡,这时候你爱怎么整它就怎么整它。所以吕伯奢家就把他们家的酒啊都给猪喝了,那猪喝完酒呼呼大睡了,因而吕家没有酒了,吕伯奢才出去卖酒。 (白化文:《与北大中文系新同学谈话》,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第33页,漆永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对古书,有三种态度:信古,疑古,释古。信古,盲目信奉古书上的东西,自是不足为训。近代以来,盛行疑古,以怀疑一切推翻一切为荣,亦不足为训。学者的态度,应是释古,即对古代的东西有理解之同情,回到历史的语境中,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白化文先生此说可谓释古之典范。 转自:http://www.douban.com/note/365191654/ 作者:鲁人鲁话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开阔眼界,能打开格局的书 (大写的L)
- 阅读记录-金瓶梅 (Suchness)
- 每天读书一小时自律打卡 (山山出川)
- 泥潭 (云游)
- 阅读记录2025-2026 (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