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时代”的另一面
来自:孤岛森林(时间是个好东西)
文 | 韩松落 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喜欢说自己对数字没有概念,我恰恰相反,对数字很有概念,所以,在微博上看到某位作家亮出他的股票持仓情况时,立刻就算出来,他目前的股票资产,是一千多万。 2015年,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拥有一千多万闲钱,也许不算惊人,可一旦结合他的实际情况,这个数字就比较惊人了。他不满三十岁,成名时间不算长,也不是富二代,作品虽然畅销,但单论销量,和张嘉佳、刘同这样的作家相比,还有差距。但随后就在他的一篇自述里,看到他对自己资财来历的介绍,他的主要收入,不是来自纸质书版税,而是来自出售小说影视改编权。 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售出影视改编权,但那些创意新颖、情节独特、人物饱满,给影像改编提供了丰富想象空间的小说,多半都会被影人盯上。当然,如果小说拥有数目众多的读者,为它的接受度打好了前站,卖起来就更容易,而且价格越来越高。 我还记得,2007年,一部清穿小说引起轰动,迅速卖出影视改编权,当时的价格是60万,已经让写作圈子吃惊不小,但几年后,一个人气比较高的新锐作家的短篇小说,也能卖出这个价。如果是长篇小说,体量大、人气高,能够改成电视剧和网络剧,价格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就连人气作家的散文,比如大冰、于娟,也都卖出影视改编权,而且价格不低。这还是偏传统的文本的价格,如果是奇幻科幻类的网络小说,在阅文集团下的网站上连载,并且得到热捧,稿费收入本身就不是小数字,加上影视、游戏、动漫、周边的授权,基本可以让作者迅速致富。尤其是游戏的授权,完全是没个准的,一个传说是,一部奇幻小说的作者,以80万的价格出售影视改编权,没有谈拢,但随后却有游戏制造商,以近千万的价格买走了游戏制作权。 这是“IP 时代”的另一面吧——它是怎么改变创意工作者的人生的。所谓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作权),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一部广播剧、一台话剧,或是某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的影视版权,就可以称作IP了。”而一个朋友的概括更加直白,他说,所谓IP,就是“一个可以卖钱的点子”。一旦找到一个卖钱的点子,一个创意工作者的生活就被大刀阔斧地改变了。 这个“卖钱的点子”,之所以被哄抢,是因为它为娱乐业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源:故事和形象,以及这个故事和形象在长久的阅读、流传之中,被附加上去的那些东西:温度、想象、期待,甚至适度的歪曲、修正;而读者,也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另外形式的消费者——想想《达·芬奇密码》进入拍摄阶段时,读者们的群情激奋吧。它们不是赤手空拳地成为娱乐热钱争抢的对象的,它是带着股份前来。 一些创意工作者(写作者、画家、歌曲作者)陷入寂寥,另一些创意工作者却风头无两; 一个时代落幕,就有另一个时代接棒,当然,前提是,前来接棒的那个时代,足够有钱,可以付出合理或者不合理的金钱,为人们加工出各种内容,去填充漫长无尽的生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立速评 | 韩松落——黄金时代的黑色狂欢 (孤岛森林)
- 宏阔的想象世界和温情的世俗情怀——评韩松落小说集《晚春情话》 (孤岛森林)
- 总有人说文学死了,只是他们看不见而已 | 专访韩松落 (孤岛森林)
- 蓝,和它的对应物 (孤岛森林)
- 当代文学的异色面孔——韩松落读札 (孤岛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