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创造需求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2009-08-06 11:15:5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楼主 2009-08-06 11:21:01

    看了题目就没兴趣了 ———————————— 说我写的吧,你们嫌我表达不好,现在转一篇,又不对口味,还真难伺候啊。

  •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楼主 2009-08-06 11:21:43

    看了题目就没兴趣了 —————————— 内容可比题目有趣。

  •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楼主 2009-08-06 17:53:04

    说我写的吧,你们嫌我表达不好,现在转一篇,又不对口味,还真难伺候啊。

    大家来这不是伺候人的,也不是被人伺候的 水平好坏,大家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 你也别老是指责别人,在另一篇文章里面不断说别人什么对信息判断不对,对信息判断是很主观的,凭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自己无视华野战场上取得的诸多成就,还说别人。

    另外有多雪亮啊?

    这个文章貌似是在讨论投资的乘数效应 —————————————————— 这作者是铁杆的奥派,都被看成老凯了,雪亮吗?

  •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楼主 2009-08-06 18:04:36

    下一篇:

    所谓拉动内需

    作者:李子旸

    上一节介绍的萨伊定律,实际上已经告诉了世人,如果想要提高消费,只能老老实实地发展生产。如果生产水平不能提高,扯什么拉动消费,只是一句空话。

    商业周期理论说来说去,核心意思是:经济危机中,出问题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经济危机不是因为消费不足,而是因为生产错误。要想渡过经济危机,不能缘木求鱼地鼓励消费,而应该纠正生产中的错误,同时,鼓励储蓄,投资发展正确的生产。

    正是在强调要发展生产这个环节,萨伊定律和商业周期理论之间有了结合点。并且,这个结合点对当下的中国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

    很多人对经济危机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对此,必须强调指出,经济危机不是生产过剩,而是生产错误。如果是生产过剩,就不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了,继续发展只能加剧过剩。正因为是生产错误,所以,不可能通过鼓励消费来解决问题,而是首先必须纠正错误,然后,仍要继续发展生产。

    前文已经指出,错误产生的根源是繁荣期发展起来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真实的储蓄-消费比例,真实的储蓄不足以提供这种生产结构所需要的后续投资。只够盖一间小房子的材料不可能建成一座大厦。纠正错误的办法有二:一是通过清算和调整,取消错误的生产结构,二是努力增加真实储蓄。

    真实储蓄将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企业投资。那么,投资到哪里呢?如果是生产过剩的话,这种投资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尽量避免。但实际情况是生产错误,在纠正错误以后,新的投资就将用于建立符合储蓄-消费比的生产结构。

    这时,人们在现实中实际看到的情景是:在经过也许是痛苦的调整以后,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一些旧的企业破产了,一些工人失业了。然后,新的企业建立起来,或者是调整后的企业重新扩大生产。工人在这些企业中重新找到工作。这些企业的产品是有销路的。他们的发展蒸蒸日上。整个经济也因此进入增长。

    萨伊定律告诉我们,生产创造需求。那么,企业产品的需求来自哪里呢?来自其他生产者。可见,拉动需求这句话,实际上应该理解为拉动生产。只不过,这种生产必须是正确的,不能简单扩大危机前发展起来的、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些生产。

    那么,这些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有何启示呢?

    经济危机中,中国同样不是生产过剩问题,而是生产错误问题。引入通胀刺激出口企业建立起错误的生产结构。当出口订单因为世界经济危机而大量减少时,引入通胀也随之减少。错误的生产结构暴露出来。这时,调整和清算不可避免。一些企业将破产,一些工人将失业。当调整完成以后,将重新建立生产结构。如果没有后续的通胀刺激,新的生产结构将是正确的,调整后的企业将重新找到自己的销售市场。

    中国必须改变原有的外汇管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继续引入通胀。可是,如果不再人为压低汇率,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将会减少。简单扩大原有的面向出口的生产结构是没有出路的。那么,新增加的投资将投向哪里呢?换句话说,汇率正常的话,出口量可能会变小,这时,如何发展生产呢?

    换个角度表述这个问题。

    现在,一般的舆论是这样认识的:出口企业遇到了困难,国内应该努力增加消费,拉动内需,帮助出口企业消化库存,维持生产。这种认识是片面和错误的。

    萨伊定律指出,面对危机,所谓增加消费、拉动内需是胡说。要做的是增加生产。商业周期理论进一步补充说,虽然繁荣期的生产发展貌似可观,但危机的爆发证明,这些生产发展是错误的,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要做的,首先是纠正错误,然后是在正确的基础上重新发展生产。而不是耗用宝贵的资金扩张消费,徒劳地支持错误的生产。至于政府加税,然后进行什么公共投资,更是极大的浪费。本来可以由民间精打细算进行的投资,将被政府大手大脚、跑冒滴漏、率性随意、层层腐败的投资所取代。

    萨伊定律和商业周期理论就是这样结合在一起的。

    回到中国的现实。前面论述过了,中国的出口企业并不能简单地把面向国际市场转为面向国内市场。不规范的国内市场让他们望而却步。而且,出口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所作的投资,其中许多被证明是错误的,是通胀的结果,必须进行调整和清算。调整和清算将造成破产和失业。这是不幸的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等于是从错误的生产结构中释放出资源,比如工人、厂房和设备。

    这些资源中的专用部分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损失,但是,那些可以转而他用的资源,将在调整清算完成以后,在新投资的指引下投入新的生产,那么,应该投向哪里呢?

    这样说,问题应该更清楚一些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拉动国内消费,如何拉动内需,而是在调整清算错误生产之后,如何发展国内生产?只有有效地发展国内生产,才能真正拉动内需,也才能让那些调整后的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找到顾客,找到发展的空间。

    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呢?

  •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楼主 2009-08-06 18:25:50

    所谓“内需不足”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读书笔记之二

    作者:周克成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经济学谬论,经济萧条期,各种各样的谬论就更多了。而这许多观点中,其实早在几十年、上百年前就已经被经济学家们批驳得体无完肤了。这次,就让我介绍罗斯巴德对经济萧条期中三个常见谬论的批评。

    奇特的是,这三个谬论都和所谓的“内需不足”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罗斯巴德是在不同的侧面对经济萧条期这一最流行的谎言作出批驳。

    普遍的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中的常见的一种景象,是商品滞销,工厂开工不足,劳工失业。针对这点,人们说只是因为繁荣时期生产得“太多”,以至于超出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于是,经济萧条出现了。

    对此,罗斯巴德毫不客气的写道:“无论是否为人接受,这种解释是彻头彻尾的胡说。除了伊甸园,没有普遍的‘生产过剩’存在。只要任何的‘经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一直需要生产,这种普遍的需求满足可能发生。”

    表面上看起来,在经济萧条期人们可能缺乏货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而有“生产过剩”这回事。但是,只要价格能够自由回落,那这些物品自然就能够卖出去,而不会存在什么“过剩”情况。

    是有一种可能,价格下跌了,那生产这些物品的厂家可能就亏本,但这亏本,可不是当前降价造成的,而是早在项目上马之前就造成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误导了企业家,让他们把钱投了进来,来做了这笔亏本生意。在这一点上,更和普遍的生产过剩无关,是企业家做了错误决定,生产了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过剩的也只是这些错误的“生产力”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需要的,就是让价格迅速回落,让这些在某些方面显得“过剩”的生产力转移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去,因为从普遍的经济世界看,生产力永远是稀缺的,而不是“过剩”的。

    消费不足

    消费不足?有这回事吗?让我们看看罗斯巴德怎么说:

    “因为我们没有斩断六欲,所以对进一步生产的需求总是存在”;同时,“为什么成本的价格那么高,以至于当前的出售价格产品不能获利?生产性及其的增多是因为人们需要这样,是因为人们期待着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坚持认为生产通常会超过消费需求是荒谬的。”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在繁荣时期相对收入更多地转向了富人,而到了萧条期,富人消费也减少了,所以“消费不足”的情况又出现了。但是,罗斯巴德指出:(1)没有什么经验研究证明富人消费得更少;(2)繁荣时期,也不必然存在相对收入由穷人转向富人。

    罗斯巴德还有力地指出:“如果消费不足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任何危机,那么萧条应发生在消费品行业中,该行业的剩余商品将积压,同时至少相对的繁荣将发生在生产资料商品行业。但是,通常我们看到的是,在萧条时期是生产资料行业,而不是消费品行业遭受更大的损害。”

    遗憾的是,政府官员从来没有把罗斯巴德的这些话当一回事。而是一旦发现经济发展有所迟缓,就大谈什么“内需不足”,从而搞出什么黄金周、消费券之类的劣招,他们总是认为,他们比市场更聪明、理智和有效。而其他的谬论,如“生产过剩”、“投资机会缺乏”等,都或多或少和“内需不足”这个谬论有关。

    “投资机会”的缺乏

    这个观点的言下之意是:我们虽然手中有钱,我们虽然愿意作出储蓄和投资,但由于已经没有任何“投资机会”了,所以我们无法作出什么投资,因而我们也无法聘请更多的工人,无法生产更多的物品。总之,因为投资机会的缺乏,这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停滞了。所以,经济出现了萧条。

    你同意上面这段论述吗?真是荒谬得可以。但这就是所谓“投资机会缺乏”的逻辑。

    事实上,只要人们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我们就有必要继续增加供给,就有必要继续增加生产,有必要继续作出储蓄与投资。罗斯巴德的原话是:“即使所有的现有技术都被利用起来,仍有无限的投资机会存在,因为仍有许多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然,要在什么方面增加供给,要什么样的情况下继续投资,需要企业家、消费者根据各自的情况作出判断。但决不会有一个世界完全丧失“投资机会”,除非这是天堂,任何物品的供应都已经应有尽有了。而这样的世界,显然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但在经济萧条期,投资活动确实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罗斯巴德的解释:“实际上,由于成本高于资本商品销售所得出的价格,这才带来了萧条中的困难;所以,问题就在于成本的刚性上。自由市场中,价格决定成本而不是相反,这样最终价格的削减也能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就降低了生产成本。繁荣时期成本价格被抬得太高,现在到了危机时期,人们才发现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销售价格,危机时投资机会不足的根源就在于此。”

    罗斯巴德已经明白地指出,在自由市场中成本是可以下降的,也就是说不会有“成本刚性”这回事的。那么,这里的“成本刚性”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得回到奥地利学派对政府种种干预政策的批评了。比如罗斯巴德就在本书的第61页指出了政府应对萧条的种种政策,恰恰是加重和延长了经济萧条的周期。比如阻止工资下调,就是政府干预市场调整的一种手段,而这样一种手段,无疑是会阻止成本下降,从而让一些本来有利可图的生意,变得没人敢做的。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边是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没有商人愿意掏腰包作进一步的投资。而经济学家看到了这一点,就说什么是“投资机会缺乏”导致了经济萧条。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既然企业家不投资,那么,就让政府来投资吧,就让政府开印钞票吧。为此给人们换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是进一步的萧条。

    在罗斯巴德这本书的第三章中,还对其他经济萧条的荒谬解释作出了有力的反驳,精彩犀利,富有说服力。因为喜欢,又因为虽然这本书虽然已经出版几十年了,但世界上这些荒谬的观点还是流行得很。所以谨在此当个文抄公,把罗斯巴德的几个解释放到这里,供大家参考。

  •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楼主 2009-08-06 18:53:33

    乘数效应是凯恩斯学派的专利吗? —————————— 老凯也许没有把这个申请专利,但是如果叫人罗列一个老凯标志的那几招,想必这一招应该在其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54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