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云翔: 道德危机是一种公众认知
菏泽民间观察(建设乡村和县城重建故乡精神气质)
阎云翔: 道德危机是一种公众认知 2014年03月31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毛莉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88 内容摘要: 关键词:阎云翔;道德危机;公众认知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毛莉)社会关于道德危机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道德危机是确凿的事实还是公众认知?3月27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讲座“当代中国的道德转型”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阎云翔说,在不同时期的道德话语是不同的,一个时期内引起道德争议的行为或许在另一个时期就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任何商业活动、甚至在电视台播放商业广告都会引起公众的道德争议。而在今天,这显然不再是一个问题。阎云翔认为,与其把道德危机当作确凿的事实,不如将其看作一种公众认知。 如果道德危机是一种公众认知,那么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呢?阎云翔介绍了韦恩·贝克(Wayne Baker)在《美国精神价值危机:现实与认知》(America's Crisis of Values:Reality and Perception)中的分析框架。一是将理想化的过去作为参照对象。在美国,公众道德话语中也有今不如昔的抱怨。有民调结果显示,很多美国人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最好的时代。但事实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种族主义盛行。公众关于道德危机的认知另一个来源是,以己之短较人之长。阎云翔认为贝克的分析框架也同样适用于解释中国社会有关道德滑坡的公众话语,道德滑坡所有话语论述的参照对象是过去。例如,近段时间舆论对于民国文化颇为推崇。但如果民国文化真如所说的那么好,为什么中国后来会发生革命? 阎云翔还认为,所有对道德的判断是从群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同群体对于道德的标准是不同的。申端锋在2007年曾发表文章批判中国乡村的危机正在“从治理性危机”向“伦理性危机”转移。阎云翔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申端锋所论述的乡村道德危机的话语来自于他所调研的乡村的老年男性,而从走出乡村的妇女的角度来看,又会是不同的道德判断。 因此,阎云翔认为,学者在研究道德问题时,一定要离开道德危机的判断,对非道德实践,要从具体的个案去分析,并且要分清对其进行道德批判的标准是哪个群体的标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回国找个有爱心女生领养法斗 (有道)
- 2020 调研中国·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营员招募 (田野营)
- 有打算出国留学的吗? (Cc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