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乐家简介(1-17)
来自:露上行舟
我为了方便看,把组长对印度音乐、音乐家及乐器的介绍汇总到一起打印出来了,顺便贴过来,这样大家看起来也方便,有朋友想打印出来的也省事了。 1、Pt Nikhil Banerjee (1931-1986) 尼克•班纳吉(Pt Nikhil Banerjee)也许是本世纪最具天赋的西塔琴演奏家了,他1931年出生在一个有音乐气氛的家庭中,很小就被认为是“神童”。 他受到了Baba Allaudin Khan严格的音乐指导,后来又师从Baba的儿子Ustad Ali Akbar Khan和女儿Annapurna Devi。 他是阿里阿卡巴音乐学校(Ali Akbar College of Music)的教员。他和阿里阿卡巴一起举行了上百场难忘的jugal bandhis。 很快大家就认识到了班纳吉的才华。他迅速成为音乐会艺术家中璀璨的一颗明星。他在印度、美国和欧洲举行了很多场音乐会。 班纳吉在1986年时去世,享年54岁,正值壮年。他将会因他那些拉格中表达的真挚情感而被我们永远铭记。 班纳吉和许多印度音乐家一样不是很喜欢录制唱片。它会约束创造力。因此现场演出的录音是首选。拉格唱片在现场录音的控制和录音CD的制作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于班纳吉的文章 《深情的回忆》 -------------------------------------------------------------------------------- Taken from liner notes of AIR cd release Reproduced her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 尼克•班纳吉出生在一个具有音乐禀赋的家庭中,他是个颇有天赋的孩子,并且有幸从父亲Hath Banerjee那里接受了西塔琴的入门训练。他9岁时就因获得全孟买西塔琴大赛的冠军而震惊了音乐界。他的这一成功使他赢得了古里普尔(Gauripur)王公的资助,他被安排在大师Pt. Birendra Kishore Roy Chowdhry门下学习。这位大师非常看重班纳吉的天赋,认为他日后必将成为最伟大的大师之一,于是将班纳吉送到梅尔流派(Maihar Gharana)的宗师babe Allauddin Khan处继续学习。在Babe Allauddin Khan6年的手把手严格指导下,班纳吉的天才终于绽放出来。在1952年到1956年之间,班纳吉在Ustad Ali Akbar Khan身边进行了创造性的学习,这位萨罗德琴大师在班纳吉的演奏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最后加入了阿里阿卡巴音乐学校并且在加尔各答和加利福尼亚两地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对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天赋有着广泛的渴求是很自然的,与印度罗宾德拉•婆罗多大学(the Rabindra Bharati University)和维斯瓦-巴拉第大学(the Viswa Bharati University)的联系使他声名显赫。他还是美国社会东方艺术学院(ASEA)的客座教授。 在班纳吉的早年生活里,他受到了他的古鲁Babe Allauddin Khan的天才女儿Annapuma Ravishankar的悉心指教。她像催化剂一般重塑了班纳吉的天赋,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在班纳吉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他将Usted Allauddin Khan的aulterity、Ustad Ali Akbar Khan的深邃及Annapuma古典主义的实质与Ustad Ali Akbar Khan的抒情技巧相融合,并将Annapoma古典主义的实质和已融进自己音乐表达中的Ustad Amir Khan唱腔的抒情手法相结合。注:gayaki是唱的一种唱腔。无论如何,班纳吉旋律线的内核仍然是保持着一种深刻的真挚,这种真挚在拉格里深切的表达出来。班纳吉是个内向害羞的人,但他拿起钟爱的西塔琴表达自己的时候则是外向奔放的。他曾获印度政府授予的Pedmashr荣誉,并于1974年获得印度文化部颁发的Sangeet Natak Akademi奖,或称印度文化奖。基于班纳吉的卓越贡献,他去世后还被授予印度公民荣誉奖。注:Padma Bhushan为印度公民荣誉奖,1954年1月2日由印度总统设立,用以表彰那些在某一领域内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班纳吉于1986年1月27日去世,享年54岁,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音乐财富和永存的美好回忆。 2、Ravi Shankar Pt Ravi Shankar Bharath Rathna (1920.04.07 - ) 简介 巴哈拉西•拉纳•潘迪特•拉威•香卡(Bharath Rathna Pt Ravi Shankar)可能是在印度以外最著名的印度音乐家了。几十年来他已经成为印度的文化大使。1999年他被印度政府授予“巴哈拉西•拉纳”称号,印度最高的公民荣誉。 香卡1920年4月7日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他师从麦哈流派的创始人Baba Allaudin Khan。他和他的兄弟乌德香卡(Uday Shankar)的舞蹈剧团巡演了很多年。 上世纪60年代他和胡斯塔德•阿里•阿卡巴•汉(Ustad Ali Akbar Khan)及胡斯塔德•阿拉•拉卡(Ustad Alla Rakha)一起合作将印度音乐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使他名声大振。之后他又成功地和许多西方音乐家如披头士的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e)合作演出。 除了音乐会之外,他还指挥交响乐团以及为许多电影配乐,其中包括印度著名导演萨耶吉特•雷伊(Sathyajit Ray)的著名作品《道路之歌(Pather Panchali)》。 拉威•香卡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古鲁Baba的女儿Annapoorna Devi--一名隐居的西塔琴大师。香卡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Anoushka Shankar是他的弟子,是一位冉冉上升的西塔琴明星。另一个女儿是2003年获得格莱美奖的流行爵士歌手诺拉•琼斯(Norah Jones)。 拉威•香卡有一群星光熠熠的弟子--Manilal Nag、Vijay Raghav Rao、Vishwamohan Bhatt、Tarun Bhattacharya、Lakshmi Shankar、Ronu Majumda、Partho Sarothy和Shubhendra Rao等等。 在美国呆了数十年后,香卡回到了印度,生活在德里。虽然已经85岁高龄,香卡仍活跃在乐坛。他仍然在为完善拉威香卡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艺术而工作,在德里,他还向学生传授他的宝贵知识。 关于香卡的文章: 《大使》 -------------------------------------------------------------------------------- Posted on RMIC by Rajan Parrikar as part of Great Masters Series Taken from G.N. Joshi's "Down MelodyLane" Reproduced her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 拉威香卡旋律优美的西塔琴声把印度音乐传遍了全世界。拉威香卡目前已经是世界知名的人物了。他在印度和国外的独奏会总是听者如云。成千上万的乐迷涌来倾听他的演奏。关于他生平的电影也已经在拍摄。拉威香卡已经大红大紫了30年并且至今没有消褪的迹象。这个时代真应该被称作“拉威香卡时代”。他在印度音乐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我于1940年结识了拉威香卡。他那时20多岁光景,比我年轻大约十来岁。这个白皙瘦长、头发卷曲的年轻人和我一起在录音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在他的早期岁月里,香卡的智慧、专注和努力就已经开始显现。我常常感到他巨大的创造力被浪费在HMV(his master's voice,英国的主人之声广播台)的录音室里,他会为自己寻求更好的出路。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几年后,潘迪特拉威香卡华丽的琴声征服了世界,他的名声达到了顶点。 潘迪特拉威香卡的父亲是土邦中一位地位显赫的律师和高官。拉威香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时代。他来自一个艺术之家,他所有的兄弟都成为了不同领域里的艺术家。他的长兄乌德香卡(Uday Shankar)是一位著名的舞蹈家,他另两个兄弟萨钦香卡(Sachin Shankar)和 拉金德拉香卡(Rajendra Shankar)也非常的有名。拉威香卡在胡斯塔德•奥罗丁汉(Ustad Allaudin Khan)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和西塔琴演奏。拉威香卡的风格是热烈而自我惩罚式(gruelling)的,就如同古时在古鲁的修行地寻求知识的苦行者的苦修(tapasya)一般。香卡和奥罗丁汉生活在一起,领受他的极为严格的训练。这位大师很难相处。那时拉威香卡经常要接受体罚。作为一名来自富裕且高层次家庭的孩子,香卡难以忍受这些艰苦的工作和污辱性的惩罚。 有一天,他决定从古鲁的家中逃跑。一个朋友最后又把他从车站带了回去。 第二天奥罗丁汉听闻了拉威香卡的逃跑企图。这位老师对此极为困扰,他很过意不去,哭了起来,并紧紧拥住这个学生。胡斯塔德•奥罗丁汉不仅把他宝贵的知识传授给了弟子,还把自己的女儿安娜普纳(Annapurna)嫁给了香卡。 尽管奥罗丁汉是一名穆斯林,他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和穿着却是一位正统的印度教徒。我因和香卡受到王公的邀请而有幸遇见并近距离地观察了奥罗丁汉。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清晨。他穿着婆罗门样式的衣服,对拉克希米(Laxmi)女神和萨拉斯瓦蒂女神做礼拜(puja)。他看上去很像吠陀时期一位虔诚的婆罗门学者。 阿里阿卡巴汉和拉威香卡在梅夫尔(mehfils,乌尔都语中是召集之意,此处指演奏会的一种形式)和唱片录制中将各自的技巧相结合,并将萨罗德琴和西塔琴的演奏技艺充分显现出来,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寻求更多的听众,他们前往了欧洲,在那里的成功又激励他们去了美国。他们在美国的巨大声望诱使他们留在那里尝试了新的音乐试验并设定了新的流行趋势。最近几年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印度以外的国家度过,又各自通过音乐会为自己赢得了大批的忠实乐迷。潘迪特拉威香卡还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金纳拉(Kinnara)学校,但最近他关闭了学校回到印度,意图在圣城瓦伦纳西(Varanasi,旧称贝拿勒斯)开设一个阿湿拉姆(Ashram,修行的处所)。阿里阿卡巴则坚决地留在了圣拉斐尔(San Rafael,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城市),指导美国人学习演奏印度古典音乐。 他在吸引西方听众欣赏和享受印度音乐的尝试和努力中采用了一种有别于古老传统风格的演奏技巧。自然地,这引起了某些人对印度音乐传统和印度音乐声誉的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批评家指责拉威香卡玷污了传统表演高贵而纯朴的标准,他们担忧香卡会使拉格的纯洁性走到危险的境地。但无论如何,在获取西方听众对印度音乐的理解,训练他们倾听和享受印度音乐的美妙这点上,拉威香卡的方法和过程无可厚非。通过新颖的介绍方法和新颖的演奏技巧,他教会了西方听众欣赏我们的音乐并在其中得到了欢乐。西塔琴不但在印度卖的很好,也每年出口数千把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这证明了香卡的声望和成功。1969年,香卡被美国音乐业的权威音乐杂志《Billboard Magazine》评为“年度音乐家”。 几年前,在拉威香卡和他的西塔琴的诱惑下,披头士的成员乔治哈里森来到了孟买。当他来到孟买后,在我们的电台里做了印度音乐的示范,我是潘迪特拉威香卡这一不可思议的功绩的见证者。 在他永不枯竭的新奇念头指引下,拉威香卡成功地为东西方音乐安排了一次会面,他在伦敦一个西方交响乐团的全力支持下录制了一张LP“Sitar Concerto”。这张唱片对于提升西方听众对印度音乐的兴趣无疑有巨大的益处。但平心而论,我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的融合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国外的这么多年并没有改变拉威香卡西塔琴演奏里古典音乐的纯洁和真挚。他精熟了西塔琴演奏中的每一方面--阿拉普、伽德(jod,Raga的第二樂章,在Alap之後)、伽特(gat,器樂演奏中的混合節拍。通常是在Alap及Jor和Jhala之後,通常是弦樂師給鼓手要加入伴奏的信號,但就鼓手而言在前因後果有不同的意義)、扎拉(zala)等等。在阿拉普乐章里,他运用喜悦的精巧的风格展示了拉格华丽的结构。在紧接着阿拉普的伽德和伽特乐章中,他敏捷的手指展示了辉煌的不可思议的技巧,使观众如痴如狂。在他巨大的成功之下,拉威香卡依然是保持着谦卑的态度。 除了西塔琴演奏,拉威香卡还在音乐的其他领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一些年里他在全印度广播电台里指挥交响乐团,并以完全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录制了大量的拉格唱片。他还为一些印度电影创作背景音乐并获得了成功。这里要特别提到电影《卡布里瓦拉(Kabuliwala)》(导演Tapan Sinha)和《道路之歌(Pather Panchali)》。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第一位被选中为西方电影配乐的印度音乐家。各种各样的名望、荣誉和头衔都授予了这位大师。在1957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他因为《卡布里瓦拉(Kabuliwala)》的背景音乐被授予“银熊”奖。印度政府也授予了他“帕德马布山(Padmabhushan)”的荣誉。 3、Ram Narayan Pt Ram Narayan (b. 1927) 简介 潘迪特•拉姆•纳拉延(Pandit Ram Narayan)是当今最优秀的萨朗吉演奏者之一。他音乐表达的传奇性风格永久性地改变了萨朗吉在音乐中的角色,从他开始萨朗吉终于彻底摆脱了伴奏乐器的地位而成长为真正的独奏乐器。他的兄弟是著名的塔布拉演奏大师潘迪特•查特•拉尔(Pt. Chatur Lal)。 拉姆•纳拉延1927年12月25日出生于拉贾斯坦邦乌地亚普(Udiapur)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潘迪特•纳苏吉•比阿瓦特(Pandit Nathuji Biawat)一名迪尔鲁巴琴演奏大师。七岁起他就在多位大师的指导下进行萨朗吉的练习--胡斯塔德•梅赫波布汉(Ustad Mehboob Khan)、潘迪特•乌达亚拉尔(Pandit Udayalal)、潘迪特•马达瓦•普拉萨德(Pandit Madhav Prasad)和胡斯塔德•阿布杜尔•瓦西德汉(Ustad Abdul Wahid Khan)。十四岁时,他已经是拉合尔的AIR(全印度广播公司)的一员。独立后,他离开了拉合尔,加入了德里的AIR。 拉姆•纳拉延开始他的音乐生涯正如其他萨朗吉演奏者所做的一样--成为一名声乐家演出的伴奏者。他是一名出众的伴奏者,被当时很多声乐家所赏识。但他决定进行独奏,来发掘萨朗吉这件乐器的潜力。1949年他来到孟买,为电影业工作,这成了他的谋生手段。他在1950年为HMV出了一张独奏唱片。最初他受到了冷遇,但是到50年代末,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功的萨朗吉演奏家。他对萨朗吉的结构做了一些改变,比如琴弓,运弓法和指法技巧,这些如今已成为萨朗吉的规范。 他被印度政府授予一些奖项如PadmaBhushan和音乐艺术学院奖(Sangeet Natak Academy Award)。在他的信徒中有他的女儿阿鲁娜•纳拉延•卡利(Aruna Narayan Kalle)。而他的儿子布里吉•纳拉延(Brij Narayan)则从事演奏萨罗德琴。 关于Pt Ram Narayan的短文一篇 不可分离 -------------------------------------------------------------------------------- Source : SPICMACAY Flyer Reproduced her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 《萨朗吉和拉姆•纳拉延不可分离》 潘迪特•拉姆•纳拉延1927年11月25日出生于拉贾斯坦的乌迪亚普。他来自一个以连续五代都是卓越的声乐家和器乐家而倍感荣耀的家族。他的父亲潘迪特•纳苏吉•比阿瓦特(Pandit Nathuji Biawat)是一位弦乐器迪尔鲁巴琴大师。他以乐器上独特的指法技巧而闻名。这个家庭以师徒传承的方式把宝贵的音乐遗产交给下一代弟子,为保存音乐知识财富贡献出了一分力量。在拉姆•纳拉延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寻找着玩具,结果在他屋角的一件东西上绊倒了。这件玩具就是他一生的伙伴--萨朗吉。他正式的训练是从7岁开始的。他受到了经验丰富的胡斯塔德•梅赫波布•汉(Ustad Mehboob Khan)、潘迪特•乌达亚拉尔(Pandit Udayalal)、潘迪特•马德哈瓦•普拉萨德(Pandit Madhav Prasad)和胡斯塔德•阿布杜尔•瓦西德汉(Ustad Abdul Wahid Khan)的悉心指导。14岁的时候他对这件乐器已经非常得心应手,并且成为了现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的全印度广播公司的一名职业音乐家。在印巴分立之后,他加入了德里的AIR。 年轻的拉姆•纳拉延在他的音乐生涯起步阶段是作为一名声乐伴奏者,这就是萨朗吉在传统中限定充当的角色。在这个阶段,他被广泛认可为一位出色的伴奏者。他被很多伟大的声乐家邀请作为伴奏者,这有助于他吸收他们的艺术特点并逐步完善自己的音乐才能。这种学习也促使了他成为试验者和表演者的尝试。拉姆•纳拉延深深地感到他心爱的萨朗吉有着巨大的未被开发的潜能。而萨朗吉的次要地位限制了他表达艺术激情和热望的自由,这使他十分痛苦。 最后,在五十年代早期,拉姆•纳拉延决定打破传统的框框而闯出自己的天地。可以料想的是,他最初的独奏音乐会在传统人士保守的环境中受到了冷遇。但拉姆•纳拉延决定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他对萨朗吉的巨大潜能和他自己有着无比的自信。在他的兄弟潘迪特•查特•拉尔(Pandit Chatur lal,一位伟大的塔布拉演奏家)的帮助下,纳拉延用他的萨朗吉在印度古典音乐中做了相当前卫的探索。 拉姆•纳拉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对萨朗吉琴的结构和琴弓做了必要的修改。他还对传统的运弓法和指法作了调整,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萨朗吉的新角色--他理想中的音乐表达的讲述者。到如今,这些变化已经成为了萨朗吉演奏的体例。 拉姆•纳拉延的执着不懈终于在1957年结出了硕果。他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他的表演征服了无数眼光独到的音乐爱好者、批评家、音乐学家和其他演奏者的心,他同时也给予了萨朗吉所应该得到的赞赏。从此后,他在印度和国外开始了广泛的演出,赢得了高度的赞誉以及很多奖项如Padmashree(Padmashree奖由印度总统颁发的奖,为印度最高公民荣誉之一)和音乐艺术学院奖(Sangeet Natak Academy Award)。在他的一场国外音乐会后,一位评论家这样写道:“拉姆•纳拉延,印度的萨朗吉演奏大师,昨天在Hafezeih令音乐会的观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的表演让公众认识了充满生机的东方音乐……大部分印度人深深地尊敬他们的音乐,认为它是来自天堂的祝福。纳拉延的表演让我们中很多人相信他们是对的。” 潘迪特•拉姆•纳拉延在印度和国外录制了大量的唱片。他还撰写了一本关于印度古典音乐的书,已经由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在一篇给纳拉延感情炽烈的颂词中,耶胡迪•梅纽因这样说:“萨朗吉与纳拉延不可分割。他和它已经完全融为一体,这不仅存在于我的记忆中,更是一个事实,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对一件乐器作出了如此卓越的贡献,他赋予萨朗吉的无与伦比的表达方式令它的艺术生命永存。” 4、Hariprasad Chaurasia Pt Hariprasad Chaurasia (b. 1938) 日期 生于1938年7月1日 类别 印度斯坦,麦哈流派,融合、电影音乐 乐器 班苏里――竹笛 简介 潘迪特•哈里普拉萨德•查拉西亚(Pandit Hariprasad Chaurasia)是目前国际范围内知名的最伟大的班苏里大师。查拉西亚是少数(还在不断壮大中的)有意识地扩展和发展古典音乐听众的音乐家中的一员。他可能是印度斯坦音乐家中最平易近人的一位,他为班苏里和印度古典音乐在大众中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 哈里普拉萨德•查拉西亚1938年出生在一个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印度北部城市)和音乐没有任何关系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位摔跤选手。他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害怕被希望他成为摔跤手的父亲发现,哈里普拉萨德不得不偷偷地学习音乐。最初(15岁的时候)他跟随Pt. Rajaram学习声乐。后来又在瓦腊纳西的Pt. Bholanath指导下学习吹奏笛子。在他进入AIR工作期间,他受到了隐居的Smt. Annapurna Devi(即 Baba Allaudin Khan的女儿)的教导。 查拉西亚是集革新者和传统继承者为一身的杰出代表。通过他独树一帜的吹奏技巧,查拉西亚令人注目地发展了北印度竹笛音乐表达的可能性。哈里普拉萨德•查拉西亚是北印度最繁忙的音乐家之一,他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巡演和旅行。除了古典音乐外,他还和湿婆库马•沙玛(Pt Shivkumar Sharma)组成了一个名为湿婆-哈里(Shiv-Hari)的团体,成功地为许多印地语电影担任音乐执导/配乐。他还和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在一起做实验音乐,其中包括和著名的团体沙卡蒂(Shakthi)。 这位伟大的北印度竹笛大师已经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如音乐学院奖(1984年),Padmabhushan(印度公民荣誉奖)(1992年)和Padma Vibhoosan(2000年)。 来自Hariprasad Chaurasia - Power and Grace 1, 2 (Rel. 2002)的访谈 Sense World(以下简称SW)为印度古典音乐专辑数量上添砖加瓦!SW2002年成立于英国,并在古吉拉特建造了录音室。它录制的许多专辑都是每年冬天在古吉拉特的阿美达巴德(Ahmedabad)举办的萨普塔克音乐节上的现场录音。 这两张CD是在哈里普拉萨德•查拉西亚在2001年萨普塔克音乐节活动上的一场音乐会中录制的。作为现今最卓越的音乐家之一,在查拉西亚身上体现出诸多声乐和器乐大师特征的交汇融合。作为一位富有创新意识的音乐家,查拉西亚别出心裁用巴哈瓦尼•香卡(Pt. Bhavani Shankar)的帕卡瓦甲进行伴奏,而帕卡瓦甲通常是为德鲁帕德伴奏的打击乐器。这使我们想起了卡纳提克小提琴大师Kunnukkudi Vaidhyanathan,他由塔味鼓(Thavil)演奏家Vallayapatti Subramaniam伴奏。巴哈瓦尼•香卡在德鲁帕德巡演外一直活跃在普及推广古典乐器的最前沿。 第一张CD由查拉西亚的简短介绍开始。然后他用拉格杜尔伽(Durga)开始中慢速的阿拉普,杜尔伽是夜晚演奏的拉格,它以巴克提(Bhakthi,虔敬)情味为主题的。拉格的缓慢发展持续约18分钟,之后他演奏朱尔(Jor),即稍有节拍的拉格的展示部分,通常它不存在于任何特殊的塔拉中。在这个部分巴哈瓦尼•香卡的帕卡瓦甲参与进来。帕卡瓦甲是件强有力的打击乐器,不象塔布拉那样微妙精细。帕卡瓦甲和班苏里的联合正印证了这张专辑的名字《力量和优雅》。结果是正如我们期待的,朱尔听起来更具有节奏感。有时,力量压倒了优雅,尽管大部分时间巴哈瓦尼•香卡紧随查拉西亚编排的模式在伴奏。 接下来是Malkauns,一种声乐家更欣赏的五度音阶的深夜拉格。它的阿拉普很简短,结束之后紧跟贾普塔拉(Japtaal【normal speed】),查拉西亚美其名曰拉查那(Rachna)(【Rachna - also spelt Rachana, is a Sanskrit term meaning "Creation", the structure created by time to time [citation needed]. It is a Hindu name given to females. Rachna or Rachana may refer to:. Rachna Doab, a region in Punjab.】 Rachna,也可作Rachana,是梵语术语,意为“创造”。它是给予女性的一个印度名称。Rachna or Rachana大概指的是旁遮普的一个地区),这时的伴奏乐器是更常用的塔布拉。这个拉格的基础情感是平和情味。查拉西亚对这个拉格的处理十分恰当,他的严肃唤起了充分的和谐和平静。在尾声时查拉西亚使用了一些增加拉格情味的技巧。在音乐会中,艺术家往往是根据观众们的反映来演出的,比起录音室中的工作,舞台上的他们拥有更高的自由度。 第二张CD是两段准古典音乐录音。第一段是浪漫的杜恩(dhun)。杜恩是梵语词汇“Dhwani”的印地语形式。它通常是指一种已经被引入古典音乐的民歌调子。可能从古代起班苏里就被用来吹奏这种曲调了,并且在演奏这种曲调上班苏里的表现胜于其他乐器。在一段6分钟的短阿拉普之后,塔布拉和帕卡瓦甲开始加入到Keherva Taal的轻快旋律中。帕卡瓦甲的共鸣声萦绕在背景处,为曲子增加了魅力。查拉西亚则在一些民间拉格马拉(raagmaala)的调子上跳跃。在20多分钟后,杜恩转换到丁塔拉(TeenTaal)上,速度渐快。在38分钟时,帕卡瓦甲和塔布拉紧跟班苏里的旋律模式,此时,我们仿佛聆听到一场由小提琴、魔力单根和贾淡磁鼓合作演出的卡纳提克音乐会。查拉西亚将班苏里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而巴哈瓦尼•香卡和Anindo Chatterjee则以非凡的才华与之默契配合,共同将乐曲推向振奋人心的最后篇章。 乐曲最后一段是通俗印地语拜赞歌Om Jai Jagadish Hare,完全由查拉西亚一人表演。 5、Aashish Khan Aashish Khan 简介(来自http://www.simlahouse.com) 阿湿师•汉(Aashish Khan)被认为是当今在世的印度最伟大的萨罗德琴演奏家之一。他的师承和家系毫无异议地来自杰出的音乐家家族。5岁那年,阿湿师•汉在他的祖父--传奇性的奥罗丁•汉(Acharya Baba Allauddin Khan)--“Senia Beenkar”和“Senia Rababiya”流派的代表人物--影响下受到了北印度古典音乐的启蒙教育。阿湿师•汉一直在父亲阿里•阿卡巴•汉和伯母安娜普纳(Smt. Annapurna Devi)指导下练习,而目前,他已经成为同为德鲁瓦帕达风格(Druvapada style)的“希尼亚流派(Senia Gharana)”--“Senia Beenkar”和“Senia Rababiya”的代表人物。 阿湿师13岁就和祖父一起在新德里的全印度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进行了首次公开演出。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和祖父、父亲一起在加尔各答举行的“檀增音乐大会(Tansen Music Conference)”上进行了演出。 阿湿师不仅是一位传统的萨罗德演奏家,他还是确立世界音乐的先驱者之一。1969到70年,他创建里印美(Indo-American)音乐团体“香蒂(Shanti)”,其后又组建了融合音乐团体“三眼(The Third Eye)”,并且用“拉格”形式创作了一首萨罗德协奏曲。 和拉威香卡一起,阿湿师同时为电影和舞台剧制作音乐作品,这其中包括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s)的《大树之歌(Apur Sangsar)》 和《大地之歌(Parash Pathar)》,理查德•艾登博格爵士的《甘地》。他和Maurice Jarre为约翰•休斯敦的电影《将成为国王的男人(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大卫•里恩的《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以及Tapan Sinha的电影<Joturgriha>和<Aadmi Aurat>创作了配乐。 阿湿师合作过的西方音乐人风格多样,他们有John Barham,George Harrison,Ringo Star,Eric Clapton,Charles Lloyd,John Handy,Alice Coltrane,Emil Richards,Dallas Smith,Don Pope,Jorge Strunz,Ardeshir Farah,以及费城弦乐四重奏(the Philadelphia String Quartet)。他录制的唱片包括:The Wonder Wall,Young Master of the Sarod,California Concert,Sarod and Piano Jugalbandi,Shanti,Live at the Royal Festival Hall London,Homage,Inner Voyage,Monsoon Ragas,The Sound of Mughal Court,还有the latest,Jugalbandi Sarod & Sarangi Duet(合奏者Ustad Sultan Khan)。 1989年,阿湿师被指定为新德里全印度广播公司国立管弦乐团(Vadya Vrinda)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获得这个荣誉还有如拉威香卡和潘纳拉•高师(Pannalal Ghosh)这样的音乐大师。 阿湿师•汉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古鲁和教师,他曾在加州圣拉法尔的阿里阿卡巴音乐学校和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任教。阿湿师是一位常年奔波于巡演旅途的艺术家和作曲家,在这个过程中他辛勤地把技艺传授给美国、加拿大、欧洲、非洲以及印度的学生。 6、Ali Akbar Khan Ustad Ali Akbar Khan (b. 1922) Dates b. 1922 Genre Hindustani - Maihar Gharana Instrument Sarod 简介 胡斯塔德•阿里•阿卡巴汉(Ustad Ali Akbar Khan),印度最伟大的萨罗德琴大师,是由他父亲奥罗丁汉(Dr. Allauddin Khan)培养出来的。他从三岁起就开始学习音乐,在集中精力于萨罗德琴之前他还学习过声乐、鼓以及其他印度乐器。阿卡巴汉第一次访问美国是应梅纽因的邀请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演出。他游历了亚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各地,每到一处都倍受欢迎,他出现在世界上主要的音乐节上。 1967年,他在加州的马林县(Marin County)创办了阿里•阿卡巴音乐学校(Ali Akbar College of Music),并在那里工作和授课。阿卡巴汉获得了许多荣誉,如印度总理颁发的Padmabushan奖和加尔各答大学授予的文学博士学位。他还为20多部电影创作了电影音乐。 7、Amjad Ali Khan Ustad Amjad Ali Khan (b. 1945) 简介 胡斯塔德•阿马贾德•阿里汉(Ustad Amjad Ali Khan)被认为是印度最重要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也是他所用的乐器--萨罗德琴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师。阿马贾德•阿里汉1945年出生于瓜廖尔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王室家庭的音乐家)(此处可参看班迦什流派的介绍),1958年在他12岁的时候就举行了他的首次萨罗德独奏音乐会。他是其家族的第六代传人,继承了从莫卧尔宫廷音乐家时期到他父亲胡斯塔德•哈菲兹•阿里汉世代相传的古典音乐传统,这个传统可追溯到最初的“塞尼阿-本卡(Senia-Beenkar)”世家的音乐流派,创始人便是著名的米安•檀增,胡斯塔吉(Ustadji,阿马贾德的昵称)从他父亲那里学习到了萨罗德琴的演奏技巧。 1981年他访问巴基斯坦,他是打破印巴两国间文化沉默的第一位音乐家。胡斯塔吉的足迹遍及世界许多地方,他曾经在中国、英国、美国、莫斯科、德国和日本演出。他通过AIR和电视上的演出竭力推广印度古典音乐。 在1977年,他建立了胡斯塔德•哈菲兹•阿里汉纪念组织(Ustad Hafiz Ali Khan Memorial Society),以此来组织音乐会并每年对杰出的印度及国外的古典音乐家颁发哈菲兹•阿里汉奖。 胡斯塔吉被授予许多荣誉和奖项--1975年的Padmashree奖,1989年的学院奖和檀增奖,1991年的帕德玛•布山奖(Padma Bhushan)和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音乐论坛奖(International Music Forum Award)。 8、Abida Parveen Abida Parveen (b. 1954) 简介 阿比达•帕文(Abida Parveen)是一位演唱伽扎尔、苏菲派卡拉姆(Sufiana kalaam)和旁遮普民歌的流行歌手。 阿比达•帕文1954年出生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专区(Larkana, Sindh)。她的父亲古兰姆•海德尔(Ghulam Haider)开办了一所音乐学校。这个家庭很靠近苏菲派圣徒的圣地,她从小就在苏菲派神秘主义诗歌、音乐的氛围中成长。她最初跟随父亲学习音乐,之后又跟随沙姆•绰拉西亚流派(Sham Chorasia gharana)的大师胡斯塔德•撒拉马特•阿里汉(Ustad Salamat Ali khan)学习音乐。她的歌唱生涯开始于她和巴基斯坦电台的节目制作人古兰姆•胡赛因•施克(Ghulam Hussain Sheikh)结婚后。 她的歌唱风格是嗓音饱满,富有男性气概。贝格姆•阿克塔尔(Begum Akhtar)对她的影响非常明显。她的古典音乐背景给予了她在修饰音上的运用自如的能力和对音符的控制能力。她情感强烈饱满的演唱使她成为了一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家。 阿比达主要演唱过去伟大的苏菲派诗人们创作的夸瓦力、信度和旁遮普卡非(Sindhi & Punjabi Kafee)。在努斯拉特•法德•阿里汉(Nusrt Fateh Ali Khan)去世后,许多人认为她是下一代伟大的神秘主义歌者的典范。她也非常擅长演唱伽扎尔。时代音乐发行了阿比达的一张唱片<Faiz>,一举打入国际流行音乐唱片每周畅销排行榜。唱片位于Top20中的第12位。 Discography Of Abida Parveen (1)Songs Of The Mystics (2)Abida Parveen Vol.8 Mahi Dil Wich (3)Muzaffar Ali Jahan-E-Khusrau (4)Sufi Music - Supreme Ishq - Bulle Shah (5)Abida Parveen Vol.1 Live Concert Swarutsav 2000 (6)Raqs-E-Bismil - Dance of the Wounded (7)Abida - Hazrat Shah Hussain (8)Chaudavi Ki Raat (9)Woh To Mil Na Sake (10)Janaan (11)Abida Parveen Vol.2 Live Concert Swarutsav 2000 (12)Abida - Mere Dil Se (13)Abida - Baba Bulleh Shah (14)Faiz by Abida (15)The Kings and Queens of Qawwali Love and Devotion (16)Ek Ehsaas - A Confluence Of The Finest Ghazal Voices - Jagjit Singh, Mehdi Hasan, Hariharan, Abida Parveen, Ghulam Ali, Asha Bhosle (17)The Kings and Queens of Qawwali Love and Devotion (18)The Kings and Queens of Qawwali Love and Devotion 9、Amir Khan 胡斯塔德•阿米尔•汉(Ustad Amir Khan,1912-1974) 简介 作为一位勇于革新的声乐艺术家,胡斯塔德•阿米尔•汉在20世纪后半叶的闪烁群星中是独一无二的。凭着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以及评论家与鉴赏家的好评。 1912年,阿米尔•汉出生在印多尔(Indore)的一个音乐之家,父亲沙米尔•汉(Shamir Khan)教他学习萨朗吉琴,之后他又跟随本蒂巴扎尔流派(Bhendibazar Gharana)的拉贾卜•阿里•汉(Ustad Rajab Ali Khan)学习声乐。 他也深受耆拉纳派大师阿卜杜尔•卡里米•汉(Ustad Abdul Karim Khan)和阿卜杜尔•瓦希米•汉(Abdul Wahim Khan)的影响,尤其是后者对慢速拉格的处理方式。之后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在演唱极慢速或阿提维兰比特克雅尔(ati vilambit Khayal,即极慢速克雅尔)上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唱从容不迫,宁静而富于冥思的魅力,这使他很快就声名大振。现在,这一风格已被誉为印多尔流派。 他的技巧和风格影响了很多艺术家,其中包括西塔琴大师尼克•班纳吉(Nikhil Bannerjee)、胡斯塔德•维拉亚特•汉(Ustad Vilayat Khan)为首的整个英达卡尼西塔琴流派,还有很多克雅尔声乐家如青年大师胡斯塔德•拉施德•汉(Ustad Rashid Khan)等等。 他还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精通梵语和波斯语。他从早年开始就编写了很多班迪湿(bandishe)。 不幸的是他在音乐方面的创新和实践因其英年早逝而过早终止了。1974年2月13日,他在一场车祸中丧身。 10、Veena Sahasrabuddhe 维纳•萨哈撒拉布蒂(Veena Sahasrabuddhe,出生于1960年) 简介 维纳来自音乐世家。她的父亲,已故的潘迪特•香卡•室利帕德•博达斯(Pt. Shankar Shripad Bodas)是潘迪特•毗湿奴•蒂加曼巴•帕鲁斯卡(Pt. Vishnu Digambar Paluskar)的弟子。年幼的维纳因学习卡塔克舞而获得音乐启蒙教育,这也给予了她准确的节奏感。她最先是跟父亲和她的哥哥已故的喀什纳斯•香卡•博达斯(Pt. Kashinath Shankar Bodas)学习克雅尔。其他老师和指导者还包括Padmashri Balwantrai Bhatt,Pt. Vasant Thakar和Pt. Gajananbua Joshi。 她已经在所有有声望的地点和场合演唱。最近,她代表印度出席了在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之声节(Voices of the World festivals)。她用印地语、马拉地语和英语做了很多场演讲。这些演讲和她的音乐会一样受到欢迎。她在很多重要厂牌下录制唱片。她在1993年被授予北方邦音乐学院奖(The Uttar Pradesh Sangeet Natak Akademi Award)。 她不仅私下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授课,还在公共机构教授大家声乐。目前她还为家中的高级别学生提供学费。 她自创的风格一方面保持了瓜廖尔流派的基本价值,一方面借鉴了耆拉纳和斋普尔流派的特色。艺术家们欣赏她的真切,而听众则为她的帅直和激情动容。除了演唱克雅尔外,她还擅长演绎拜赞歌(bhajans,宗教祈祷歌)。 11、Shafqat Ali Khan & Sharafat Ali Khan 沙夫卡•阿里•汉 & 沙拉法特•阿里•汉(Shafqat Ali Khan & Sharafat Ali Khan,b. 1972&b.19??) 简介 沙夫卡•阿里•汉和他的哥哥沙拉法特•阿里•汉在他的父亲胡斯塔德•萨拉马特•阿里•汉(Ustad Salamat Ali Khan)去世后成为了沙姆-查拉西(Sham Chaurasi)流派的代表人物。 沙夫卡和沙拉法特由他们的父亲--著名的声乐大师胡斯塔德•萨拉马特•阿里•汉培养成为克雅尔歌手。1980年,在沙夫卡七岁的时候他就在旁遮普音乐节上演唱古典歌曲。在他的歌声从收音机中飘出后,他被正式认可为一位古典音乐家。沙夫卡和沙拉法特开始和父亲一起在音乐会中演出并且一同灌制了几张唱片。现在,沙夫卡和他的哥哥都能单独演唱了。 尽管古典音乐是沙夫卡的基本责任,他努力尝试加扎尔的各种形式以及东西方音乐的不同融合,并灌制了几张这种风格的唱片。 12、Anoushka Shankar 阿努湿卡•香卡 (Anoushka Shankar,b. 1982) 简介 她是拉威•香卡卓有天赋的爱女。她随父亲学习了6年音乐,在1995年,也就是她13岁那年在德里举行了她的首演。从那时起,她就在伦敦大礼堂、洛杉矶、旧金山、休斯敦、圣地亚哥、巴塞尔、曼谷、加尔各答和孟买的正式音乐会上作她父亲的助手。香卡女士是唯一一位在香卡完全监护下从如何持西塔琴开始学习的学生。阿努湿卡还练习古典钢琴,她边学习父亲的大师风格边酝酿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技巧。按BBC的说法,“阿努湿卡看起来就像一位重要的先驱,如她那位伟大的父亲一样。”她以自己的美丽、平衡和信心抓住了听众,她是父亲的接班人。 13、Kumar Gandharva 潘迪特•库玛•乾达婆(Pt Kumar Gandharva,1924-1992) 简介 在音乐世界里鼎鼎大名的库玛•乾达婆,1924年出生于印度的达尔瓦德(Dharwad),真名叫Shivaputra Siddramayya Kamkali,孩童时代就表现出了他巨大的音乐天赋。他10岁时就举行了他个人的首次登台演出。 之后,他的天赋又为B R Deodhar博士所引导和雕琢。他非凡的音乐感觉贯穿于他的音乐试验中,建立起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也延续成了他生命中整个音乐生涯的基调。 在其音乐生涯早期,乾达婆投身进了马尔瓦(Malwa)高原和德瓦斯(Dewas,位于中央邦地区)周边地区的民歌搜集和研究中。他热切的研究也带来了拉格的革新,这也是他作为多产作曲家的天才的证明。 在他杰出一生的中期,他为健康问题所困扰,他的一侧肺脏因痼疾而摘除了。康复后,乾达婆继续他的音乐追求,并且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是否能发展成一种流派,这只有待时间去证明了。 14、Ashok Pathak 潘迪特•阿修克•帕萨科(Pt. Ashok Pathak) 西塔琴和舒巴黑大师Ashok Pathak在北印度古典音乐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他出生并成长于加尔各答,是已故传奇性西塔琴和舒巴黑演奏家巴拉拉姆•帕萨科(Pandit Balaram Pathak)的长子。巴拉拉姆•帕萨科的音乐继承可以追溯到12世纪传奇德鲁帕德歌唱家戈帕•纳雅克(Gopal Nayak)。 阿修克•帕萨科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才能。他五岁时就在堂兄达摩达•帕萨科(Pt. Damodar Pathak)指导下进行音乐训练。达摩达•帕萨科则是拉姆•戈云德(Pt. Ram Govind)的弟子。6岁到30岁期间,阿修克一直在“古鲁- 斯亚 帕兰姆帕拉(Guru-Sisya Parampara,一种从12世纪保留至今未改变的极受尊重的传统师徒学习系统)”传统下学习音乐,他的老师是他声名卓著的父亲巴拉拉姆•帕萨科。 15岁时,阿修克•帕萨科在1964年加尔各答举行的音乐节上举行了他的首场音乐会。在那之后他随父亲一起在全印度巡演。 他不仅掌握了西塔琴的技巧,而且将父亲的风格进一步发展--特征为较长的阿拉普(alap),控制完美的敏德(meend)技术和在(伽马克坦)Gamak tan、Jor和Jhala上的精湛技巧(virtuosity)。 1978年,他被阿拉哈巴德音乐大学(阿拉哈巴德是印度北方邦的一个城市)授予硕士学位。 1979年,印度文化联系委员会(ICCR)聘他为音乐访问教授。直到1982年,阿修克一直在南美教课和演出。1991年,他被乾达哈瓦维德大学(Gandharva Ved University)的摩诃利室马赫仕瑜伽修行者(Maharishi Mahesh Yogi)推举为主管。 阿修克不仅是天才的西塔琴演奏者,也是一位舒巴黑大师。这种低音西塔琴包含了三根特别的弦,所以能发出更低八度的音,它主要在德鲁帕德风格中使用。 阿修克已经获得了不少荣誉,如“音乐的珍宝”或“Surmani”,还有伟大的印度诗人摩诃提婆佛玛(Maha Devi Verma)颁发,由声望极高的Prayag Sangeet Samiti授予的学院梵学家头衔金奖。1991年他还被剑桥授予“年度国际人物”称号以赞誉他在音乐上的贡献。印度总统Shankar Dayal Sharma也表彰了他在印度之外传播印度音乐文化的工作。 尽管阿修克•帕萨科是古典音乐的阐释者,也是帕萨科流派的焦点和象征,他仍在音乐上作出令人惊异的改变。比如谨慎和深思熟虑地使用和弦,jingling tarabs(发出叮当声的一种演奏技法)和叩弦声(flagellating sounds)。 演出中,他把父亲和祖父的传统曲式如加特卡里(Gat kari)和班迪湿(Bandish)加入他自己的内容创造出伽延卡利(Gyankali)和库书姆柯达拉(Kushum Kedara)这样的拉格。阿修克通常在民歌风格的thumri、Dadra和dhun中结束演奏。 舒巴黑演奏中,阿修克会与一名帕卡瓦甲演奏者合作,这是一种少见但极受听众喜爱的风格。 阿修克在欧洲和印度演奏。他参加一些世界音乐音乐会和音乐节如荷兰提尔堡的“芒戴尔节(Mundial Festival)”和比利时布豪特(Boechout)的“斯芬克斯(Sfinks)”节。他还参加各类研讨会并频繁被电视和广播节目要求作为艺术家嘉宾。 除了演奏印度古典音乐之外,阿修克还参与制作了大量其他音乐类型作品如爵士乐和巴洛克音乐而且受到了高度评价。人们还记得他在比利时作曲家和指挥家Dirk Brossé的交响乐作品《阿蒂西亚(Artesia)》 中辉煌的西塔琴演奏。 他被巴黎的“de la Ville ”剧院,阿姆斯特丹的首都皇家热带博物馆剧院( Tropentheater )和乌德勒支的弗登堡(Vredenburg)剧院邀请作为独奏艺术家(乌德勒支剧院邀请其参加荷兰广播电台25周年纪念“VPRO”演出)。 他还为比利时的王室和政治领导人们演出,并且参加了比利时圣米歇尔大教堂举行的海啸受难者慈善音乐会。 15、Shruti Sadolikar Katkar Pandita Shruti Sadolikar Katkar 舒蒂•萨多利卡•凯卡(Shruti Sadolikar Katkar)是斋普尔-埃特拉乌里流派(Jaipur Atrauli gharana)的代表。舒蒂因擅长演唱图穆里(Thumri),达德拉(Dadra),塔帕(Tappa),拜赞歌(Bhajan),哈维里音乐(Haveli Sangeet)和马拉提纳塔亚音乐(Marathi Natya sangeet)享有盛誉。 舒蒂是全印广播电台(Akashvani)和全印电视台(Doordarshan)广受欢迎的一流艺术家。她被广泛认可并且是当今音乐会竞相追逐的声乐家。她获得了许多学位以及不计其数的奖项如“Shanmukha Sangeet Shiromoni”,声望极高的Kesarbai Kerkar研究基金,国立表演艺术中心(NCPA)的Homi Bhabha研究基金,Bhaskarbuwa Bakhle奖金等等。 舒蒂现在是加尔各答的ITC音乐学院的客座上师(古鲁),也是孟买SNDT大学的音乐教授。她同时在孟买大学音乐系任教,许多学者在她的指导之下获得了音乐学位。 舒蒂的演出足迹遍布印度和国外,她出版了许多CD和卡带。她也录制了一些教育性唱片,在伟大的文献性作品《声乐拉格和塔拉(Gayaki Raga and Tala)》和《拉格指南(The Raga Guide)》中她演唱了20多首拉格作品。舒蒂的马拉提音乐剧和音乐杜尔西达斯诗颂(Sangeet Tulsidas)获得了五个大奖。她还在著名的宝莱坞电影中献声,如Amol Palekar指导的电影《鬼丈夫(Paheli)》。 【注】 (1)Akashvani:全印广播电台(印地语:आकाशवाणी,拉丁字母转译为:Akashvani,英语:All India Radio,简写为:AIR),成立于1927年,是印度官方性质的广播电台,隶属于印度政府新闻广播部下属的印度广播公司,总部设在新德里。1959年成立旗下全印电视台,开始播送电视节目,不过1996年,该电视台正式脱离全印广播电台。全印广播电台使用印地语、英语、泰米尔语、马拉地语等语言向印度全国广播,全印广播电台的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7.3%,为印度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广播电台。此外,全印广播电台还使用27种语言向全世界播送电台节目。(来自维基) 16、Balaram Pathak 已故传奇人物巴拉拉姆•帕萨科(Pandit Balaram Pathak)】 “这个伟大的音乐家同时是个伟大的人。他单纯和毫不做作的举止,他如同孩子般纯洁的笑容和调皮的眼神,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的为人。总而言之,他是位真正的艺术家。” 已故的巴拉拉姆•帕萨科是老一代艺术家中重要的西塔琴演奏者之一。他的独特风格影响了很多西塔琴演奏者,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巴拉拉姆•帕萨科家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戈帕•纳雅克(Gopal Nayak),还有其后著名的音乐家,西塔琴和舒巴黑演奏家拉姆高云德•帕萨科(Ramgovind Pathak)。他的家族具有优良的音乐血统,他的父亲迪纳纳斯•帕萨科(Dinanath Pathak)是伟大的德鲁帕德歌手。在印度,巴拉拉姆被认为是北印度音乐中最伟大西塔琴演奏家。 他1926年11月5日出生于北方邦的贝莱阿(Balia)。很小的时候他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西塔琴和舒巴黑演奏。从10岁起,他每天要用18个小时联系西塔琴、舒巴黑、塞斯林伽(低音萨罗德琴)和声乐,整整16年未曾间断。12岁时,他在西孟加拉的穆希达巴德首次公演。 巴拉拉姆的首场音乐会可以追溯到1938年。作为一个天才儿童,他以罕有的艺术创造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深深打动了那些大师级的音乐家。 很年轻的时候,巴拉拉姆就成为了西孟加拉穆希达巴德的柯斯密-巴扎的罗阇卡马拉兰简罗伊(Raja Kamala Ranjan Roy)的宫廷音乐家。他的天赋使他能将德鲁帕德和克雅尔的细节与微妙之处移植到乐器的演奏上来。 巴拉拉姆的风格是对印度拉格新颖品质和完美阐释的独特联合所构成。他的阿拉普、敏德(meend)、穆克利(mukri)、伽马克(gamak)、扎木扎玛(zamzama)、乌塔扎拉(ulta zhala)创造了一种气氛,其中同时包含着严肃的思想与温柔的情感。巴拉拉姆的个人天赋与家族流派的传统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活着的传奇。基于他对南印度音乐和北印度风格音乐的渊博知识和精深研究,他 以创作和介绍新的拉格如Latangi、Charukeshi、Sanmukh-priya、Amrit-versa、Bakra-madhama Tori、Mukhari、Lilawati、Ahiri等等的方式对印度古典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加尔各答会议上,巴拉拉姆有两张唱片被授予了“Sur Sadhak”头衔。他赋与难度极高的拉格令人称道的流畅和优美,获得了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的崇高敬意。 在被马德亚邦的Khairagar大学提名为音乐学院系主任后的一些年来,巴拉拉姆从1980年起往返于加尔各答到新德里的航班,他参加了国内最负盛名的年度音乐节,并定期在全印广播电台中演出。 被印度政府委派,巴拉拉姆访问过许多欧洲国家。1989年,他被授予著名的“音乐纳塔克学院奖”。他还有个独特的成就即发明了“巴哈杜尔夏斯特里拉格(Raag Bahadur Shastri)”,这个拉格是他献给印度已故的总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的一首作品。 巴拉拉姆•帕萨科1991年2月15日在新德里逝世。 资料来自Patrick Moutal 1986 (Ocra LP 558 672-73) (2)Doordarshan:全印电视台(印地语:दूरदर्शन,拉丁字母转译为:DoorDarshan,简写为DDI),是印度的国家电视台,也是印度最大的电视台。隶属于印度政府新闻广播部下属的印度广播公司,全印电视台于1965年正式开播,开始阶段,为1927年成立的全印广播电台的一个分支机构,199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并开始在电视中播出广告。总部设在新德里,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来自维基) (3)Kesarbai Kerkar研究基金:以著名音乐家Kesarbai Kerkar(1892-1977)命名的研究基金。 (4)NCPA: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5)Bhaskarbuwa Bakhle:曾师从瓜廖尔派大师Faiz Mohammed Khan的声乐家。 (6)Tulsidas:杜尔西达斯,印度中世纪印地语文学家,代表作《罗摩功行之湖》。 17、Vishwa Mohan Bhatt 毗湿瓦•莫汉•巴特(Pandit Vishwa Mohan Bhatt)是杰出的印度音乐家(北印度古典音乐),西塔琴演奏家拉威•香卡最成功的弟子。1952年7月他出生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斋浦尔(印度西北部城市,位于德里西南以南),他的哥哥夏西•莫汉•巴特(Shashi Mohan Bhatt)是大约1949-50年期间香卡首批招收的3个弟子之一,夏西•莫汉•巴特是西塔琴演奏家克里希纳•莫汉•巴特(Krishna Mohan Bhatt)的父亲。毗湿瓦的音乐教育主要来自他的家庭。他从小就浸淫在父亲曼莫汉•巴特(Manmohan Bhatt)的歌唱,作曲和拉格中。Bhatt一开始并无意于成为职业音乐人。在学习西塔琴和小提琴的同时正准备投身印度行政参事会(Indian civil service)的安保工作。大约在1967年的时候,他在父亲的音乐学校找到一把德国学生遗留下来的西班牙吉他并收为己有并且开始改造它。对乐器结构反复实验并掌握了左右手的弹拨技巧后,他增加了一些部件以制造滑音。他对这把吉他进行改造,增加了一些低音弦和8根共鸣弦,于是这把吉他能弹出类似于夏威夷吉他一样悠长的滑音,这种滑音效果在印度古典音乐的声乐风格中是极为常见的。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莫汉维纳琴"就诞生了。Vina 或者 Veena在梵语泛指一类弦乐器。这种乐器(莫汉维纳琴)看起来是西班牙吉他和西塔琴的综合体,莫汉维纳琴的音色接近西方的滑音吉他,弹奏时使用西塔琴拨片和拇指拨片以及弹拨滑音的金属杆。其旋律、低音、共鸣弦还有Bhatt的微分音组合而成的音韵,无论怎样,都坚定地植根于印度本源。早在1970年他就已经成为印度著名的艺术家,并跟随他的老师一起到国外巡回演出,灌制唱片(包括参与香卡1989年起的克里姆林宫演出),但是真正为他带来国际影响力的是和美国滑音吉他手Ry Cooder 共同录制的专辑< A Meeting By The River >,该专辑获得了1994年葛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项。尽管2004年Eric Clapton组织的Crossroads Guitar Festival(十字路口的吉他音乐节)上他的表演带来了大批的观众,但使他广为人知的还是这张专辑(A Meeting By The River)以及后来他与其他西方艺术家如Taj Mahal,Béla Fleck,Jerry Douglas 合作的融合音乐和泛文化合作作品,而非他自身在印度古典音乐传统中的独特质素。1998年他获得了Sangeet Natak Akademi 奖,2002获得Padma Shri奖。目前他与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于印度拉贾斯坦的斋浦尔。他的大儿子萨里尔•巴特(Salil Bhatt)是颇负盛名的莫汉维纳琴演奏家(也是沙威其维纳琴演奏家,Satvik veena),小儿子萨拉赫•巴特(Saurabh Bhatt)是知名作曲家。他的侄子克里希纳•巴特(Krishna Bhatt)演奏西塔琴和塔布拉鼓。跟随毗湿瓦学习了5年的民乐家Harry Manx,也会弹奏莫汉维纳琴。 “Counting Crows乐队”的贝司手Matt Malley同样是毗湿瓦•莫汉•巴特的徒弟并能弹奏莫汉维纳琴。 【注释】 (1)Satvik Veena:沙威其维纳琴是用百年橡木覆加一层松木为琴身,表面挖出二个F型的洞口,使得声音能完全透出并产生共鸣,再加上十九条旋律与鸣声琴弦,符合了萨里尔快速弹拨与迅速平衡并微调声响的需求。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印度的看过来!印度华人交流群,欢迎加入 (刺猬华人安全)
- 求教24微音 (路客look)
- 请问各位大佬儿,Raga Bhairavi演唱有特定时间吗,一般是在一... (哈哈哈)
- 印度西塔琴三巨头之一——Ustad Abdul Halim Jaffer Khan (自然减压冥想)
- 有没有传统人声的专辑推荐? (等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