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解书中几处笑话
来自:黄灵素(应物要不迷)
书中说笑处颇多,有几处常见疑惑,看市面上各路解释皆不明真意。 读书会心一笑之余,不免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便闲来为大家解一解,六一端午同乐,请大家小心面前茶水、注意保护屏幕。 主要疑惑有三处: 第一:“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此刘姥姥语。 第二:“母蝗虫”,此林黛玉雅谑。 第三:“慢慢地画”,亦是黛玉雅谑。 第一,“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原文: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後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刘姥姥这里是凤姐和鸳鸯交代好了,特地来说笑话的,但是笑点到底在哪里呢?众人为什么先是发怔? 解:“老刘”说的是刘姥姥自己,在古代女性没有这么豪迈地自称“老X”的,不说是王侯贵族家绝无可能,就是平民百姓,女性如此自称的也没有,更何况还是年长的女性。 即使在现代,也没有几个女性会这样自称。所以这一个“老刘”,首先就让大伙儿一愣,没有反应过来她说的是谁。而回过神来,明白竟然是刘姥姥自称,就会觉得很好笑。 还没有感觉的话,想象一下,你平日里见惯的都是端庄严肃的女性长辈,忽然见到一个上年纪的女性长辈亲戚,在你面前这么自称,是不是好笑的感觉油然而生? 再提示一下, 同为王夫人亲戚找上门来,如果薛姨妈也这样自称“老薛”呢? 好笑吗? “食量大如牛”,这里有一个谐音的计较处。因为在南方一些地区,牛、刘的发音分不清,所以听起来,有可能是这几种情况中的一种:1、“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2“老刘、老刘,食量大如刘”;3、“老牛,老牛,食量大如刘”;4、“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大家都不得不花几秒时间反应一下,哪个刘?哪个牛?谁是老刘,或老牛?谁如牛?或谁如刘?所以,这是大家怔住的又一原因,要分辨一下,谁是谁啊,刘牛乍出口,安能辨我是牛刘啊。 当然,大家最后都反应过来了:牛就是刘,刘就是牛。 “吃个老母猪”,大家都知道这句肯定是对应前一句“食量大如牛”,表示她食量大。但到底怎么个表现法呢? 是因为老母猪体积大吗?可是谁见过牛吃猪呀?这个笑点到底在哪里呀曹公?? 呵呵,为什么偏偏拿“老母猪”来说事呢? 如果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就会知道,母猪肉从古到今都是不能吃的。 “母猪肉”是指专门用来繁殖的、年老以后被淘汰了母种猪的肉,准确叫法是“老母猪肉”,就是刘姥姥这句话中的“老母猪”。老母猪肉质非常老,纤维非常粗,民间常识是老母猪肉有毒。老母猪肉即使能吃,因为口感很差,也不会有人吃。 所以答案来了,老牛不是爱吃嫩草吗,怎么现在不吃草了?而且就算吃肉,喜欢细皮嫩肉是人之常情,也该吃点嫩的吧,怎么吃上老母猪肉了?——可见其食量大得,整个贾府都不够给她吃了,饥不择食到这个地步,老牛都不吃嫩草了,吃起又粗又硬的老母猪肉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头老牛挨饿挨得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啊。 难道不好笑吗?哈哈哈,我看到这句的时候笑了很久。 “不抬头”,这句就好理解啦,素来爱吃嫩草的老牛吃老母猪肉都能吃到不抬头,这根本就不是凡间的牛,是神牛,是整个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贾府都已经无法满足她打一顿秋风的食量的神牛…… 好了,这个大家可以尽情地去笑了,继续说下一个:母蝗虫。 第二、“母蝗虫”。原文: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解:这句“母蝗虫”要比上一句好理解很多。笑点在两处: 1、黛玉说“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姥”这个字亦是多音字,也作“母”的读音。如天姥山、黎山老姥、天山童姥,这些“姥”都读作“母”音。所以黛玉会直接用“母”来取代“姥姥”的含义,一方面撇清刘姥姥不是他们的“姥姥”,因为黛玉的姥姥也就是外祖母,只有贾母一人哦;一方面,直接借着多音过渡到“母”,表明这“蝗虫”是女性。不可谓不尖刻,不可谓不犀利。 2、“蝗虫”一词,为什么用蝗虫来比喻刘姥姥?还是因为吃。这句要对应到紧接着的后文“《携蝗大嚼图》”一句来看,蝗虫、大嚼。 庄稼人最怕闹蝗灾,因为闹蝗灾时蝗虫遮天蔽日来去极快,吃庄稼也如风卷残云般极快,吃了就飞走,都来不及扑打。黛玉用蝗虫来形容刘姥姥吃东西多、快、吃了就走掉了。又加一个“母”字,讽刺感极强。 众人都是深闺小姐,基本上没有见过来自农村的庄稼人,而且是女性,刘姥姥的这种行事礼仪充满违和感,所以她拿来取笑,尖刻固然尖刻,却也着实形象。所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第三、“慢慢地画”。原文:李纨见了他两个,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儿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我给了他一个月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也得二年的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句,黛玉也自己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 解:这句是黛玉笑话惜春的。因为从前文可知,大观园其实没有多大,盖园子也才花一年。惜春以画擅长,按惜春的画艺,完全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的,但惜春性情幽冷,不愿意参加诗社,就找个借口说要画画,请一年假不来参加诗社,见原文“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给了他一个月他嫌少”。 所以黛玉借此来笑话她: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居然要二年功夫。这两年的时间是怎么花费的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慢慢的画…… 这个“慢慢的画”就是笑话惜春为了不参加诗社磨叽时间。 祝大家节日快乐,赏心乐事在红楼。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推荐epub版电子书 (额是怎么了)
- 【第108帖】第八章 后傅恒时代——第一节 福灵安的生平 (虔诚的爸爸)
- 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败笔的十大观点 (豆友7XbYsVI8cs)
- 不妨以身入红楼梦,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川谷於海)
- 推荐一下蒋勋讲红楼梦 (肉桂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