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之后的奇幻巨作zzz(冰火译者心得)
Jo(振臂一呼 应者立仆)
《魔戒》之后的奇幻巨作 屈畅 □研究生,重庆 梦想的召唤 《冰与火之歌》作为集美国桂冠作家乔治·马丁毕生三十多年磨砺的写作功力之大成的奇幻史诗,是目前国际幻想文学界首屈一指的经典,他开创了“新史诗流派”这个文类,引领了一代阅读风潮。 什么叫“奇幻史诗”?什么又是“新史诗流派”呢?大家都知道,在人类的远古时期,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对自然界的了解不够深入,为了摆正自身在天地间的位置,人类便“杜撰”出种种史诗传说,口耳相传,形成了最初的文学。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远古神话纷纷走下神坛,但到了近现代,尤其是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欧美,如脱缰之马般进步的科技,又反而令人类产生了恐惧和不踏实感,不知到哪里是尽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于是乎很多人又重拾史诗创造,作为一种消解。这些现代史诗往往发生在地球之外的空间,描绘的是一幅崭新的田园风景。 其中的佼佼者,而又为国人熟悉的,无过于托尔尽的《魔戒之王》(《指环王》)和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它们都曾在最近几年被改编为大片并引进国内,领一时之风骚。不过,也许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两部大片有些很鲜明的特征,例如以善恶决斗为故事主线,讲述小男孩或平凡之子成长为盖世英雄的历程,以相貌美丑来划分阵营(如精灵永远善良,兽人则是邪恶)等等。而《冰与火之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以前几十年的创作模式,以“人”为中心,把人放进那个宏伟的时代,他/她该怎么想就怎么想,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背叛、阴谋、情爱、争夺,这部书犹如一个万花筒,透过梦幻般的背景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伸手可触的人,复杂的斗争代理了简单的正义与邪恶。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这使得乔治·马丁名动当代,近十年来,有一大批作家起而效尤,这就是“新史诗流派”的诞生。 《冰与火之歌》把读者带到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的维斯特洛大陆,在这个大陆东面,还有类似亚非大陆的陆地,那里有包括东方文化在内的各种文明。故事开始时,维斯特洛大陆处在内战边沿,国王北上邀请他的好友北境公爵南下辅佐朝政,以平息暗潮,公爵南下后才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天大的旋涡中。与此同时,在极北之处,人类的敌人异鬼开始苏醒,而前朝的王女“龙之母”在东方大陆积聚力量,日夜计划着杀回马枪。大幕就这样徐徐拉开,在冰与火的洗礼里,出现了无数的人物,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死谁能生,因为历史的大潮本非个人所能左右…… 这套书原著计划一共七卷,迄今为止出版了四卷,分别为《权力的游戏》、《列王的纷争》、《冰雨的风暴》与《群鸦的盛宴》,中文版也正好出到第四卷,追上了原文的进度,原著第五卷名为《魔龙的狂舞》,将在几个月之后面世,中文版也将迅速跟进。 勇于挑战自我的大师 今天的乔治·马丁在美国幻想文坛乃至包括严肃文学在内的整个文坛上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人们不禁惊叹,这位从六七十年代科幻文学黄金时代末期就开始活跃的“老古董”,为何到今天还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事实上,马丁毕生以不拘一格、勇于挑战著称,他的经历十分丰富。他以科幻新秀出道,后来成为重要的恐怖小说家,著名的奇幻小说家,著名的电视剧制作人,“美国托尔金”,同时也是迄今为止美国连续时间最长的小说/漫画系列《百变王牌》的作者与总编。说实话,他在上述任何一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值得一生骄傲了———并可以一生以此谋生。但他却没有满足,他一直在前进。 1948年,乔治·马丁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小城贝约恩,从小就是个狂热的小说迷和漫画迷,他小时候写过许多小说,但卖出去的第一篇是大学时写的《英雄》。由于他就读的是当时最热门的新闻专业,所以自以为找工作毫无问题,没料到1971年毕业时居然求告无门,暂时失业了……失意的他在那年夏天连写了七篇小说,并统统得到了发表,这一下子激发了他的信心,他才转而从事作家的职业。 之后十年,他边当教师,边写东西,凭着生动、鲜活与极富感情色彩的故事,成为了国外科幻杂志上冉冉升起的明星,不满二十七岁就获得了世界幻想文坛的最高荣誉———雨果奖!七十年代末,不甘心于此的他,离开了培育他的杂志这块阵地,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尤其是恐怖长篇小说,其中《热夜之梦》和《末日狂歌》成为了传世杰作,也为他赢得了世界恐怖文学的最高荣誉:第一届布兰姆·史铎克大奖。八十年代中期,他又干脆离开了文坛,前往好莱坞打拼,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电视、电影编剧生涯,经他之手上映和未上映的作品多达五十多部,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例如当时全美影响最大的连续剧之一《阴阳魔界》(该剧曾在国内《正大剧场》中引进)、流行奇幻系列剧《美女与野兽》等等。在此期间,他还与一大批作家联合,推出了延续至今的小说、漫画系列《百变王牌》。 当编剧虽然薪水高,但也有很多局限,其中最可叹者莫过于40多分钟的时间限制,使得作者无法充分发挥。1992年夏天,乔治·马丁在构思剧本时,脑海中忽然出现了一幕场景,倒卧雪地的鹿尸与狼尸,他无法抛下这个如神启般的景象,一直念念于怀,并写下了与之对应的诸多片断。数年后,由于自己倾注心血、寄予厚望的电影剧本《门》,最终没有被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改编为大片,他借此机会从好莱坞金盆洗手,重操旧业。1996年,《冰与火之歌》的第一卷《权力的游戏》在美国上市,而第一章的场景就是马丁魂牵梦绕多年的雪地狼尸…… 此后的历史便是“新史诗流派”的创立与辉煌的历史,乔治·马丁走到了他一生的顶峰,受到全球读者的疯狂追捧。这个夏天,他就在欧洲各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苏格兰等地做巡游,每到一处都是盛况空前。不过,我建议你千万别就此对他盖棺定论,谁知道呢?老当益壮的他一再声称,当“2011年左右”完成《冰与火之歌》全部七卷以后,他要开拓全新的领域,也不排除重回好莱坞发展。对于永远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乔治·马丁而言,你不可能知道他的尽头在哪里。 翻译小记 《冰与火之歌》其实文字并不艰深,只要你能进入作者乔治·马丁的思路中,用中国人的话把他的思维传达出来,就很流利了;真正容易被翻译者忽视的,是“史诗奇幻”所特有的“史诗感”。在《冰与火之歌》当中,迄今为止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已在3000名以上,各个人物又有各自的历史,互相交割在一起。“史诗奇幻”的精髓,是要用这样的复杂度来营造“厚重感”,如果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拿出十二分的专心,仔细筛选,以至于自己都理不清头绪,胡乱搅在一起,那就会严重破坏文章的氛围与感觉,导致读者更加摸不着头脑———甚至于为了图自己方便,修改节省原文的内容,删来删去后找不着线索。在同类小说的翻译中,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还有一点在翻译中我特别关注,那就是“原文”给人的感觉。这个“感”乃是“情感”的“感”。如上所述,《冰与火之歌》是现实人物的碰撞,而我们对现实人物的感觉总是各不相同,千人千面,犹如“哈姆雷特”。我作为翻译者,首先也是读者,如果我翻译的时候,把对人物本身的爱憎带进去,有选择性地用词,那便极不合适。于是在翻译这本书时,我以网上最大的《冰与火之歌》论坛为参照———那是有几百万帖子的英文论坛。我找到其中存在的海量读书帖,每翻译一章,就去看人家当初读书时对本章的评论和感觉,其中有的甚合我意,有的我不认同,有的内容甚至我以前根本没那么想过。我看完之后,再对照译文,想一想,反复检查,我的译文是否也能带给中文读者同样的感觉?让他们得出老外能得出的那些不同结论?如果没有传达出来,就证明该立刻着手修改文字。就这样,反反复复,《冰与火之歌》从第一卷到第四卷中文翻译出来已接近三百万字,而我敢肯定,我看过的英文讨论帖子肯定是超过原著本身了的。 其实说句老实话,对《冰与火之歌》我是又爱又恨。因为我在翻译和修改了太多遍之后,已经麻木不仁,仿佛把其中很多段落吸在了脑海里面,别人问我相关问题,我就惯性地、下意识地做出反应。因此,或许是距离太近的关系,我也说不清自己现今到底还喜不喜欢它。但我还是建议读者能在《冰与火之歌》第四卷《群鸦的盛宴》出版之际去看看这本书。一来它凝聚了我这几年许多心血,二来“史诗奇幻”确实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不认为“史诗奇幻”此时能够征服中国的大众,毕竟,我们还有比神话更现实更迫切得多的生活问题;但同时我也坚信,在一部分人群里,《冰与火之歌》能得到疯狂的崇拜。也许读者你,就会是其中之一哦(作者为本书译者之一)。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01/content_695783.htm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个组这么安静嘛 (Marduk)
- 【CLOSE-招募结束】俄罗斯当代作家佩列文小说翻译 (小酹)
- 雾蛇、草蛇和沙蛇(本人已坑,贴郑曙芩译版) (白亚)
- 51个科幻奇幻旧梗,谁来帮忙翻译下 (三丰SF)
- Luminous/闪光 (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