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庸俗
走来走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哲学一词是舶来品,虽然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基本是讨论三个问题:1,世界是什么样子?2.人类怎么认识世界?3.人类认识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由第二个问题决定的:如果人类社会处于科技明显进步的阶段,哲学家便会总结说:人类可以很好地认识世界,世界是客观的。反之,如果处于科技停滞阶段,哲学家又会总结说:客观世界不能被人类认识,人类认识的世界是主观世界。 所以,哲学家就像蹩脚的事后诸葛亮。 那哲学家为什么还要装逼呢? 其实从哲学史和人类整个历史对照着看,可以明白:早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往往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学派,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类的认识过程。此时科学和哲学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让人活得更好”。 之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分开了。科学家认为无论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都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来认识清楚,就算是上帝主宰着世界,我们也能找上帝聊聊。 反之,哲学家走上装逼的道路,看到科学家混的好了,就说人的意识可以统一到物质世界。比如说人的大脑是细胞组成的,生物电信号构成了意识。比如说世界的规律能被认识,人类的意志也能被认识清楚,并被预测。科学家遇到科学危机时(科学革命的前夜),哲学家说: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自由意志,物质世界尚不能被科学家完全认识,更别说人类意志了。 总之,哲学诞生之初,是和科学一样,诸派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活的更好”,所以古代哲学家的理论很幼稚,但也很朴素、直接。 但后来的哲学家及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基本都是吃饱撑的、装逼的:都用一堆自造的概念和词汇构筑一个理论迷宫,让很多人不知所云。其实说的还是上面的内容,但此时哲学的目的不是“让人活的更好”,而是“你瞧我多高大上”。 后世哲学家有自我拔高的现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哲学对科学的指导越来越弱。 认识世界是困难的,认识人类自身也是困难的。但科学在明显进步,哲学的进步却难以看到。 科学从始至终都在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世界,如同一个挖矿人,无论尽头是什么。而哲学就像站在矿洞外的人,向洞内张望。起初洞不深,哲学还能指手画脚一番;当洞越来越深,哲学只能胡言乱语了。 科学使人活的越来越好,但哲学并没有让人的视野和思想越来越开阔,导致人类的谦卑心越来越少。人类变得自大,而哲学家,不论是持唯物质论的还是唯意识论的,也都在其理论中隐含着自大。 所以,哲学庸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