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的阅读)契诃夫《在大车上》
来自:飞翔2003
—————————————————————————— 说明:本文最初发表于——2008年07月;译文论坛;回帖。 —————————————————————————— 前几天我恰好重温了几篇契诃夫的短篇,《在故乡》、《关于爱情》、《带小狗的女人》,都非常好,而我首先看的是《在大车上》。至今我没弄清楚,在契诃夫的众多中短篇中,为什么这一篇不甚有名的小说总使我牵挂,让我涉及契诃夫的时候就想起它的忧伤。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甚至淡化。说的是一个不再年轻的乡村女教师坐车从城里办完事后回符亚左维耶村的路上,初春的美景不能打动她干涸的心,她坐在车上,操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学校的粮食、木柴,粗暴懒散的学校守门人,以及坏的道路、疾病等等,这些极其现实而艰苦的生活。 “她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她在这一带地方已经生活过很久很久,将近一百年了。她觉得从城里到她的学校,一路上每块石头,每棵树,她都认得。这儿有她的过去,有她的现在,至于她的未来,那么除了学校、进城往返的道路,然后又是学校,又是道路以外,她就想不出什么别的前景来了。” “她是由于贫困才做教师的,并没感到这个工作是她的使命。她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使命,想到过教育的益处,她老是觉得在她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学生,也不是教育,而是考试。” “这种生活是艰苦而没有趣味的,只有象玛丽雅?瓦西列芙娜这种不声不响地听命负重的人才会长久地熬下去;而那些活跃的、神经质的、敏感的、常谈到自己的使命,谈到为理想服务的人却会很快厌倦,丢掉这种工作。” “关于她做教师以前的往事,她已经不再去回忆,而且也差不多忘光了。从前她有过父亲和母亲;他们住在莫斯科红门附近一个大宅子里,可是那一段生活在她的记忆里只留了一点模糊而朦胧的东西,象梦景一样。她十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过了不久,她的母亲也死了。……她有个做军官的哥哥,起初还通信,后来她哥哥不再回信,就此断了音信。旧日的东西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张她母亲的照片,然而那张照片放在学校里受了潮,现在除去头发和眉毛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了。” 初春灿烂的太阳照得人浑身发热,积雪融化,道路泥泞不堪,赶车的老谢敏一心想抄近路,坐在车后的女教师一时东倒西歪,一时被带刺的树枝打在脸上,一时被寒冷刺骨的河水灌满套鞋和靴子,而最让她难受的是糖和面粉也浸了水,她“只能绝望地举起双手,击着掌说:‘哎,谢敏啊,谢敏!……你这个人啊,真是的!……’” 在铁路的道口上,一列特快火车经过,她瞥见车厢里一个女人很象她的母亲,于是,“十三年来她头一次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地想起她的母亲、父亲、哥哥、莫斯科的住宅、养着小鱼的玻璃鱼缸,总之连细微末节都想起来了。她忽然听见弹钢琴的声音、她父亲的说话声,感觉自己象那时候一样年轻,美丽,打扮得漂漂亮亮,待在明亮、暖和的房间里,四周都是亲人;欢欣和幸福的感觉忽然涌上她的心头,她兴奋得用手心按住太阳穴,温柔而恳求地叫道:‘妈妈!’她哭了起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瓦西列芙娜,上车吧!’”赶车人打断她的幻觉。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拦路杆慢慢地升上去。玛丽雅?瓦西列芙娜索索地抖,冷得周身发僵,坐上那辆大车。那辆四套马车穿过铁道,谢敏跟上去。道口上的看守人脱掉帽子。 “‘瞧,前面就是符亚左维耶村。我们到了。’”谢敏再一次把她拉回艰难而乏味的现实生活,那只有生命衰竭才能了断的千篇一律的漫长生活。 就这么一个平淡的故事,它在我的头脑里挥之不去。为了什么? 论“煽情”,它不如《苦恼》、《万卡》和《忧伤》等名篇;论所谓的“思想性”,它不如《农民》,《跳来跳去的女人》和《在流放地》。 如果一定要回答这个疑问,哪怕是并不成熟的答案,我想,也许是女教师这种艰难而乏味的生活并不单止是个案,而是它包含着普遍性和典型性,抽象的普遍性和典型性——也许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么艰苦,我们的父母也还安康健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失、遗憾和悔恨……,从小说中看到别人的生活,引起我们的共鸣。 另外,从文学技巧上,对女教师的忧伤,契诃夫隐而不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的宣泄。 契诃夫早期的《苦恼》是多么感天动地的名篇呀,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激动得不行,来回地走来走去,同时感到绝望:他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情节,这样的笔触,他怎么能有这样的想象力—— “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这已经就足够足够好了。然而,契诃夫紧接着写道—— “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我只能不停地摇摇头。 没人理会约纳的苦恼,他也不能入睡,最后,这个可怜的人走到马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看到最后我盯着书页发呆。 但是,时间在过去,提起契诃夫,我当然也会想到《苦恼》这个名篇,但是,我却不怎么再看了,也许,再看它需要一种情绪,再看它需要付出一定的情感代价。而以本文想要表达相关的是,在《苦恼》中,也许契诃夫表述得太过充分了,甚至远远超出读者对悲伤的感受力,这样,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表达的空间几乎没有了。这就象你刚想对某个问题发表独特新颖的见解,而别人却先你一步表述出来,并且见识远在你之上,你只能“对对对”地表示赞同,而你想进一步补充,却发现已无话可说。又象约纳那样,如果他的苦恼很快就找到同伴宣泄出来,他的苦恼也就不会越积越多,达到惊骇的地步。 而《在大车上》,契诃夫对女教师的同情隐而不发,只是相当单纯地叙述而已,这样,作者留下巨大的情感空间,反而促进读者自然而然地去填补。契诃夫让读者参与进他的小说里,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于是,我中招了,直到现在还走不出他设定的圈套,走不出在那久远的岁月里,那一片我从未涉足其间的广漠、寒冷、贫穷而又富饶的俄罗斯的土地。 如果你也深受其害,如果你也漫步在旷野中,坐在大车上,那么,面对这片异域的土地,让我们边走边看。有时独自前行,有时携手同游,有时只带一双眼睛,有时也活动活动嘴巴,交谈几句见闻与心得,而这,正是旅游的理想方式。 ——————————————————————————————— 说明:本文最初发表于——2008年10月;天涯论坛-闲闲书话;跟帖。 ——————————————————————————————— 呵呵,还好,楼主和朴离对《在大车上》的评价还不坏。哎,那可是我最喜欢的契诃夫短篇咧。因为它名气太小,往往我也不太自信。但我确实偏爱它。 一直以来,我总想独立成篇把自己的观感淋漓痛快的写出来。但是,觉得还吃不透作品,主要还是吃不准自己的感觉,也怕表达得不够透彻,有负我的偏爱。“至今我没弄清楚,在契诃夫的众多中短篇中,为什么这一篇不甚有名的小说总使我牵挂,让我涉及契诃夫的时候就想起它的忧伤”。在以往的发帖中,我曾这样零零碎碎的写过这个印象。能让我这样牵挂的作品,算是少有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契诃夫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不是《新娘》? (山手线)
- 我在英译本中发现契诃夫的幽默 (蔡先生的书架)
- 今天去了契诃夫的庄园 (Валентина)
- 新鲜牡蛎运输专用是啥意思? (波克比)
- (Xy的阅读)契诃夫《在大车上》 (飞翔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