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追赶“校车”的人!
Jenny(Yes, I can.)
工作生活之余,不知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假想:假如有一天发现自己的身体不能受思维的控制,想去伸手拿某个东西,胳膊却不听使唤;想迈腿走路,双脚却纹丝不动定在原地;想开口说话,发出来的却是一串奇怪而陌生的声音。这时,你该怎么办?惊愕?恐慌?不知所措?当你一手端咖啡杯,另一只手自如地滑动鼠标时,当你站在橱柜前,心烦意乱地摆弄油腻腻的锅碗瓢盆时,当你踏出房门,挤上公交地铁,想到又要面对一天无聊至极的工作时,你也许认为这样的假设缺乏实际意义,改变不了什么,你依旧重复着繁杂纷乱的生活。但,你可知道,这并不是空洞的假设,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它存在于我们中间,离我们忽近忽远。当假设变成现实的那一刻,面对家人,面对朋友,面对自己,你又该如何看待人生,继续带着梦想上路呢? One bright sunny day, all of a sudden, you find yourself immobilized, unable to move your arms, legs, or tongue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It looks as if your body were detached from your mind and thrown into a void space whose access is partially or entirely forbidden.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Shocked? Panicked? Lost? Worry not. This scenario may be just one of your little imaginations in all such great hustle and bustle of your modern-day life. You are still holding the coffee mug firmly in one hand and a computer mouse in the other. Or fussing over an oily dirty kitchen. Or walking out to face an overly crowded bus/subway and a day’s work that bores you to death. You may forget about that imagination, but it can never be too far from us. It can happen to anyone everywhere at any time, be it your family, your friends, or yourself. When a trauma strikes, how will you get up and catch the bus in spite of the hurt and despair? 相信《梦想,在路上》会给你答案。和其他励志类图书不同,它没有告诉读者成功应该做什么,更没有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和振聋发聩的警言名句。它用平凡的语言讲诉了一位平凡的美国残疾人的生活经历。可是,读了之后,你会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身体上的残缺和精神上的颓废,区别在哪里?然后,你就会发现,面前热气腾腾的咖啡、油腻腻的锅碗瓢盆、还有那无聊至极的工作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这种改变不是源自简单的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是来自于真正的意识上的转变,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你把握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The answer, I believe, lies in Dr. Dantzig’s book, Get Up, Your Bus Is Here. His book differs from what we call “motivational clichés” in that it does not tell you what to do (or not do) to be successful. Nor does it have a spectacular hero story ready for you to wow at. In a simple language it tells of an ordinary American kid setting out to explore all the possibilities he finds in his life with disabilities that make his both difficult and, in a sense, exciting. This book will lead you not to a popular morbid mentality in which happiness is derived by knowing what other people don’t have, but rather to a true transition to new discoveries associated with every facet of your life that you can control. And then, your mug, your kitchen, and your work will all come into a new light – blessings indeed, that should be treasured equally as our souls.
生命里的“校车” 你手里是一本很普通的书,它不是伟人传记,也不是爱情小说;里面既没有令你瞠目结舌的爆料,也没有蜿蜒曲折的浪漫。然而,这本书又十分特殊,它的特殊源于一位母亲含泪对残疾儿子说的一句话:“快起来,校车来了!”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走路不稳、双手不灵活的人是凭着怎样的毅力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心理学博士,又付出多少艰辛在摄影的道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摄影大师。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本书的译者也是一位重度脑瘫患者,出生几个月就被医生判了“死刑”,注定将来“不会走路,不会笑,连父母都认不得”。对她和她家人来说,生活原本是美好的。和千千万万新生儿一样,她健康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她的父母也和千千万万父母一样,不求她将来多么富贵,只愿她一生健康快乐。然而,事与愿违。她出生三个月时得了一场病,六个月时被诊断为重度脑瘫。当时她的颈部和四肢严重痉挛,脖子无法直起,双腿交叉,呈剪刀步,脚尖朝下,上肢扭转,双手指甲能将手掌抠烂。可是,她的父母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吓倒。为了拯救女儿,他们顶住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坚持不懈地四处寻医求药,自学按摩手法,常年在家给她按摩治疗。“放弃”成了一个悬在他们头上的禁止符,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亦不论能否看到希望,他们一直努力向前走着,摸索着。因为他们知道,“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全家的努力,她的双腿恢复了基本功能,她的上肢虽未出现较大好转,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教育方面,她不到一岁时,父母就开始买画书和磁带,天天念或放给她听,尽管他们不知道她究竟能不能听懂(三岁前她不会说话)。直到有一天,爸爸拿起《好宝宝》杂志,倒着指封面上的字,没想到她竟然读了出来!她的父母是普通工人,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于是便买来学拼音的书和磁带,让她自学拼音识字。不知不觉,她到了上学的年龄。经过几番周折,当地的一所小学终于同意接收她做二年级的旁听生(只能随班听课,不参加考试)。班主任姓李,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师。李老师并没有因她特殊的身份对她另眼相看,而是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在班上鼓励她、表扬她,安排同桌帮她拿课本翻书。这不但增强了她的自信,而更重要的是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李老师退休了,再加上个人身体等原因,她被迫回家自学,用八年的时间以自学为主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主要课程。1994年,听说电脑对学习有帮助,她的父母借钱买来一台电脑,2001年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和网络把她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她不再受到异样的目光,不再受到身体的局限,足不出户便可学习知识,与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从2002起,她开始利用杂志、电视和网络主攻英语。后来在外国朋友的引导下,她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职业——翻译。 翻译是一项既费脑力又拼体力的职业,注重时效,讲求速度。她只能用一根手指打字,困难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力争“以质取胜”,平时多注意积累,通过阅读和练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后来练习用脚打字,八年时间处理了上百万字的稿件。她的认真负责赢得了同行和合作伙伴的赞誉,并于2011年荣获有中国翻译界奥斯卡之称的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的优秀奖(汉译英组)。在自由翻译这条道路上,她摆脱了对“残疾”种种世俗的看法,用能力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敬,证明了自我价值。 看到这里,你或许要说,这位残疾人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真了不起。我想说的是,她和作者一样,不愿打“悲情牌”,不愿用“残疾人”的标签去定义自己,而是想在这种“状态”下尽力开发潜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更快乐,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我十分了解她,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我就是她。 我与作者斯蒂芬•丹齐格博士相识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巧遇。那是在2012年9月初的一天,我在一个国际社交网站上浏览资讯,突然一条有关丹齐格博士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尤其是“脑瘫”、“残疾”这些字眼。我立刻点开他的网站,细细浏览起来,了解到他是一位残疾摄影大师和撰稿人,新近出版了一本个人自传。看完那本书的宣传资料,我更感兴趣了。在此之前,我的翻译工作基本上都来自翻译公司,可我一直梦想着在出版社和作者之间进行协调,推介残疾人题材的书。而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想法!这让我兴奋不已。但是,问题接踵而来。作者会同意吗?出版社会感兴趣吗?具体的操作流程是什么?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面对这些疑惑,解决办法只有一个——行动起来。次日,我给丹齐格博士写了一封英文电子邮件,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翻译本书的想法。没想到,他当天就回信了,表示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并同意免费发给我电子版的书,让我先读一遍。我别提有多激动了! 读完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在我国,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残疾”是不幸的、可怜的、甚至是可怕的。如果被命运贴上这个标签,就可能意味着将终生囚禁在人生的桎梏之中,游离于社会之外,思想也随之僵化、枯竭,直至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我接触过一些残疾朋友,他们不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固执地认为“残疾”让一切变得不可能。从个人角度来讲,虽然我在学习和工作上获得了一定的自信,但在生活方面我比较悲观,不知道在目前的身体状况下,究竟该如何实现自立。这本书给了我答案。丹齐格博士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也没有祈求怜悯,而是接受现实,积极想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诚然,在别人的眼中,他是一名“残疾人”、“博士”、“摄影大师”,而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追梦人。小时候他追逐滑雪的梦;少年时他追逐求学的梦;青年以后他追逐毕生热爱的摄影梦。在他的笔下,残疾变成一种和黄头发、蓝眼睛别无二致的状态,只要敢于接受,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别样生活。从这种角度看,每个人都带有一定的“残疾”,而决定“能”和“不能”的,不是残疾程度,而是心态。丹齐格博士用幽默的笔触将他的经历娓娓道来。从他的故事中,我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与此同时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我也在想,那些正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人,如果他们能读到这本书,或许就能转变态度,坚强地站起来,赶上生命的“校车”。顿时,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经过网上调查,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于2012年10月16日通过电子邮件向华夏出版社发去了之前准备好的推荐材料。让我又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天,出版社就给出了积极的答复。两个多月之后,翻译工作正式开始。 本书原作语言风格整体趋于口语化,句和句之间连接不是十分紧密,段落结构比较松散。另外,在时间方面,虽然作者整体上采用了直叙手法,但段落内部的时间跨度较大,插叙、倒叙较多。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来说,这种写作手法可用多数外语所特有的时态轻松实现,读起来不会显得杂乱无章,反而感觉就像是作者在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既亲切风趣,又不失回忆录的特点。可是,中文没有时态变化,无法从语法上反映事件发生的顺序。倘若把全书逐字逐句翻译过来,恐怕很难适应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在保持“信”和“达”的同时做到“雅”?采取哪种翻译策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我能胜任吗?这时,我想起了本书中的一句话:“……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放弃工作和生活上的机会,我们就是在错过生命。”我立刻明白过来,自己不能被这些想象中的困难吓到。只有迎难而上,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意义。 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我结合多种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编译、改译等,使译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通顺易懂,同时力求把原作幽默诙谐、轻松活泼的风格“植入”译文,让读者感受异国文化。在个别地方,考虑到文化差异,征得作者同意,我做了修改或删节,使全书主题更加明确。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插入了一些日记、散文、通讯等内容。这些文字风格迥异,有的随意,有的正式,有的专业。我在翻译时注意到了这一点,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力争达到和原文相近的效果。在人名、地名、公司名、期刊名等专有名词方面,考虑到这是一本大众读物,因此只用括号标注了一少部分的原文,方便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查找相关信息。另外,从我国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我和作者协商,把原作第三部分的“资讯链接”换成访谈内容。访谈由十个问题组成,由我向作者提问,请他从多方面谈谈他对残疾的看法,希望借此深化本书主题,对我国的残疾朋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翻译历时三个月。在此期间,我遇到理解方面的问题,或者对原著有什么想法,都会通过电子邮件与丹齐格博士沟通。他总是耐心解答,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渐渐地,我和他讨论的话题从工作延伸到了生活层面。我发现他本人恰如他的文字,开朗热情,豪爽大方,一点都没有博士的架子。他也非常欣赏我,认为我俩是“特殊的搭档”。翻译工作如期结束,我又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而且还结交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大朋友”。回顾这段神奇的经历,我不禁在想,从陌生人到合作伙伴再到朋友,联系我们的仅仅是“脑瘫”和“残疾”吗? 不,是那辆“校车”! 敬告读者:丹齐格博士决定将本书的版税收入按一定比例赠给我。我将接受该款项,并将其全部捐给中国残疾人慈善事业。感谢您的支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推荐自己手写的原创灌篮高手外传和圣斗士外传小说 (xishuzi)
- 春不语读书会每月需要高质量读书书友 (略懂先生)
- 有没有 那不勒斯四部曲 共读群 (整夜大雨后)
- 读书群招募书友啦! (坤少卡卡)
- 【长期】全女读书群招新 (Lizzay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