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春节
豆友75340722
潮汕人的春节,在农历的12月大概就开始了。 在12月开始之后,挂在人们嘴边的搭讪从一成不变的“食未(吃饭没)”变成了“你家奴仔(孩子)今年回不回家过年啊”之类,而市场上的干货,也变得紧俏起来,这时串门带上最好的礼物,无非便是巨大的鱿鱼干,墨鱼干这些海鲜干货了。我家是传统的中药铺子,病人们的中药,这时也往往要求多包几贴,吃到过年。 红包这种过年的重头戏,也在踏入12月后开始派分。在12月小辈们拿到的每一笔长辈赐予的钱,基本就是今年春节的红包了。潮汕人的包红包有个特点,量足,给得多,富裕些的家庭,给小孩的红包总是愿意越多越好,不过呢,我们也没有给亲人以外的小孩红包的习惯,也就是不客套。上门,送礼呗,红包,没有。说到送礼,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里备上几箱橘子,谐音“大吉”嘛,送礼,不管送什么,放上几个橘子压底,要是人家不肯收,也会拿两个橘子跟你换,祝你大吉,我也大吉这个意思。 照例的大扫除,全国各地都有,也就是在12月陆陆续续进行,让家里在春节期间光洁如新,看着舒坦,也为博得来拜年宾客的一声称赞。 小年,12月的24,我们潮汕地区称为送神节。在这一天,我们要把这一年里,在庙里求来的护身符,贴在家里的符头,都拿出来,放到一起,还有家里拜神祭祖留下来的过多的香灰,清理出来,拿到河边,送神回天过年。我们家照例是会包粿的,我妈妈做很多很多的煎得金黄的油粿,在这一天用来拜神,过后再分给邻近的亲切,吃个吉利。包粿,也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文化,各式各样不同种类的粿品,在不同的节日做出,用以祭拜怀念不同的神明。不得不说,是特别好吃的。可惜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这门手艺了。 春节差不多到了,该准备大年30的祭祖的食品和团圆饭的吃食了。茶酒汤饭,鸡鸭鹅鱼,是祭祖必须的,还有果品,一些饼干糖果,看各家的喜好,早上早早起来,拜到中午。灯笼对联,也开始装点上。晚餐的团圆饭,是最最重头的了,邻近大海的潮汕人,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各类海鲜。龙虾、螃蟹、鲍鱼、血蛤、生蚝、海鱼、鲜鱿、鱼丸、虾丸……在火锅里翻腾着,简直吃到嘴软,而同样以优质牛肉闻名的潮汕,也有不少人会在这会吃上牛肉火锅。一家人热热闹闹吃火锅,欢声笑语,直到饱胀方知休。夜幕来临,小孩放起鞭炮,大人在阳台放起烟花,注定不眠夜。 初一当然是起得晚的,吃过饭,除了出去旅游,就是呆着,或者去看看乡下开的赌庄。初二女婿节,一个个往娘家跑。新女婿上门来,要吃岳父岳母静心准备的十道菜,八仙桌上,新女婿坐主位,岳父一旁陪坐,桌上的白切鸡,鸡头是要对着新女婿的,入座后,新女婿要用筷子轻轻将鸡头拨开,这也是一个习俗。老女婿自然就没有这般待遇啦。 话一说长,扯到元宵,元宵吊灯,讲的是在去年谁家生了个大胖小子,是要在这一天挂灯笼的,亲人们在13的时候包红包上门,而这个生了男孩的家庭,在第二天,就要做点面条,送上鸡鸭回礼去。元宵节在潮汕又称灯谜节,张灯结彩挂彩灯,大型灯展现在已经越来越火,而猜灯谜,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每个地方,每个村,每个乡镇,都会举办灯谜比赛。听说最近央视的一个猜谜节目,汕头广厦中学的孩子们拿了初赛第一,这与我们潮汕地区从小对孩子们这方面的培养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元宵的夜晚,往往还会有人搭起一个小棚子,干嘛呢?皮影戏。潮汕地方的潮剧,与皮影戏结合,成为了老少皆喜爱的一个活动,由来已久,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