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个问题?
来自:芬雷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review/1580959/?from=mb-86637234 作者:驴之羽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看到了“震惊”,而Virilio在某种“科幻理论”中大谈“消失”。我深深地着迷于Benjamin在《摄影小史》里的一句话,从今以后,我们要把“艺术作为摄影”而非“摄影作为艺术”。这宣告了“现代性”不可阻挡地侵入了本真美学的视线,那么Virilio在令人目眩的“世界-城市”、“真实时间”和“界面”中暗示出的“电光学”的霸权又指示出什么样的“现代性”经验呢?作为一个研究城市、战争和速度的学者,Virilio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经验所可能有的技术基础。当然,他走得要更远,在某种程度上跟Baudrillard是暗合的。Benjamin追随Brecht,导源于对于某种“新”技术与“新”人的憧憬,一种勾起其所有弥塞亚的想象的冲动。而Virilio则悲观地以其“超前”的观察提醒我们:在新技术的扩张下,人将进一步丧失其本真性,虚拟将使得“近”比“远”更“远”,而不处于“世界-城市”之“真实时间”(即一种绝对的当下,消灭了所有空间的可能的时间)的“人”将遭受彻底的遗忘。死亡一样的惰性,所有的装备变为我们的“假肢”,真实空间、地理学意义上的“景深”,真正的地平线,将被“污染”,而我们的感觉也将被生物技术所“殖民”。在这里可以体味到Virilio的现象学背景,一种隐蔽的“参照”,我们的本真性前提——身体、意识与感觉存在。 那么,如何来定位这种分析呢?在一个极端的意义上,Benjamin和Virilio之间如何互相对视呢?Benjamin已经把我们引领到了一个分岔路口,走过去,我们将重新审视我们的感性,以及感性的限度和潜能,而Virilio逼迫我们在一条路上走得更远,我们必须在技术的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和身体的所有细微感受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或许这便是所谓的“感觉伦理学”。或许在他对于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所有“天马行空”的运用中,我们必须敏锐地捕捉住这个“缓冲地带”,这也是Benjamin早已给予我们的提醒。 在Benjamin的“闲逛者”身上可以被发掘出一种流动的美学体验,而Virilio的所有命题都是从“速度”开始的——15世纪马匹上的视点,19世纪的运输革命带来的“火车”经验,以及当代通讯技术新的传输革命,即“间接光”的绝对威力。“流动的美学”是否可以带来一种“革命的美学”,在一篇论及Foucault“全景敞视主义”的论文中,某个学者提醒我们“流浪男/女”的经验可以抵抗这种无处不在的“现代性监视”。那么由Benjamin开启的,却最终被Virilio捕捉却最终封闭了的“移动”美学之政治潜能,我们如何去评价之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夏可君 卓青:“一无所剩”的思想 (bukeyi333)
- 尸体书写 (མིག་དམར་དོན་གྲུ)
- 感觉一下回到了bbs时代,很穿越,很奇幻 (芬雷)
- 灌个水:最新在西安的一个活动 (芬雷)
- 可以帮忙翻译法语文章 (碎了但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