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亚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小井
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晏婴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人物。有一次,他被派出使楚国。楚国人试图奚落晏婴个子矮,就不让他走城门,而在城门旁边新开了一个小门,让他从小门进城。晏婴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那些负责接待的人听了,叹服晏婴的机智,只好请他从正门进了城。 晏婴的回答是典型的三段论格式。“使狗国者,从狗门入”是大前提,“今臣使楚”是小前提,“不当从此门入”是结论,丝丝入扣,严密工整,楚国人当然无话可说。而最早对三段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就是古希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eles)。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名城色雷斯的斯塔齐拉(Stagira),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但去世较早。18岁那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柏拉图的学园学习,直到柏拉图逝世才离开。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是最出色的学生,也是最不好管的学生。他经常和柏拉图因为观点上的差异吵得一塌糊涂。当时柏拉图已是年届60的老人了,而亚里士多德只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有些人看到这师徒二人刚才还亲密无间,转眼间面红耳赤,很不理解,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柏拉图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开始了自己的游学和研究生涯。公元前343年,他受邀担任马其顿王子的教师。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当时的亚历山大只有13岁,性格暴躁,狂傲不羁,酷爱驯服烈马并乐此不疲。亚里士多德也竭尽全力教育这位似乎永远精力过剩的王子。一位希腊学者说:“有一段时间,亚历山大就像热爱亲生父亲那样爱戴亚里士多德。他说自己虽然从亲生父亲那里获得了生命,但是另一位父亲却教给他生活的艺术。”亚历山大在写给亚里士多德的信中也明确表示:“就我而言我宁愿在对善的认识上,而不是在权力和领土的范围上取得胜利。”从这些材料来看,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成功的“王者之师”。 12年后,亚历山大去开疆拓土,而亚里士多德则来到雅典城,在东北郊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一个运动场创办了自己的学园。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一种教育的新传统——在散步的时候讨论和研究学术问题。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德国学者马克斯•克鲁泽对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有趣的描述:“请你们想象一下他的形象:细小的双腿、凸起的肚子、光秃秃的头和近视眼。他发音有缺陷,学生们经常模仿他的声音嘲笑他。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衣着考究,喜欢美食,他经常在烧热的植物香料油里洗澡,然后再把这些油卖掉。” 但亚里士多德还是很受欢迎。经常有学生在和他的探讨中发现新的东西。有这样一则材料可以证明:有一次,一位学生在与亚里士多德散步的时候,突发奇想,问了亚里士多德一个奇怪的问题:“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沮丧呢?”亚里士多德略作沉思,回答说:“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仅就流传下来的47篇著作来说,亚里士多德对研究涉及逻辑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天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三段论的研究,就是亚里士多德独创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的开篇第一句话。他对自己的代表作的定位是:“这里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大家用来阐释事物的原因与原理的所谓智慧;因此,如上所述,有经验的人较之只有些官感的人为富于智慧,技术家又较之经验家,大匠师又较之工匠为富于智慧,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他将知识分成感觉、记忆、经验、技术、智慧五个等级,并将探寻智慧的任务交给了从事“物理学之后”(他的著作《形而上学》,直译就是《物理学之后》)研究的哲学,为哲学的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 给亚历山大当老师的经历,最终还是给亚里士多德带来了一些麻烦。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逝,马其顿也迅速成为众矢之的。雅典成为反马其顿运动中心。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自然是政治打击的重点对象,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为免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到优卑亚岛避难。次年,这位被马克思敬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者,在惶惑和不安中离开了世界。 智慧感言 对于知识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主题,就如那些或悲或喜的爱情歌曲,从古唱到今。 但不可否认,这种本性的实现,还不能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有些人,因为物质的局限,得不到求学求知的机会。曾经有一幅希望工程的宣传画,那位“大眼睛”渴望知识的眼神,至今让人震撼。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变化,但那些仍然在渴望中无奈的“大眼睛”们,甚至没有机会去“求”。 另有一些人,因为知识以外的原因,得到了足够的财富,却也忘却了求知的本性。知识被庸俗化为精装书和陈列品,成为装饰门面的样子,却全然不顾书上蒙尘。甚至有些地方还有所谓的“读书不如打工”的新读书无用论。貌似合理的经济“算计”,更让这些人与求知的本性失之交臂。 当然,更多的人,正在自觉地将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有钱也好,清贫也罢,用自己的方式感应本性的呼唤,用认识的深入升华自己的体验。有这些人,知识就有价值,世界就有意义。 让我们都加入到这些人的队伍里来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寻找陈斯一老师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读书会关于后面四卷伦理... (终不离兮.)
- 喜欢亚里士多德同时爱看电影的进 (bruce)
- 阿奎那——神学大全 (汾酒加冰)
- 一个政治哲学学者的全豆扩列 (岚峰秋羽)
- 求《工具论》的古希腊文或拉丁文电子版!谢谢。 (Em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