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组社会心理学科普文“ 三明治效应”

木木

木木
2013-11-21 17:26:5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李明正

    李明正 2013-11-22 20:22:57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娜

    2013-11-22 20:34:01

    请问你们是不是开了两个帖哦

  • 007

    007 2013-11-22 20:47:16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木木

    木木 楼主 2013-11-22 20:55:33

    请问你们是不是开了两个帖哦 请问你们是不是开了两个帖哦

    是呀,李明正刚才删了哦,谢谢提醒呢

  • 娜

    2013-11-22 20:57:28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我觉得这个批评方式应该很难实现吧,或者是批评的人很难做到,生气的话还会那么理智吗,因为我如果不是很生气的话不会去批评别人。生活中批评人常见的就是直接批评,先批评后表扬("先给一棒子,再给一颗甜枣"),先表扬后批评这几种。你说的这种不太常用吧。

  • 娜

    2013-11-22 21:15:53

    楼主的科普文章写的比较有条理,举的例子也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个效应。我觉得这种批评方式有点啰嗦。另外,我想问这种批平方式会不会弱化批评的效果。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1-22 21:36:13

    青苜同学举出的关于怎样利用三明治效应来处理你想给别人提意见但又怕伤及他的自尊问题的例子,感觉挺新颖、挺实用的,要是能再多举一些例子就更好了,先前的例子算是文章的一个高潮,完了原因就转入低潮了,反而会对这个效应没有更深的印象了。不过,楼主,“不过你的好朋友是一个敏感、骄傲、又或者感情脆弱”和“在我心里你一直都是一个认真,踏实,负责、有梦想、有激情”这两句都应该加一个“......的人”吧。。。。。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1-23 11:11:10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这个解释倒是非常新颖,我以前一直以为“我”字只能是整体结构,看来是太缺乏创新精神了。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1-23 11:14:45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开篇很精彩,“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赞一个。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1-24 11:22:16

    楼主分析得好好,我又长知识了,哈哈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1-24 11:22:54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哈哈,你把原因分析得很好,不错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1-24 11:23:46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确实可口,我得学会了,哈哈,你写得不错,赞一个。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1-26 13:10:24

    楼主的语言很幽默了,honey,哈哈哈,很符合你的性格,嘿嘿,第一次听到三明治效应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1-26 13:12:15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很新颖的例子,还用到了现代汉语的知识,很好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1-26 13:16:07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哈哈,你们这组的选题很新颖啊,很喜欢,长见识了

  • 婔歌

    婔歌 2013-11-26 19:34:50

    楼主前面列的几个列子选取的很好,对三明治效应的解释比较清楚,我看来。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效应,但是一看你的就明白了。

  • 婔歌

    婔歌 2013-11-26 19:37:39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题目,写的好可口啊,哈哈。在列举三明治效应让大家接受的原因时,分了一二三,清晰明了。去防卫心理,去后顾之忧,给受批评者自尊。。一看就懂,真的科普了

  • 婔歌

    婔歌 2013-11-26 20:08:57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哇,举的汉字列子,还真是独特呢。确实,人天生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说的好的内归因,坏的外归因的。关于霸王别姬里面的那个,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和他个人性格有关吧。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1-28 08:59:19

    楼主的结构跟我的很相似,很通俗易懂,但例子中如果男方迟到,也没交代,女的估计一见面就开骂了,不过例子还是很贴切,看了就能理解三明治效应。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1-28 09:02:50

    小明正,你题目呢?文章还是能看出你的努力,难得啊,那么认真。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1-28 09:08:36

    007的科普文更加全面的介绍了三明治效应,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很有逻辑性。

  • Yvonne

    Yvonne 2013-11-28 10:46:56

    这个效应不错,举例说明让人易于理解,长知识了,以后也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 Yvonne

    Yvonne 2013-11-28 10:51:18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题目很吸引,开篇很棒“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不错不错。后面结合例子分析原因,也很容易理解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1-28 12:22:44

    我觉得用三明治效应来批评别人或被别人批评都更容易让人接受的,以后可以多注意,多使用这个效应~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1-28 12:25:33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电影《霸王别姬》在整个文章里的穿插用得很好~“我”字也用的很新颖很特别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1-28 12:28:16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中间肉~好饿 啊。哈哈 写得简单易懂,举例也很清晰,能让我们从众多情境中对比出三明治效应的过人之处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28 20:17:26

    lz写得很好!一层一层的,还举例说明,还有注意事项,真是太贴心了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28 20:19:27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lz的在举例方面写得不错,你在解释方面做得很到位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28 20:23:31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我觉得那几个最可能接受的选项要是改成同一个情景中的几种不同的提建议方式,然后来选择,可能会更好吧。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9 12:15:44

    楼主的科普很有观点和见解,开篇三个小情景吸引 眼球,有急着读下去的想法,每个介绍下面都有小提示,末尾很好的解释了三明治效应的作用。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9 12:19:03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确实 掌握怎样有效的指出错误又不让别人生气是一种比较难的技术,好好学习哈怎样运用三明治效应。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9 12:25:44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同意观点,确实批评不仅仅只是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学习好这门艺术很有用处。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2-01 15:46:04

    三明治效应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去处理人际中的交往 我们都很排斥直接揭短 就算我们知道那个问题可能的确存在 所以这个时候三明治效应的运用就很重要 楼主举得谈恋爱中的那个例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2-01 15:55:03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原因部分的分析很详细 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效应 真正的将这些心理学的效应运用在生活中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2-01 15:58:47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三明治效应在工作、学习中都可以很好的运用 批评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正确的批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娜

    2013-12-01 16:12:50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通过举例,让我自己来选择,我更喜欢三明治式的批评方式,也让我更了解三明治效应的妙处

  • 木木

    木木 楼主 2013-12-03 23:44:38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在生活中,吃透三明治效应,才会更好地生活,与同学、朋友相处,更是如此。

  • 木木

    木木 楼主 2013-12-03 23:53:27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说话就是一种艺术。文章很有意思,就像三明治一样惹人喜欢,在生活中学会运用三明治效应,会让你和其他人相处更加愉快。

  • Yvonne

    Yvonne 2013-12-04 22:10:11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我”字的分解很有意思,也说明人总是在保护自己吧!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2-05 19:00:06

    楼主,写的好多啊,赞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2-05 19:01:31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明白了该如何教育人,不过还是别的方法来的更快些!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2-05 19:02:30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很不错的方式,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对生活帮助很大,不错啊不错!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2-07 08:18:03

    我真的认为这个效应很有效,现在我在和朋友聊天时,都在用它

  • 慕儿

    慕儿 2013-12-08 17:51:27

    楼主的爱情小故事着实让我瞬间眼前一亮,太符合你的性格了,哈哈。分析地不错,有条理,之前不了解这个效应,我也又涨知识了。

  • 慕儿

    慕儿 2013-12-08 17:56:58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第一段短小精辟,让人很容易弄懂这个效应,这样很利于阅读者理解。这个效应就是一种含蓄地提出批评,是吧?嗯,是很实用。

  • 慕儿

    慕儿 2013-12-08 18:02:26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题目不错,相信看到题目的人都很有兴趣地阅读下去。内容阐释得很清楚,让我们看到这个效应也很有用。

  • O(∩_∩)O~

    O(∩_∩)O~ 2013-12-09 17:26:01

    这个方法不错,但是就男女朋友那个例子来说,我觉得很多时候女生都没那么冷静,没发火就不错了,还要赞美,好难做到哦。

  • O(∩_∩)O~

    O(∩_∩)O~ 2013-12-09 17:27:21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将《霸王别姬》的内容合理运用到小论文中,很吸引人也很贴切,不错!

  • O(∩_∩)O~

    O(∩_∩)O~ 2013-12-09 17:29:31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开头很吸引人,可是文中的例子比较大众,可能是你最后一个发吧,我看累了。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2-09 21:02:20

    总体来说觉得楼主的小文章写的不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都有涉及到,感觉很有条理,文章的语言组织水平也不错,各方面衔接的都还不错,挺好的,赞一个。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2-09 21:11:53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看完三明治效应,觉得这又是一个超级实用的社交方法啊,而且我觉得三明治效应实施起来应该不会很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喜欢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赞美的,这样就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样再提出批评的意见应该就比较容易了。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2-09 21:17:04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必须表杨一下题目真的取得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文章之后发现同学们都好认真,好勤奋的说,再看看自己写的,哎~必须向你们学习啦。

  • 007

    007 2013-12-12 19:47:42

    开头很吸引人,可是文中的例子比较大众,可能是你最后一个发吧,我看累了。 开头很吸引人,可是文中的例子比较大众,可能是你最后一个发吧,我看累了。 O(∩_∩)O~

    大众才贴近生活好么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2-13 10:02:38

    楼主这个写的好详细啊 尤其是将情景二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很赞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2-13 10:06:06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我觉得这个三明治效应真的很有意思 让我涨姿势了 哈哈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说话艺术的体现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2-13 10:09:02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作者这样写 让我这个评小文章评到这个点的人 肚子有点饿了 %>_<% 不过文章写的很有意思 那个选择题 我也是喜欢选项B的 我要把这文章有意无意地给我爸看 这样以后他批评我做的不好的时候 还能得到他的几句赞美 O(∩_∩)O哈哈哈~

  • X丶

    X丶 2013-12-13 18:15:01

    楼主的科普文写的真心不错,设置三个情景,就吸引了读者,而后面的解释也是有条有理的很好啊,特别是“注意事项”很新颖,很用心,好

  • X丶

    X丶 2013-12-13 18:19:19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小明正写的不错哦,把电影角色里的说话方式用进来,做比较说明,很形象,也谈了自己的感受,挺好的

  • X丶

    X丶 2013-12-13 18:24:49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很同意啊,这一点在父母教育孩子时,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 设置了四个选项,来说明不同批评形式产生的效果,也从另一方面,突出了三明治效应的好处所在,结构思路清晰,不错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15 09:12:57

    原来可以这样批评一个人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15 09:13:57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简单明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15 09:15:54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三明治效应可以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留给别人点面子

  • 一一

    一一 2013-12-15 14:53:53

    设置一个情景引入主题,不错哦~~

  • 一一

    一一 2013-12-15 14:55:29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文章比较短,不过显得简洁并且很有条理

  • 一一

    一一 2013-12-15 14:56:48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标题取得很好,新颖吸引人,文章也很不错哦

  • 伊始的夏天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2-16 21:07:36

    这是教我们如何说话吧,很好用的样子,我发现人缘好的人说话一般都是遵循了三明治效应。

  • 伊始的夏天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2-16 21:09:48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原来批评人之前的表扬是为了卸下心理防备,拉近彼此距离啊,你一说我就明白了,说的很容易理解。

  • 伊始的夏天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2-16 21:11:52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很喜欢你这样举例举得很详细,之前看了同样题目的文章,已经有点倦怠了,但看了你写的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我又有兴趣看一遍,很好呢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1:27:39

    请问你们是不是开了两个帖哦 请问你们是不是开了两个帖哦

    感觉你的观点中有矛盾的地方哦,你说三明治中中间的批评是主食,但是批评却不是目的,如果可以对于这两点进行一些区分和对比就更好了。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1:29:18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我太赞同批评是一种艺术了,因为三明治虽然是为了批评而生的,但是却不可以让对方感觉到被批评了,但又要达到让他意识到不足的效果,真的是很难啊。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1:31:45

    青 盲。。。。。觉得你举的例子太妙了,让我好有画面感啊。介绍中也有层层深入的感觉。赞一个。最后还有很详细的理论解释,内容丰富又很有实用感。。很用心

  • 娜

    2013-12-18 12:39:58

    感觉你的观点中有矛盾的地方哦,你说三明治中中间的批评是主食,但是批评却不是目的,如果可以对 感觉你的观点中有矛盾的地方哦,你说三明治中中间的批评是主食,但是批评却不是目的,如果可以对于这两点进行一些区分和对比就更好了。 ... 月逸爱土豆

    你是不是评错了,我没有说过这个啊

  • 萨冈

    萨冈 2013-12-19 00:35:45

    楼主们都很用心,这个点说到三明治就饿了。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01:25:14

    其实吧我觉得这也叫做说话的艺术啊。。。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01:27:01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楼主说的很浅显易懂,果然叫做科普小文章啊,外行人也一看就懂。。。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01:28:14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确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三明治效应,让我们的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变得更完美。。。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20 18:42:56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你写得也很有意思,用起来应该也挺有意思。。。呵呵,赞一个。。。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20 18:58:02

    文章短小精炼,鞭辟入里,很好的一篇文章。。。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20 19:07:25

    多多用于人际交往中,应该还不错。。。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2-21 10:25:36

    楼主的解释很详细啊,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为先给个甜枣、打个巴掌,然后再给个甜枣啊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2-21 10:26:47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如果是很好的朋友的话,就直接找个没人的地方就行了。。。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2-21 10:27:49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比较适用于那种有关系但又没有特别近的朋友。那种很好很好的就用不到了。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2-23 00:36:36

    楼主的"三明治效应也有三层,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解释让我秒懂它的含义,阐述合理,逻辑清晰,很好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2-23 00:39:11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看了你的内容,我非常好奇,你的这些资料都是怎么找出来的,学霸啊。佩服佩服,真的很不错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2-23 00:41:25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对三明治效应列举的那个小调查很不错,我选的就是B,分析的很到位,good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2-24 23:57:06

    楼主写的很赞,要是多写一些有三明治效应的运用就更好了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2-24 23:57:31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批评心理学中的理论,在两次表扬中夹入一个批评。两次表扬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批评。和三明治一样,两层的面包只是辅助,中间夹的肉才是主食。 提出批评的的首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这样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也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备,这个时候再提出批评或者不同观点,对方能够很好的接受,最后再带着鼓励,期盼的语气。这种方法来提出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工作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认真的思索自己的不足。 这与一般的批评方法不一样,电影《霸王别姬》中京剧班的老师父对学生的批评的方法除了打就是骂,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们纷纷叛逃,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害怕受罚甚至上吊自杀,这对受批评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这种批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固然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人权和民主,这种方法显然已不可取,所以三明治效应在批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三明治式的批评会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 首先,三明治法具有去防卫心理作用。通过表扬或者肯定,首先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汉语“我”字是由“ 扌”和“戈”组成,意思是手拿着武器的人,人天生是敏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卫心态。如果批评者直接提出严肃的批评,被批评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防卫心态,很难再听得进什么批评了。三明治效应的第一层首先就去掉了这层心理防卫。 其次,三明治法能有效的防治后顾之忧。同样在电影《霸王别姬》中,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方法就大有不同了,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批评,结束批评后还让人心有余悸,陈蝶衣对徒弟的批评总是充满了希冀和信任以及鼓励,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后顾之忧,使受批评者振奋精神,改过自新。 最后,三明治法让人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是也不会感觉颜面尽失。批评不是目的,没有人会因为想批评人了而去批评人,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是让受批评者能够有所改正。三明治式的批评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要指出问题,并且让人易于接受。 三明治效应无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辅益,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争议,争议出现过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他人的赞同,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积极努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目标就越来越需要得到实现。三明治效应也是一种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出的批评要客观实用。不管是平级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都需要解决。 三明治效应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批评方法,也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用。 ... 李明正

    非常科普,佩服佩服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2-24 23:58:50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可口 批评不单单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艺术。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格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一下,改成“良药可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在实施批评时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说得更“可口”些,受批评者可能就乐于接受了。那么怎么做到良药可口?三明治效应可以告诉我们。 三明治效应源自一种典型的西方快餐食品,给人夹心版的感觉,可是用在心理学上,那可是另一种风味。在心理学,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前后肯定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形象的称之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总是认同、肯定、关注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第一片面包),中间一层夹着批评或不同观点(中间肉),第三层总是鼓励、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回味无穷(第二片面包)。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下面的这些选项,你最可能接受哪个选项? A:因为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狠狠地训斥了小明一顿。 B:部门经理在肯定小丽前几个月的销售业绩的同时,指出了她这个月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取得好的业绩。 C:语文课上,李老师因为小红迟到而批评了她,又惩罚她站在教室外面。 D:经理既对小何的出勤情况进行了奖励,又对他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质疑。 一般来讲大家对第二个选项的接受程度比较大。为什么三明治效应会让大家乐于接受呢? 一是三明治法的去防卫心理作用。在你批评对方之前,先说些亲切、关怀、赞美诸如对其之前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其一些好的行为进行夸奖之类的话,就可以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暂时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还可以使对方平静下来进行接下来的对话。如果一开始就是直接的批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严厉,如上文提到的A选项。那么,也许在这个批评之后,小明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状的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防卫心态,那就很难再听得进其他人的批评意见了,哪怕这种批评是对本身有益处的,也都将徒劳,很难达到批评的目的。由此可见,小明很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的批评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所以,三明治的第一层就起到了去防卫心态的作用,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 二是三明治法的去后顾之忧作用。在生活中,很多破坏性的批评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甚至批评结束时还心有余悸,让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评还是受罚。上文提到的B选项,小红因为迟到受到了批评,还受到了惩罚。这很有可能让小红产生后顾之忧,觉得迟到的后果不是批评而是惩罚,产生一种批评和惩罚是如影随形的错觉。从而对批评产生恐惧心理,与批评的预先目的背道而驰。而三明治法的最后一层就起到了去后顾之忧的作用。它常常给予受批评者以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再深陷于批评的泥潭之中。 三是三明治法给受批评者以自尊。批评从来都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在于改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一般具有自我服务偏见,维护自尊的本能。为了寻求自我认识,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维护自尊。从上面的选择题的最佳答案B,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明治式的批评,既指出了问题,同时也易于让人接受,不留下后遗症。这主要得益于三明治效应既不伤人的感情、不损坏人的自尊心,又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行为中。 参考文献:Myers的社会心理 郑小兰的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 期刊论文: OEM的经济效应和对策-知识经济-2008年 第7期 (2) 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通报-2012年 第2期 (2) ... 007

    引用的情境很赞,贴近生活,更利于让读者理解“三明治效应”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6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