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恐怖分子》读后感
杜青
有理由相信佐藤友哉最初是把《圣诞节的恐怖分子》当做他的告别作的,也难怪,之前的得意之作“镜家三部曲”销路不好,从未再版过,而且大量来自读者的非议甚至是责难,当这个特立独行的80后青年作家非常的郁闷。我不是要写你们认为的那种小说!《圣诞节的恐怖分子》字里行间充斥着这种内心的愤怒。 一切误会(?)的开始,来自于21回梅菲斯特奖的获得,本来嘛,这个奖本就不是推理小说的奖项,但可能是因为《剪刀男》《全部变成F》《二重身宫》《密室物语》这些获同样奖项的新本格作品的影响,梅菲斯特也跟着被披上了新本格这颇有成见的外衣。想当然而,很多读者便对佐藤友哉的作品有了推理小说的期许。 可是呢,有众多推理元素的小说却不一定是推理小说,或者说,有时候个别作者认为的推理小说,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推理小说。于是问题越来越大,误会越积越多,最终造成了佐藤友哉想要弃笔的决心,他自己形容这本小说是他短暂写作生涯的句点。 翻开《圣诞节的恐怖分子》,越来越多的是作者的满腹牢骚。 “好,接下来故事就要开始又趣了。当然,有不有趣是由读者来决定的,而判断什么东西有趣的标准更是会动摇一部作品的价值。” “就算穿达不到也别怪我们,问题出在你身上,应该检讨你自己的销售渠道,尤其是差劲的商品内容,而不是来怪我们——我知道读者会提出这样的反驳。” 这样直接对自己作品和读者的评价,就大段大段出现在小说故事的行进当中。而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透出那种“对牛弹琴”的无奈与气愤。 小说进行到最后:“去死吧,活该!冬子喃喃咒骂。谁要看你的故事!于是世界继续运转,笨蛋们还是妄下定论,继续自以为是。” 之后的“终章”最难人寻味,作者佐藤友哉直接跳出来,发表了他的推理小说创作观,字字句句,发人深省。 “……这个世界口口声声说要改革创新,却仍然是个保守的空间。我感到愤愤不平,痛恨那些孤立特殊风格作家的人,痛恨这个只会拥护老旧传统的世界。我也不是人为新的就一定好,旧的一定不好,我尊重过去,也不会将传统埋葬。虽然我很抱歉没有读过那些前辈的书……艾勒里昆恩、克里斯蒂、还有……江户川乱步等等,对于谁发明什么开创什么,谁研究什么完成什么,我一无所知。但是……我所继承的并非传统,而是形式。说得更夸张一点,我甚至以为《占星杀人摩法》是一个历史刑案,而《馆系列》我连一本都没看过,所谓的三大推理奇书我也只看完《脑髓地狱》而已,至于福尔摩斯跟金田一耕助,我完全不熟……” 后面的内容就越写越伤心、无奈、气愤。末尾感谢了很多人就“撒油那拉”了。 我在这里先小谈一下作者的代表作“镜家系列”,整体上讲,细节尤其是动作、心理默写很到位,情节新奇有趣,很有爆发力和冲击力。对于我这种追求“不一样”的读者来说,很有看头。一定要不顾作者反对规个类的话,可以算是幻想类残酷青春轻小说。整个系列中我最推荐《搪瓷灵魂的比重》,口味相当重,只是别以正常人的正常世界观来读就好了,当然更别有什么对本个推理的期待。 有关“推理小说一定要有本格诡计”的争论一直在继续,甚至有的人极度排斥幻想类推理小说,对此我当然也有自己的观点,但在这里只想替佐藤友哉说,何必要对归不了类的作品抱以冷漠的态度呢,生物的进化不止是一个方向、一种模式,大众文学推理文学也是如此。 终于该说说《圣诞节的恐怖分子》的故事了,好小说是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滴,此书也不例外。基本内容讲的是中学生东子来到一孤岛,为谋生接了个“监视对面小屋中男人”的活。几天后,东子也就五分钟没注意,男人便从密室中神秘消失。于是困惑和想要找到男人的愿望便在书中人读者心理蔓延开来。 正本书情节相对紧凑(要是没有那些插进来的话),人物各个鲜明有特色又很奇怪(轻小说的强项),情节高潮来自于密室消失(不可等,绝对是不可等事件),快的话用正常推理小说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看完,而且从头到尾不觉得烦。 最后说,我们看推理小说是为了什么呀,是为了增加刑侦水平吗,是在搞不可能犯罪研究吗,是为了学习司法鉴定、尸体解剖、法庭辩论吗,大家各取所需,千万别把自己的阅读面弄窄了,有时候仅仅是“不一样”就很有趣。 PS:对了,忘了说,因为这本书的大卖,作者终于告别了“再版处男”,后来又写出了不少书,至少短时间内不用担心这只小说奇葩过早凋谢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建了个qq群 (文豪乱步)
- 新书 转生太宰治 封面 (文豪乱步)
- 不定期消息搬运 (文豪乱步)
- 一个很悲伤的消息 (文豪乱步)
- 《圣诞节的恐怖分子》读后感 (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