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小小说)
s
从前,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鞋匠。他在全国都很有名,于是很多上层人士的人都找他做鞋。生意好,那是自然。由于鞋匠的年纪越来越大,他逐渐考虑招收一些徒弟,也好继承他的手艺。鞋匠在江湖上混了大半辈子,他很清楚,如果他招收的徒弟太多,这些徒弟就不好找工作了。手艺,还是传给那么几个人,这样呢,手艺才有神秘性,才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再说,徒弟多了,同在一个行业混,互相之间就会充满竞争,互相之间的关系就不好相处了。 于是,他打算每年招收两名徒弟,连续招三年,每一届徒弟培养三年。由于他的名望,前来报考的人非常多。第一年,他看上两个很阳光的小伙子,小张、小王。培养不到一年,有一天,小张和小王一同来找鞋匠。鞋匠就问:怎么回事啊?他两有点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说。鞋匠就说,你们怕什么呢,有啥就说啥嘛。于是,他们就说,师傅,我们打算退学,干点生意。鞋匠一听,大吃一惊,不知道该说什么,喝了口茶,忽然想明白了:自从他们两个进入师门,接触了不少做生意的,由于鞋匠的店铺生意非常火,前来销售材料的也就很多了。本来,鞋匠是让他们两从采购材料学起,没想到他们竟然喜欢上了这趟生意! 俗话说,好聚好散,小张和小赵就去做生意了。第二年,他就又招了两个徒弟,小李、小赵。由于有了教训,就没让他们接触采购材料的事情,是啊,采购那档子事太诱惑人了,倘若你摸清了其中的门道,其实这做鞋的利润,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材料采购方面。他们两位一开始就进入作坊,学习初步的材料加工。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一年过去了。鞋匠觉得,这两个徒弟比之前那两个好多了,有了长性,打算下一步教他们一些真正的手艺。于是,就找他们两位谈话,他们也很高兴,事情仿佛就说定了。鞋匠也很满意,总算找到好学的徒弟了。 第二天,一个伙计突然来报告说,小李和小赵不见了,留下了一封书信。鞋匠打开一看,上面写道:师傅,您对我们很照顾,我们非常感激您,不知道怎么开口与您告别,只好留下这封信。我们前段时间在您这里认识了来这里买些的张老板。张老板说,他们家需要两个伙计,待遇是咱们店铺的十倍,还能可以解决BJ户口。我们觉得,这样的机会实在是难得,所以…… 唉,真是啊,谁让鞋匠这里的人脉比较广呢,来来往往的多是些有头有面的人。像他这样有名的店铺,也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消费得起的。先后招收的四个徒弟,没想到都看上了他这里的人脉,抓住机会,就急忙溜走了。可是,这该如何是好?还怎么找徒弟,传承手艺啊? 一连几年,鞋匠都没有再张罗招收徒弟的事情。他算是看透了,现在的年轻人啊,谁肯下那个苦功夫,耗费三年经历去学一个做鞋。做鞋这个行当,属于冷门。现在,人们大多都直接到商店里买现成的,只有少数人才会来他这里做鞋。尽管他很有名,生意不错,但还是无法改变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冷门行业。 岁月不饶人,鞋匠越来越老,身边没有可用的徒弟,只有些普通的伙计,眼看这个店铺、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他是干着急,没办法啊。有一天,他让人扶着,在作坊里面走着。突然,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原来是小陈。小陈这个人,他几乎不记得了,要不是他叫他,他还真想不起这个人。那年招徒弟的时候,有个小伙子,初试还行,面试的时候,表现很差,支支吾吾,连个话也说不清楚。所以,他就没有要他。 “你是小陈吧?你怎么在这里?”他有些不解。“师傅,我在您这里做临时工三年了,不算您这里的编制,也从来没有见过您。”“你做临时工?那挣不了多少钱啊?你为何……?” “师傅,我喜欢做鞋这个行业,您设计的鞋,我没穿过,但是我见过,没有精湛的手艺和深厚的功底,是绝对办不到的;我喜欢这个行业,虽然这是一个并不很热门的行业;学习这个行业,确实很艰苦,但是,这个行业总还是需要有人来做的;所以,这些年,我就来做临时工,积累些经验。我很期待您再招徒弟,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您很久没有再招生,所以我现在有些迷茫,不知道……”。说着说着,小陈有些激动,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鞋匠听着,看着,眼眶里涌动着什么。一只苍老有力的手,拍着小陈的肩膀…… 夜幕就要降临,明天的天空必定格外晴朗。 河东笑笑生 2013年9月13日撰写 (处女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实存哲学》2022/6 (s)
- 德意志观念论 (Xela)
- 《海德格尔文集》中文版前言(孙周兴 王庆节) (s)
- 弗萊堡漢語現象學論壇 Freiburger Chinesisch Phänomenolo... (s)
- 第19届现象学会议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