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合刊II:beaidid采访
来自:h = 1-1
beaidid,吴建雄,1984年7月20日生。写过几本书,画过几个系列,画过几个系列,偶尔写点小文、画点插画,职业也许是广告人,散步、发呆、阅读、购物、跑步、台球、遛狗。更多见http://blog.sina.com.cn/wujianxiong。 □ beaidid ■ H.O.L.M + ■ 什么时候开始坚持阅读? □ 阅读的习惯是很早就有的了,因为内心孤独,依赖阅读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幻想,也丰富自己获知世界的途径。至于坚持阅读,我想,是在有稳定收入后,一个月会坚持买5、6本书,平均一周一本的样子。 对于阅读的购买也分几种:过期杂志,不同的书籍、旧货市场淘的读物(一些过去的传单、海报、幻灯片、手抄本)。 ■ 看过的书都会留着吗?为什么没有考虑图书馆?对于电影(特别是艺术电影)是否有和书籍一样的感觉;如果不是,它们互相的差别在哪里? □ 现在住的家里有几千本书、一千多张电影,几百张动漫DVD。艺术电影的质感和书籍不同,书籍更具想象空间,而艺术电影更体现作者的意志。 ■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文字?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图画?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设计? □ 喜欢文字,大概是初中。那时候的语文老师对我很好,而我非常不争气,我那个时代爱好理科。但后来我喜欢上她了,想哄她开心,写了篇关于她的文字,发在《语文报》上,她后来还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很开心,发现文字是有用的。 也许我对文字的喜欢,是目的性很强的喜欢。 至于图画,也是好胜吧。爸爸以前是画图纸的,爸爸的工友曾经考上美术学院,但文化科没上线,就把机会让给他弟弟的。爸爸工友的弟弟后来成了我高中的美术老师,培养了很多人才。我很小就知道这个人了,但却不想成为他的学生。于是就自学。 我小学有个哥们,叫周兴华,他妈妈很注重他国画培养,去学书画班什么的。我就喜欢和他比,但我不去学,我就自己临摹喜欢的作品。画过花鸟、大写意(白菜、葡萄、荷花什么的)、仕女图(家里有一套西厢记的邮票)。后来参加了一些少年绘画比赛,也拿过一些奖励,更有信心了。但中途荒废了。后来认识车路,那已经是高二、高三了,车路找我和他一起画200多张黑白插画,那时才重新画画。 至于设计,因为第一家工作的公司是韩家英设计,它在中国,平面设计方面还算比较有名气。至于北京分公司,是极无人情味的公司,很冷酷,我进去就抱着学习的态度。还好在那里认识了那里北京公司的创意总监周南,培养了一些审美。也开始喜欢琢磨着做点设计。 ■ 什么时候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近期的/值得付出一生的;作为爱好的/作为职业的/作为别的)? □ 一直都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一盘散沙。近期有点计划的是应该是买套房子,养几只狗吧。最近收养了两只流浪狗,感觉很好,会在郊区选择一套房子,够安静,能和工作暂时隔离。大概会选一层带花园的,或者顶层带天台的。最重要有种植花草的地方。 至于自己爱好,或者职业方面,没特别大的目的性。把画画好,工作做好,把长篇小说完成,基本就差不多了。 ■ 对于动物的癖好何时开始,为什么?植物呢? □ 小时候很孤独,手中除了草本白描书、医药书就是昆虫画集。那时候特别喜欢蚱蜢、知了、螳螂、萤火虫,很小我也就开始对昆虫写生。一直也想养着,大约是想留住时光。后来养过很多动物,兔、鹌鹑、乌龟、金鱼、鲤鱼等等。 对植物的好感来自于很多诗歌的描述,当然,我也认为花农是个理性职业。善于种植的人都细心与温柔。 + ■ 什么时候第一次严肃地反抗长者? □ 初二。和爸爸打架打得很凶,吃饭时他把油溅到我脸上,没道歉。我给了他一拳。 ■ 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成熟的独立的人?是否仍然对自己倔强的决定感到不安? □ 很小就很独立。爸爸妈妈在修城市唯一的天桥时就把我一个人关家里。那时我才三岁。初中基本就和父母保持距离了。高中更是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大学基本没怎么和家人联系过。做很多兼职,一个人养自己。 以前对自己的决定会感到心寒。我永远记得妈妈说的话:“你的路是自己选的。不要后悔。” 我身上有她的决绝。 ■ 童年时代是否很想做成年人?成年时代是否很怀念童年生活? □ 是的。人家说童年其实是记忆里的中间段,就是记忆与回忆重复的一个真空阶段。在童年其实人已经有了自我审视的能力,那是不自觉的,条件反射式的审视。很多人回忆童年,会发现那时候自己已经对成人的世界有一些评论。 换句话说,我们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先天的准则判断。 而我们之所以会怀念童年生活,那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是多么多么的局外人。事情在眼前发生,却与自己无关似的。 童年很安全,我们不曾如此安全的做着局外人。看自己,看父母,看别人。 + ■ 目前为止,在你人生中发生过的对你影响最大(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的三个时期/事? □ 一次是爸爸最铁的哥们车祸;一次是高考成绩发布;一次是HIV的抗体测试。 ■ 在生命的各个时期,最恐惧的东西是什么? □ 成年前,最恐惧的东西是孤独。成年后有段时间挺怕死。现在基本没什么恐惧了,挺豁达。也许是人退化了。 ■ 现在的你怎样看那些经历?那些经历如何影响你现在的生活? □ 现在会比较积极的面对,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现在依然是很孤独,空前的,未名的,没有缘由的孤独。 过去的经历会让我沉稳一点,对事物看法也全面点。对生活也积极点,但我依然很情绪化。 + ■ 什么时候开始坚持阅读? □ 阅读的习惯是很早就有的了,因为内心孤独,依赖阅读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幻想,也丰富自己获知世界的途径。至于坚持阅读,我想,是在有稳定收入后,一个月会坚持买5、6本书,平均一周一本的样子。 对于阅读的购买也分几种:过期杂志,不同的书籍、旧货市场淘的读物(一些过去的传单、海报、幻灯片、手抄本)。 ■ 看过的书都会留着吗?为什么没有考虑图书馆?对于电影(特别是艺术电影)是否有和书籍一样的感觉;如果不是,它们互相的差别在哪里? □ 现在住的家里有几千本书、一千多张电影,几百张动漫DVD。艺术电影的质感和书籍不同,书籍更具想象空间,而艺术电影更体现作者的意志。 ■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文字?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图画?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设计? □ 喜欢文字,大概是初中。那时候的语文老师对我很好,而我非常不争气,我那个时代爱好理科。但后来我喜欢上她了,想哄她开心,写了篇关于她的文字,发在《语文报》上,她后来还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很开心,发现文字是有用的。 也许我对文字的喜欢,是目的性很强的喜欢。 至于图画,也是好胜吧。爸爸以前是画图纸的,爸爸的工友曾经考上美术学院,但文化科没上线,就把机会让给他弟弟的。爸爸工友的弟弟后来成了我高中的美术老师,培养了很多人才。我很小就知道这个人了,但却不想成为他的学生。于是就自学。 我小学有个哥们,叫周兴华,他妈妈很注重他国画培养,去学书画班什么的。我就喜欢和他比,但我不去学,我就自己临摹喜欢的作品。画过花鸟、大写意(白菜、葡萄、荷花什么的)、仕女图(家里有一套西厢记的邮票)。后来参加了一些少年绘画比赛,也拿过一些奖励,更有信心了。但中途荒废了。后来认识车路,那已经是高二、高三了,车路找我和他一起画200多张黑白插画,那时才重新画画。 至于设计,因为第一家工作的公司是韩家英设计,它在中国,平面设计方面还算比较有名气。至于北京分公司,是极无人情味的公司,很冷酷,我进去就抱着学习的态度。还好在那里认识了那里北京公司的创意总监周南,培养了一些审美。也开始喜欢琢磨着做点设计。 ■ 什么时候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近期的/值得付出一生的;作为爱好的/作为职业的/作为别的)? □ 一直都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一盘散沙。近期有点计划的是应该是买套房子,养几只狗吧。最近收养了两只流浪狗,感觉很好,会在郊区选择一套房子,够安静,能和工作暂时隔离。大概会选一层带花园的,或者顶层带天台的。最重要有种植花草的地方。 至于自己爱好,或者职业方面,没特别大的目的性。把画画好,工作做好,把长篇小说完成,基本就差不多了。 ■ 对于动物的癖好何时开始,为什么?植物呢? □ 小时候很孤独,手中除了草本白描书、医药书就是昆虫画集。那时候特别喜欢蚱蜢、知了、螳螂、萤火虫,很小我也就开始对昆虫写生。一直也想养着,大约是想留住时光。后来养过很多动物,兔、鹌鹑、乌龟、金鱼、鲤鱼等等。 对植物的好感来自于很多诗歌的描述,当然,我也认为花农是个理性职业。善于种植的人都细心与温柔。 + ■ 什么时候第一次严肃地反抗长者? □ 初二。和爸爸打架打得很凶,吃饭时他把油溅到我脸上,没道歉。我给了他一拳。 ■ 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成熟的独立的人?是否仍然对自己倔强的决定感到不安? □ 很小就很独立。爸爸妈妈在修城市唯一的天桥时就把我一个人关家里。那时我才三岁。初中基本就和父母保持距离了。高中更是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大学基本没怎么和家人联系过。做很多兼职,一个人养自己。 以前对自己的决定会感到心寒。我永远记得妈妈说的话:“你的路是自己选的。不要后悔。” 我身上有她的决绝。 ■ 童年时代是否很想做成年人?成年时代是否很怀念童年生活? □ 是的。人家说童年其实是记忆里的中间段,就是记忆与回忆重复的一个真空阶段。在童年其实人已经有了自我审视的能力,那是不自觉的,条件反射式的审视。很多人回忆童年,会发现那时候自己已经对成人的世界有一些评论。 换句话说,我们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先天的准则判断。 而我们之所以会怀念童年生活,那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是多么多么的局外人。事情在眼前发生,却与自己无关似的。 童年很安全,我们不曾如此安全的做着局外人。看自己,看父母,看别人。 + ■ 目前为止,在你人生中发生过的对你影响最大(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的三个时期/事? □ 一次是爸爸最铁的哥们车祸;一次是高考成绩发布;一次是HIV的抗体测试。 ■ 在生命的各个时期,最恐惧的东西是什么? □ 成年前,最恐惧的东西是孤独。成年后有段时间挺怕死。现在基本没什么恐惧了,挺豁达。也许是人退化了。 ■ 现在的你怎样看那些经历?那些经历如何影响你现在的生活? □ 现在会比较积极的面对,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现在依然是很孤独,空前的,未名的,没有缘由的孤独。 过去的经历会让我沉稳一点,对事物看法也全面点。对生活也积极点,但我依然很情绪化。 + ■ 最近在干什么? □ 最近做一些商业地产项目的推广,也有做一些商业地产品牌的策划。工作太忙,双休日一般就呆在家里,陪狗玩,看书,画点画。 ■ 职业和爱好能否等同起来? □ 闲的时候是可以的。可以一边开创意会,一边画插画,同样也可以一边看案子,一边写长篇。我一阵一阵的,一时画画,累了,就写几句文字,再累了,就工作贝。 ■ 生活应该为了追求快乐吗? □ 生活应该是为了经历,经历世间的林林总总,酸甜苦辣。快乐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小的部分。 + ■ 本科在学校里主要做些什么?或者本科很少关心学校生活,因而是平滑过渡? □ 本科学的是金融,没参与学校团委、学生会一切活动,人际关系让我头疼,苦恼。有段时间基本不在学校度过。大一、大二有去过酒吧帮朋友忙。后来迫于无奈,加入了学校广播台,每天放放自己喜欢的歌,也算一种诗意。 大学挂过英语、体育,因为旷课太多。每年都会拿奖学金,最终也算是有惊无险,平滑过渡,成了优秀毕业生。 读完大学就发现,高考一点意义都没有。 ■ 好或者不好? □ 不好。 ■ 离开学校后对学生这个群体的看法有什么改变没有? □ 很害怕群体的感觉,越来越远离人群。现在上班下班,几乎每天都恐惧。 ■ 现在怎样看待本科时的专业?决定它的时候呢? □ 专业还是不错的,毕竟金融、经济,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现在做的工作很多时候也会利用到大学专业知识。 ■ 如果再来一次,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可能本应该那样做才更好? □ 会多利用学校图书馆,会在大学更充实,找一门学问研究。 ■ 什么是你定义的"学问"? □ 我说的“学问”其实意思是根专业化的,壁垒更高点的学科。我想如果重新来一次,我可能选择比较小众或少人知道的学科钻研进去。每天泡图书馆,是真的,我现在很害怕那些虚无的孤独。 ■ 在更大自由度的意义下,如果有机会重选,会选哪种现存的被教育方式/在哪受教育? □ 有机会重选,会好好学习,尽全力考上北大。 + ■ 各个成长期的学校生活给你带来了哪些记忆?哪些时候可以学到什么(比如,"我的高中时代除了打架什么都没有学会"……)? □ 小学算比较优秀吧,大队长、班长、三好学生;中学班长、参加足球队,高中就是神经病。我在高中不怎么说话。小学学会的是尊重长辈,初中获得了友谊,高中更多的是抛弃了朋友,一个人上路。独立思考。 那高中就觉得我只有一个人了。没有人懂得你,包括你自己。 ■ 现在反过来,怎样看"优秀"、"大队长"、"班长"、"三好学生"这些概念? □ 对一定的人性塑造,品格培养起比较大的作用。但现在看来,挺虚的。 ■ 怎样理解"世界"? □ 天地柔软,万物悲鸣。 ■ 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各个成长时期)有哪些?对哪些窗口的态度? □ 网站、论坛,初中时代的榕树下,很让人怀念。一直延续到高中的是暗地病孩、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是绿校、黑蓝。 我在那里找到很多朋友,发现很多人都和我一样。 + ■ 为什么决定(稳定地/短期地)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与你了解的其它城市相比,有什么不同? □ 坦白说,是会不去了。北京有朋友、圈层、人脉,回到南方是什么也没有。有时候挺矛盾的。我是留北京了。 北京与我了解的其它城市相比,更熟悉、更亲切,文化的东西多点。 ■ “朋友”、“圈层”、“人脉”都是这几年创造的吗?是因为你恰好在北京创造了它们,或者其实也就只有北京才有? □ 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北京才有的。他们也在北京,所以我离不开北京。 ■ 这些词对你是怎样的概念?(它们如何影响你"现在"的生活;以及如果可以粗鲁地二分的话,褒义/贬义……) □ “朋友”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亲人的感觉,我是独生子女,我爱别竟没什么亲人。“圈层”是一个交流的概念,找一个合适的,能和你对话的人,更多的是关于生活、世界看法的摸索,碰撞;至于“人脉”,就是如何事半功倍的关键。 ■ 以前说过很讨厌学校的人际关系,但是你却可以在成人社会建立(而且可能比大多数同龄人更早建立)人脉。这两种社会很不一样吗?或者是你只有努力尝试了其中一种而已? □ 我对学校没什么好感。同伴之间更多的是嫉妒、猜测、陷害。而我与比我年长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安全感。或者说,是站得更高一点,然后宽容吧。学校里太多欺骗了。成人社会里的欺骗则是一种角逐、博弈。 ■ 从感情上来说,对这两种社会(的人际关系)有没有褒贬的看法? □ 对校园的恶心点。成人则还好。 ■ 以前曾经生活在别的哪里吗?如果有,那些地方和北京的最大区别在哪里?你更喜欢谁的样子,为什么? □ 印象比较深的是上海长宁区和广东云浮,这两个区域与北京相比,最大区别是“小”,面积的小,人的小,事情的小,时间流动空间的小。小而慢,值得你回味,一慢下来,人也变得安静,有童心。 ■ 怎样看待旅行? □ 短途旅行是不错的放松,至于长途旅行往往带着逃避、遗忘一些的意图。喜欢火车多过飞机。 ■ 考虑以后会生活在哪里? □ 北京。 + ■ 怎样看待自己的文本被阅读(被同龄的人/被更小的想知道怎样度过少年时代的人/被其它)? □ 短途旅行是不错的放松,至于长途旅行往往带着逃避、遗忘一些的意图。喜欢火车多过飞机。会感谢,但也会恐慌。但我写文字的时候越来越关注读者,这是不好的习惯,但我依然坚持,我是希望阅读者能和我对话,并能有所得。 阅读后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的书与其他书相比,更小众一点。它对它的读者也在筛选。 ■ 书和别的阅读方式有什么不同? □ 更具体,一种拥有的感觉。还有一对话感、记录感。书让人感觉丰盈。 ■ 老年的时候,仍然会写自己的东西并期盼别人阅读吗? □ 会写点带有自己更多思考的东西。关于世界的一些看法,也有可能不再写了。事实上,你越深入地去认识世界,其实是认识你自己。你慢慢发现,那些东西会更私人了。所以,也不具备与别人分享的可能了。 ■ 怎么看自己更早期的文本(包括那些在文本们被大批发表以前的)? □ 想象力更好一点,有点幼稚。但里面隐藏的激情,依然还是打动我自己。那时候把文字当一种信仰。那时候小,看得不多,理想化的东西倒能纯粹点。 ■ 对于绘画作品呢? □ 绘画作品一直在摸索,实验着,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前画过几组风格很鲜明的,现在看来也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表面化的,最近依然是想要深入进去,意念化一点。 + ■ 怎样看待TA人/TA者? □ 尊重,欣赏,热爱。 ■ 怎样看待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记录者? □ 有想法是活着的最好证明。或者说,思考等于生命。 ■ 怎样看待“路人甲”? □ 好奇。 ■ 怎样看待“现实”? □ 接受、尊重、寻找另外的现实。 + ■ 怎样看待TA者中的朋友? □ 亦是我的朋友。原则问题不能交往的人除外。 + ■ 评价一下周围的和你做类似事情的人(比如车路,比如《萌芽》的其TA人),你相比于TA们,特点在哪里? □ 车路对设计更执着,我已经远远落后了。哲子的店也是做得有声有色。他们都很棒。我比起他们,应该说是做的东西越来越杂了,也不专了。我一向不是那种主动去创作的人,我是等着灵感来找我。没经过努力的东西,没发言权。我大概就是这一类。 等着灵感把我咬死。也等着没有灵感寂寞死。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总是踮着脚看他们。我已经越来越远了。 ■ 怎样看待《萌芽》(作为读者/作为作者)? □ 以前的《萌芽》是很多人的信仰,现在的《萌芽》也是很多人的关注,时代在变化,如此的迅猛,却又如此的相似的。现在爱文字的人依然很多。 ■ 是否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或者本来和很多人很像? □ 相似的。只是很多人不会把注意力防在那些方面。 ■ 有没有觉得很多人都有写作/绘画的潜能,但是被很多恐惧压着?(比如不知道类似的其TA人因而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如果有,评价下TA们? □ 怎么说呢,越大越觉得文字、绘画成为理想化的行为。或许已成为忙碌工作中的一个喘息阶段,一个时间段,让你可以诗意地生活。身边很多人都会有潜能,但很少有人放弃简易而快速地获得财富的机会,去选择所谓的兴趣爱好。 每个人都会计算,时间成本。当然,我也不能说现在专门从事画画的人缺乏别的技能,但一个事实是,很多艺术的创造过程带着功利、目的的色彩。 ■ 自己的作品有人看,除了那些作品比类似的别人写得好,还需要什么?(我特别指,想象中的,比如类似成人社会的"资历"那种东西,或者某种既定的社会游戏规则……) □ 我觉得是一个秩序。我现在写小说会有秩序,让阅读者进入我的秩序。事实上,一部作品的质感,还涉及到情节的合理性与非正常性的设计、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在整个故事中映射出的你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情节是由人做出来,人的行为是由性格决定的,而性格是你自己的。一部作品中有无数个自己的碎片。一个好的作品一定要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我野心比较大。我也比较私人。但我的一些长篇小说,我在写的时候就故意让故事背景弱化,其实是加大阅读的时间允许。简单说即使十年后,一百年后,如果有人还能看到你的小说,他依然觉得很亲切。 或者,我是把情节设计在一个没有时段约束的时间点。或者,是自己虚构的时间。 例如《猫》里,我只提到每个人的年龄关系,很少提背景时间。在一个可以允许在任何时间发生的故事里,我虚构了一个城。新的正在进行的《绿岛》里,我也遵循我关于时间维度的把握。 或者,我简单说就是,我不会出现“1910年,在X城……”这样的字样。我希望自己的小说是好小说,它可以让未来的人阅读。 ■ 怎么看待造星和作秀? □ 一种双赢的生存方式。 + ■ 对你来说,私密的东西很多吗? □ 很多。关于友情、亲情、爱情,我的秘密太多太多。也许都成谜男了。 + ■ 怎样看待信仰?以及你有怎样的信仰(我说的信仰很广义的,广义到无神论和不可知论也算其中的选项……)? □ 信上帝,但自诩魔鬼。魔鬼要承受很多磨难,身边人要承受的磨难都汇聚到我身上就好。 ■ 什么东西指导你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特别是那些有关道德的事情)? □ 建立在尊重,不勉强的基础上。不害人。 + ■ 会不会认为有些事情,有可能是整个社会都错了(我说的不是可以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否定的那些很形而上的东西,我说的就是很现实的,针对"我们这个社会")? □ 会的。例如教育问题。例如大学的问题。很无奈的。我越来越恶心大学了。 ■ 有没有反抗过?如果有,何种方式? □ 旷课,也许算。 ■ 怎样的结局(你自己/反抗的东西)? □ 没什么实质的改变。 ■ 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还在读书的时候,以及现在)? □ 偶尔会觉得,就是灵感汹涌澎湃的时候。又或者是你有一个野心,要创作一系列作品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还是充裕的。喝喝花茶、遛遛狗,洗个水果吃。都不错。 ■ 有没有涉及过哲学?如果有,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 看的书杂了,也就淡化哲学的概念了。我觉得哲学是带有一些门槛味儿的概念,所以我的世界里,哲学等于生活的学问,你对世界大环境、他人、生活、际遇、成败的理解。黑格尔是尼采是康德是柏拉图是。但我问你纪德是么?叶芝是么?我觉得他们是。又或者,我问你,英格玛·伯格曼是么?费里尼是么?我觉得是。又或者,我再问,叶锦添、朱天文是么?我还是觉得是。 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说,我理解的哲学不是特深的那种。 但上面说到的那些人,我喜欢看他们的自传,很多时候在他们的故事里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很多记忆也开始萌动。 + ■ 怎样看待社会主流意义下非正常的性关系(分别指gay/lesbian,bisexual,sado-masochism;以及一些别的)? □ 我认为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是主流。我本人就是双性恋。 ■ 怎样看待这个社会中行为方式不太大众化的成年人(分别指比如做艺术的人需要和别人不一样;以及单纯不愿意但是由于不一样被社会排斥出局的人)? □ 他们都是诗人。 + ■ 你认为是什么东西造就了今天的你?请用三个词语概括一下。 □ 父母、命运、性格。 + + (附后“goodbye fantasy”时代的后采访讨论) ■ 仍然是觉得中队长大队长什么的是社会的最大毒瘤(怎么在儿童社会引入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并让小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唯一的可能性),所以很庆幸自己在那个时代更多是牺牲者(没当上班干部)。 □ 发现现在比较有思想的人,都没做过班干部,无恭维意思。事实上,我发现很多人的才能(或者说亮点?)在小时侯往往被忽略。或许缺乏这样的一个发掘机制。很头疼,很牙疼。 ■ 我这几年几乎不买书,看电子版或者去图书馆。想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逐步缩到两个包的大小(一个60L那种的登山包,现在放不下laptop+我冬天去越南/夏天去西藏的衣服,就是棉衣和短袖都要的,大概30kg不到,差不多背不动;所以在这点上憎恨自己是女孩子)。也不会买房子。因为想保留自己更方便的迁徙城市的自由。 □ 书我依然会买的,书会让我有安全感。很奇怪吧?我对书依赖太深。选择买而不去选择图书馆的原因是:一,我现实很少有机会去图书馆;二,我会突然想读一本书,一般会想拥有,这样你什么时候想要读,就可以在房子里找到。当然我买的书也是我心里有个评定,认为需要买的……。也许这都是一些借口,关于我不去图书馆的懒惰。不过,在图书馆看书,的确会更加珍惜你的获取。 你坚持行走的习惯真好。我就没有那么多的自由(家里的、生活上的)我必须每天为了微薄的工资努力。 ■ 壁垒更高点的学科没有用,因为也不需要会的人(除非决定永远只生活在学术界:这个是我厌倦的计划,已经放弃/公开反抗;相信你也受不了里面的人的乏味——尤其是理科学术界)。好处是,学的时候非常有乐趣。 □ 关于壁垒更高的学科就是这样的。也是我的意思,永远生活在学术里,不是学术界。而是学术里,就是不和任何人打交道,只是一个人的沉溺。有点像一个人玩。 ■ 觉得《萌芽》的方式不好。因为更多参与的小孩子(萌芽帮了和没帮的)在那个年纪/时代根本不了解这些,很可能只是(随机选出的)少数人受益大多数受害。 《萌芽》和世间很多事情一样,给了一部分人机会。或者换句话说,其实我也是属于《萌芽》没帮的人。真正《萌芽》帮了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H.O.L.M 2008.07.28-31 网络采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好,久不见 (懒悟空)
- [断玉近况]2013的无聊时光 (Vincent)
- [northwhale近况]却原来,我们都迈向了衰老 (懒悟空)
- 我写了一个关于蜕变的剧本 (内个死猴子)
- 各位蜕变的组员请进 (菰之村 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