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入生命的岛魂——读大鹿岛洪世清岩雕艺术
来自:Biblioflio(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古埃及有句谚语:“世界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 1798年,拿破仑指挥大军发动金字塔战役时说:“战士们,在那金字塔的绝顶上,四十个世纪在俯视着你们!”当即,士兵们的勇气和自豪感倍增。可是当法军抵达鲁克苏面对那片历史的遗迹时,一个个士兵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把武器放在地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艺术感染力,震慑了拿破仑的大军。 金字塔的作者是谁,恐怕永远无法知道,可是那神秘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丝毫的削弱,反而日益增强。这就是大地艺术的永久魅力。 当我们面对大鹿岛那些古朴神秘的群雕,面对那一群群天真稚拙的“生命”,也将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而充满对艺术的崇敬之情。 (一) 与坎门后沙隔海相望,距离玉环本岛12海里,有一个状似鹿形的岛屿,便是大鹿岛。这座面积仅1.7平方公里的大海孤岛,岩岸线竟占了九成以上。岛上危峰险峻,礁岩嶙峋。1962年,1支40多位青年组成的造林队上岛绿化,历经20多个春秋,终于给这座荒凉的海岛披上了绿装。如今大鹿岛森林覆盖面积高达80%以上。 这座孤悬于浙江东南沿海外的小岛,原非旅游胜地。自从岛上出现一种既是天作又是人成的海生动物岩雕群之后,引起了众多艺术家和中外游客的注目,而蜚声海外。 今天,大鹿岛岩雕早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人文景观。但传媒以及国内外的艺术同行对其评价之高人们所知甚少。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曾以《画家与岛屿》等专题片介绍其成就。国内外80余家报刊先后发表评论和报道文章,称其岩雕作品“不但在中国,即使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创举”。无怪乎,中国环境艺术协会秘书长曾建议中央建设部把大鹿岛规划为“国际美术村”。 (二) 大鹿岛岩雕的作者是何许人呢?他便是闽籍艺术家洪世清教授。洪教授缘何与我们的大鹿岛结下不解之缘呢?他选择大鹿岛作为实现“大地艺术”弘愿的岩雕创作基地,自然有其独特理解与想法,他说,大鹿岛岩岸超过十分之九,天造地设,千姿百态的岩石群在碧海和青林的烘托下,平添了几多魅力。显然这些奇岩怪石是岩雕再创作的最好载体。大鹿岛是我在1948年从福建乘船去上海美专求学途中停靠过的地方。因此,特别有感情,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缘于大鹿岛的自然条件。 (三) 今天,巍巍大鹿岛上,“鱼儿”在游泳,“螃蟹”在横闯,“海龟”在爬行,“海豚”在听潮……奇形怪状的岩石在鬼斧神工下,在波光粼粼的大海边、沙滩上、悬崖上、岩洞里凝固着生命。有了这一群石化的海洋动物呈现眼前:谁能不触景生情,谁能不浮想联翩——问苍茫大地!无边的大海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游曳的海洋生物是怎样来到这里聚会的?……这里的每一座岩雕既是天作又是人成,它们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纹理清晰……尽管变化万千,但它们与大海、峭壁、沙滩、蓝天、白云、绿树、渔船协调地组成亘古永存的大地艺术景观,给海岛风景平添了几多魅力。可以想像,这些奇岩怪石通过艺术家神艺妙手的再创作,大自然之美将得到升华,海岛游览胜地将更加瑰丽壮观。 (四) 雕塑,这一人类最早的文化之一,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人类最真诚、最执着的生命意识、愿望、向往紧密相联。据说,米开朗基罗曾用巨锤敲击大理石,呼唤道:“出来吧,你这被禁锢的生命。”罗丹则一再宣言,雕塑是“创造生命”。雕塑,最能体现时代的文化精神。刚健有力的秦人精神,慷慨多姿的汉魏风骨,豪迈圆满的盛唐气象,细腻婉约的宋人趣味,舒适温润的明清媚态……雕塑的风格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而雕塑又不是那种遣兴娱情的艺术,它的深沉和严肃决定着艰难痛苦的创作历程。 当初,为了创作海岛岩雕群,寻觅理想的创作环境,洪世清先生从北到南,遨游了我国沿海山水岛屿。当他踏勘大鹿岛后,不禁欣喜若狂。那奇形怪状的礁石,似为他的创作意图而生;那鬼斧神工的悬岩,似为他的艺术构思而设。1986年初,这位华发披肩、精神矍铄的画家风尘仆仆地来到大鹿岛,一头扎进荒僻海岛,成年累月追崖涉海……几次从悬崖上、海潮里死里逃生,摔伤了躺在藤椅里叫人抬着继续工作,不知疲倦,而且不计报酬……洪先生为了实现其大地艺术的抱负,天南地北,踏破铁鞋,终于在大鹿岛发现天赐良机和事业上的知音。于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促成大鹿岛岩雕艺术现实的有功之臣——玉环海洋渔业开发公司许声富先生,当时他得知洪世清先生魂牵梦萦的意愿后,一拍即合,全力以赴支持洪教授的艺术创作:专用交通船落实了,帮手请来了,岛上的临时屋搭建了……一切后勤补给都跟了上来。原先冷清的小岛立刻锤鉴叮当,石火四溅……不几天,一条条搏浪游曳的“大鱼”跃上大鹿岛了。 大鹿岛岩雕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创作大工程。洪世清将几十年积聚起来的艺术心血,倾泄在大鹿岛上。在他眼里,这里每块奇礁怪石似乎都孕育着造化的精灵,稍加雕琢,便可呼唤出它们的生命。他采用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大写意手法,依据礁石悬岩的天然形态,依石凝形,因势象形,略施雕凿,巧手而就,不求毕肖,或圆雕、或浮雕、或线刻,高度概括出对象的精神气质,表现出一种自然美、古典美、金石美和残缺美。在创作大鹿岛岩雕画的过程中,洪世清先生迷恋自然、尊重自然,进而妙造自然,美化自然。在具体创作时,他对海岛礁岩力戒大砍大鉴,伤筋动骨,而是“惜墨如金”,节制有度,往往只勾勒几笔,点到为止,决不搞匠气十足的精雕强琢和自我表现。造型就垫夸张变形,线条依石欲断又连,有意渲染古朴如化石、粗犷似天然的气韵,追求类似远古岩雕的金石味和残缺美,使之与海岛的粗放性格,大海磅礴气势交融和谐,给人以人天同构的艺术境界。 大鹿岛岩雕,直接继承着秦雕汉刻的艺术传统,注重大体轮廊,追求简练结构,给人以深远古拙,粗犷有力的感觉。 (五) 洪世清先生何以能创作这些超凡脱俗的大地艺术杰作呢?这必须沿着他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去寻找答案。 洪世清系著名国画家、金石家,他是一位广博艺术领域的资深艺术者。早年,他擅长金石篆刻,入上海美专后为刘海粟校长之得意门生……自转学中央艺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始,他又潜心于中国画、指画、水粉画、版画等。他曾先后求师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刘海粟,深得各位艺术大师真传,并融会贯通,自成面貌。洪先生精于国画、篆刻等民族传统美术、尤擅描写动物,其中“熊猫图”最负盛名,他曾应邀赴日本讲学交流。 洪世清先生从小在海边长大,因此在他的所有创作中都隐含着对海洋题材的执着偏好。1962年,他的国画作品《大海》被誉为“继潘天寿之后浙江美院的又一位天才”之作。近20年来,洪教授的兴趣又转向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云岗、龙门、大足这些千年古石窟一次次地留下他的探索足迹。汉代的石雕艺术,那深沉雄大的气势,对他的从艺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 斧鉴于大鹿岛天然岩石、摩崖上的艺术形象都是洪世清在孤岛连续工作了三年完成的岩雕作品。目前,他已完成了45座,他的计划是完成100座。他的理想是把大鹿岛建成一座“触目惊心”的美术岛。 我们可以想像,一个雕刻家远离城市,在海滨的一个小岛上默默地挥着他的铁锤,在烈日下,在寒风中,只有在拍岸的波涛、鸥鸟与之作伴中度过多年的寂寞生涯。洪世清——就是这样让坚硬的石头体现出生命的现象。因为这些艺术形象让这座海岛产生了神奇、迷人的色彩。我们佩服洪世清先生面对艰苦的艺术劳作长期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大鹿岛的石刻创作构想是令人崇敬的。用他的话来说是:“石刻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却极为少数的艺术家们摇旗呐喊,它惨遭到了无情的冷落。自唐、宋、元、明、清历代沿袭,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再下来,中国的大型石刻艺术基本不再发展了。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浑然气魄的石刻艺术没有被继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激发了长期以来潜藏在心中的探索欲望,使我产生了创作冲动,我要让传统的石刻艺术再次崛起。” 洪世清既然有这样的雄心,固然要有很大的勇气和毅力。为了吸收传统石刻的精华,在创作期间,他曾经自费专程去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千佛山石窟琢磨古代石刻艺术,并研究了八个省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同时涉猎古今中外相关艺术理论,构筑了他深厚的艺术根基。在此基础上,他对大鹿岛的每块岩石都作了观察,然后依据它们的形态,大胆构思,小心下手,创造了具有古朴、粗犷、深厚艺术风格的岩雕作品,从而与大海磅礴的气概和谐统一。 遍布大鹿岛的海生动物岩雕,气势雄伟,造型夸张,古朴粗犷,神态各异……或伏卧海边,或悬于峭壁,或躲藏在细浪叩声的洞壑,或掩映在绿林婆娑的奇岩,那嬉水的鱼,横行的蟹,探海的龙,欢跳的虾……诸多景观,如魔似幻,令人一时难以分辨哪是人工开凿,哪是天生自成。 据洪世清透露,其岩雕创作的体会是:岩石的自然形态占30%,人对石头的加工不能超过40%,剩下的30%留待日后时间的冲刷:浪淘、风化、日晒、雨淋……抹去人工味,还其原始野味,呈其艺术魅力……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大鹿岛岩雕将抹去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更具天然野趣。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境界。诚然,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然艺术生命则是永恒的,它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焕发出更加强烈的生命力量。 全新的艺术需要全新的艺术方法。作者在这里发展了与大自然的合作精神,而且明智地把创作的主导地位让给大自然,让给流逝的时光,画家在与大自然的多种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合作上做得很成功,才造就了这些未完成的杰作。 (七) 作者在作品风格上刻意追求民族化、中国化,要古朴深厚,不要雕虫小技。只要看一下这座岩雕立刻会有这样的感受:仿佛经历了沧海桑田,山崩海裂的巨变,……于是鱼的浮游,蟹的横行,或者变成化石和海岩一部分的海生动物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们有的像中国画的枯笔,以书法画成;有的像汉代画像砖……烂铜文的斑驳,又都是那么自然天成。如果我们把这些岩雕和洪先生的国画、指画、金石对照欣赏,便会发现它们共同的底蕴。 岩雕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多样,纷呈异彩。有时用深鉴重锤,有时则轻描淡写,线条欲断又连,有的像从山里开采出来的,有的似从海里跳出来的,有的追求孩提般的拙味,有的刻意追求线的工整,但更多的着意传神,追求动势。 这些岩雕不像通常室内雕塑那样,突兀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让旅游者无意中去发现它们,这无疑使观者获得一种意外惊喜,从而产生一种与艺术家、大自然共同参与创造的愉悦感。 举“海龟”为例:黑色的岩体,呈向大海眺望之态,极富情节性,仿佛在其背后隐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涨潮时,巨浪拍打着巨龟,大海衬托出神龟的雄威凛然,神龟又引发了大海的灵性,岩雕与自然景观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已故美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对岩雕艺术也大为赞赏,值近百岁高龄,还亲自为其提写《大鹿岛岩雕铭》,刘老这样写道:“……与古为新,衍汉墓魏窟绝艺;另开生面,为贝阙鳞介传神……群雕意承秦汉,刚健有力,苍郁有气,无媚世俗态,崇尚自然,与海天一体。” 洪世清教授的岩雕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观念——人天同构。“天”是自然界的造化,“人”是指艺术家的巧思立意加工。洪教授巧思的核心是顺乎自然的,其创作的第一步是“相石”,海礁岩崖本身千姿百态的自然形貌和斑驳的色泽既是天成的,但通过艺术家独具慧眼的发现与选择,这便是一种创造。 自然的岩崖映入艺术家的眼帘,经过“迁想妙得”,获得新的意象,依形取势,循石造型。洪教授认为绝不能精雕细凿,尽量少动石斧,力避过多的人工雕凿痕迹,诚如中国传统绘画中所称道的“惜墨如金”,充分保留岩石旷野的原始形态和斑斓的纹理美,创造出充满灵性,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各种艺术形象。 岩雕风格总体上属于古拙粗犷,雄健浑厚。洪教授在雕凿加工过程中还特别注意“残缺美”的体现,处理形象,多般不求完而全,有意识地保留断崖裂壁的残缺之美;为了艺术形象与岩石本身的和谐统一,有时则主动作残。 在西方,著名古希腊雕刻家米洛的维纳斯双臂残缺,也许比完美的雕像更美;布德尔等屡次称赞《巴尔扎特像》双手精妙,罗丹便举斧砍去之,从而使雕像更为凝炼,这些大概都是体现残缺美的著名例子。残缺美的实质是凝炼、集中带来的美。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残缺美实际上也是“含蓄为美”,是美学思想的一种外化形式。中国书画讲究“笔不周而意周”,西汉霍去病墓前动物石雕正是以其残缺美手法撼人心魄。用洪教授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后和自然风化造成的变异——残缺美”。这些岩雕,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一位看不见的作者在永久地继续加工着,那就是“老天爷”。 “人力有时而穷,而天道无穷”。洪教授发挥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作残,把天工施为的大方向规定了下来,成了“天工”的指挥者。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日升日落,潮涨潮落,以及岩雕周围植物生长繁殖消亡历程促使岩雕容貌的变化。这种“天工”逐日的修凿,造成了人为加工所不及的沧桑感和残缺美。 洪教授十余年前最早创作的一批岩雕作品,如今形貌已渐变得与大自然更和谐地融为一体了。如果说洪世清教授的岩雕艺术是大地艺术,那么它无疑是中国气派又具现代风范的大地艺术。 (八) 现代环境艺术,是近年来崛起的崭新艺术观念。当我们欣赏了大鹿岛的岩雕之后,对于什么是环境艺术和环境艺术的魅力在哪里,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大鹿岛岩雕乃是当代中国大地艺术领先的作品,它的产生促成艺术观念上的突破。大地艺术是环境艺术领域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没有气吞山河的气魄,没有古今中外多种文化艺术素养和技巧是无法支撑的。如果没有大地艺术概念,就根本不会发现大鹿岛岩石那独有的魅力和创作的可能性,洪世清的大地艺术观念和追求使他独具慧眼,再生岩石生命。 热爱大自然和岩雕艺术的人们不妨去大鹿岛看看,这“人天同构”的东方奇观,妙趣横生的海洋系列岩雕一定令你神思遐想,流连忘返。 洪世清的岩雕不仅使大鹿岛成为优美、自然、奇妙而又质朴的游览胜地,而且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审美对象,它还将成为一种创造美好心灵的动力,或者说,它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宏大的精神家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浙江最美岛屿之玉环大鹿岛 首个国家级海岛森林 (Biblioflio)
- 溶入生命的岛魂——读大鹿岛洪世清岩雕艺术 (Bibliofl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