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儒学脉络——廓清宋明,直归孔孟
我爱线装书
二论儒学脉络 ------廓清宋明,直归孔孟 来自论语小组,周工发表 儒学乃“人文、理性”之文化,历千万年而大成。人生而是儒家,经三代、周公而至夫子而成熟,故谓夫子为集大成者。 孟子继之。 倡仁义,导性善。人言孟子有英气,此英气,儒学之生气也。 儒学倡性善,此实人人平等自由之大基础。荀子以《非十二子》攻孟子。继而妄言“性恶”,则人生而有“原罪”,即为权力者“管束”之学理基础;荀氏又强调“利、强”,则荀学流于法家专制可知矣。 荀学系统性强,图现实之利,固增其现实可行性,儒学之发扬亦有赖于统一国家之法制保障。但妄言性恶、倡利,开专制之机,此荀氏之过也。荀学非儒学正道。 秦用荀学强法,虽较之《商君书》稍有圆融,但终不免十几年二世而亡。 汉初用黄老,董仲舒杂儒学以谶纬阴阳鬼神之学,弃儒学“理性、人文”之根本,易之以“迷信”。此术固使“儒教”兴于汉,但开迷信之机,则其后佛道之大盛必矣,至于唐宋则几不可收拾,此祸实始于董氏,此其大过也。 佛道之盛,斯文之危至于唐则甚矣。历韩愈、周敦颐、二程至于朱熹而有理学,始扫除汉儒董学之“迷信”而复儒学“人文理性”之根本。韩愈作《原道》正道统,排荀董于儒门之外。朱子于斯文久病危殆之时能沉健奋起,力挽狂澜,此朱子之功也。 但理学同构于佛道,此朱之大过也。理学有道学之迹,更以灭欲、成圣、静坐为张本,此实佛门骨架,与孔孟之道一一乖反。至于心学则与禅宗混同,不复儒学矣。清初颜习斋、顾亭林、王船山诸大儒无不痛击心学,欲使儒学复归孔孟之本。惜乎雍乾文网大布,此一正脉又被断绝。学人不复敢言义理,只为小学耳。此实中华之大不幸。义理断则斯文再无返本之可能,斯国亦失迎新之根本,束手以待三百年之后毙,悲哉。雍乾,斯文之大罪人耳。 儒学有其根本,孔孟未曾曲以迎时,故能固儒学之根本,以成其大。曲以迎时,虽有小用,则其祸则亦必自种而不知。儒者为学宜求其真,誓保此文化根本,岂可稍存枉用之心。 附: 1,子夏批评 2,《中庸》批评 3,荀子批评 4,董仲舒批评 5,理学批评 6,心学批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晒晒我自排订制的书 (淮南小山)
- 重排五经白文之《周易》 (鳳鳴高岡)
- 自排《小山楼吟稿伍编》(宣纸线装)新鲜出炉 (淮南小山)
- 我也晒晒 (豆友n3xvyO0MP0)
- . (那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