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遗忘发展综述
请照顾好自己哈
定向遗忘发展综述 摘要 遗忘无关信息与记住有效信息具有同样的价值,个人有效的记忆系统是一个不断刷新信息的过程。定向遗忘是记忆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经过4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其实证研究中操作的复杂性、变量的不可控制性,至今定向遗忘的理论建构还未完全统一。但是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多方位跨领域深入地研究定向遗忘,为定向遗忘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定向遗忘的含义、研究方法、机制等展开论述,尝试勾勒出定向遗忘研究的发展进程,以期丰富记忆心理学的研究。 关键词 定向遗忘 单字法 提取抑制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强调记忆系统的记,而忽视记忆系统的另一方面——遗忘。实际上,遗忘无关信息和记住有效信息同等重要。人们在努力寻找提升自己记忆成绩的同时,又想忘记过时的信息和痛苦的经验。记忆心理学家Ribot认为,遗忘不是一种疾病,适当的遗忘有助于身心健康;Herramn和Chaffin也提出,如果能传授给我有效的遗忘方法比让我拥有“记忆术”更有价值。[1]在生活中忘记过时信息和痛苦经历对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这说明遗忘对记忆具有重大的意义,有效的记忆系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信息的过程,而过去无效的信息是否影响新近信息的研究主要通过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展开。 定向性遗忘又称指向性遗忘,直接遗忘或有意遗忘,是记忆研究的新范式,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潜在机能,它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对于记忆也是如此,我们会本能的遗忘那些令我们伤心和痛苦的记忆,而选择留下那些令我们身心愉悦的记忆,但这种选择性遗忘却又不同于失忆,不同于电脑似的删除,只不过是深深的隐藏在心里,埋着记忆深处,轻易不去触碰,但那段记忆却一直还在心里,只要条件成熟,它依然会在我们的心里涌现出来。 一.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定向遗忘效应是过去四十多年记忆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对定向遗忘的介绍最早始于Muther(1965),而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始于Bjork。Bjork提出了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并指出这种实验主要遵循代价———收益原则,其关键在于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后,要求被试记住其中的一些材料(简称TBR)和忘记其余材料(t简称TBF),如果存在定向遗忘,在要求被试只回忆记忆项目时.只会有非常少的遗忘项目掺杂进来,而当要求网忆全部项目时,记住项目数要多于遗忘项目数[2]。定向遗忘主要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与自然遗忘不同,它是检验有意遗忘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于定向遗忘的测量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是比较三种条件下12个记住单词的成绩,这主要是基于代价———收益的分析。如果#12个记住单词和相同数目的遗忘单词匹配呈现,测得记住项目的成绩优于单独呈现的12个记住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收益是明显的;反之,定向遗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定向遗忘效应主要通过比较单独呈现的12个记住单词(代价基线)和全部呈现24个记住单词(收益基线)的成绩差异,然后确定一定条件(例如,12R+12F)下12个记住单词的成绩的范围,这就是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效应。另一种方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比较#& 个记住和#& 个遗忘项目的成绩,如果遗忘单词能成功被抑制,那么记住项目和遗忘项目的成绩差异是非常显著。也就是出现了记住—遗忘的差异。这一测量方式不需要区分RR或CR组,主要是比较FR组中的TBR和TBF,如果TBR的成绩显著高于TBF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收益是巨大的,也就是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定向遗忘并没有有意抑制TBF项目。[3]这一方式是研究者比较偏好的测量方式,因为第一种方式只考虑记住项目的成绩,而这一方式更多关注的是遗忘项目的成绩。 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字方式,即在每个学习项目之后随即呈现要求记忆或遗忘的指示符,通常,研究者先给被试一个必须遗忘的项目的外显指示符,比如“forget”或“FFFF”,然后记住项目用补充的指示符(比如“remember”或“RRRR”)来标明,最为重要的是能保证被试记住或遗忘相关项目;另一种是字表法,要求被试先学习一个初始的字表,然后呈现遗忘指示符,然后使被试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第二个字表[4]。比较而言:第一种方式能够保证被试记住或遗忘相关项目;第二种方式,能使被试集中注意力进行记忆;由于第一种方式更适合定向遗忘的特点,应用这种方式和研究实验也比较多。 二 定向遗忘的机制 1注意抑制理论(Attentional rehearsal the.ory) 注意抑制理论最早由Hasher和Zacks(Hasher&Zacks,1988;Zacks,Radvansky&Hasher,1996)提出,解释了单字方式下定向遗忘复述过程差异。该理论提出注意抑制机制通过阻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中止对无关信息的加工而保护工作记忆中的有用信息[5]。该理论框架认为,认知过程中单字方式下定向遗忘中的年龄差异效果主要是无关信息的抑制失败。他们大部分研究结果都与这一理论一致。在单字方式下的定向遗忘研究结果中与这一理论相似的是老年人对要求遗忘项目的抑制有困难。老年人无法显示出与年轻人相同程度的定向遗忘效果。Zacks早期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显示出下降的定向遗忘效果。 2编码理论(Encoding theory) 编码理论又叫选择性复述理论(Selective re.hearsal theory),由B{ork(1982)和Macleod(1989)提出,我国学者陈曦(1999)又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被试在实验中由于对要求记忆的项目进行了复述,而对要求遗忘的项目没有进行复述,造成记忆项和遗忘项产生差异,从而产生定向遗忘效果。因此造成记忆差异的原因是有选择的复述。例如,Woodward和Sjork(1971)发现被试在进行实验后报告说“等着去看这个词是不是要求记忆的词”[6]。这种有选择性的复述往往会导致一种注意选择的心理机制。 3系统差异和选择性搜寻(set differentiation-selectivesearchl 这一理论是Bjork和Epsteinb提出的。他们认为,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功能上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记住(R)和遗忘(F)系统。在记忆测验中,为了确定目标项目(target items),被试会有选择地搜寻记忆系统中合适的子系统完成测验,停止搜寻不适合的子系统,这样就降低了两种系统的互相干扰,从而提高了测验的成绩。在定向遗忘的研究中,主要是考虑遗忘线索对记住项目的贡献。如果被试能清晰地分辨已贮存的记住和遗忘系统,优先搜寻到记住项目的机率高于遗忘项目,从而使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定向遗忘效应便出现了[1]。 4双过程理论(dual processes theory) 这一理论是Bjork(1973)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定向遗忘效应的研究中,遗忘线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记住项目的复述、记忆和联结;而记住项目的复述、组织和编码在机能上逐渐和记忆系统中的遗忘项目分离。这就是“双过程”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性复述,第二部分是系统的分离。这两部分在Bjork看来都是必要的。为了选择复述记住项目,必须将其与遗忘项目分离,这样能使分离后的记住项目得到更好的复述。如果有特殊的条件干扰记住项目的复述或者记住一遗忘系统分离,那么遗忘指示符将会排除遗忘项目引起的干扰[7] 。 5选择性复述(selective rehearsal) 它是Bjork(1982)和Maclmod提出的,我国学者陈曦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记忆差异的产生是因为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目进行了复述,而对遗忘项目却没有复述,即当记忆指示符出现时,被试会对刚才呈现过的项目进行了有意的复述,而当遗忘指示符出现时,却不会去复述,这就使记忆项目的编码比遗忘项目更加精细,有选择性复述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如果让被试去记住一个项目,也就是开始精细加工该项目;如果让被试去遗忘一个项目,精细加工立即停止。正如Wetzel(1975)所提出的,指示符可能停止或更精细地加工该项目【8】。 6提取抑制理论(retrieval inhibition theory) 早在1970年,Elmes,Adams,Roediger就用连续的对偶联想程序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中提示被试去遗忘字表前面的词对,但要记住字表后面的词对.结果记住项目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项目,而遗忘词对和记住词对的再认成绩一样好;Block(1971)给被试呈现含有12个项目的字表,在字表中问呈现遗忘指示符要求被试遗忘前6个项目,结果发现记住项目的回忆成绩要好于遗忘项目,并且再认成绩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上述现象主要强调项目的提取过程而不是编码和复述。因此,解释定向遗忘的另~种理论——提取抑制在发展。正是由于遗忘项目在提取阶段受到了抑制,才使其成绩显著低于记住项目的成绩【9】。 三 现状与发展 自从Bjork等人(1968)建立了完整的定向遗忘研究范式后,定向遗忘的研究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Bjork,Woodward,William Epstein等运用实验研究探讨了遗忘指示符的作用,结果发现遗忘项目在记忆中没有完全消失,有一部分确实还存在于记忆系统中,但是遗忘指示符使记住与遗忘系统产生了分离(系统差异);Epstein,Massaro,Wilder,Epstein,Wilder,MaeLeod,Geiselman,Bjork,Fishman,MaeLeod,Paller,陈曦,王大伟,刘永芳,张海芹运用实验探讨了定向遗忘的机制,结果发现选择性搜寻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选择性复述和提取抑制在定向遗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 MacLeod,naSden,Zack,陈曦,MacLeod,DanielsMarks,王大伟,刘永芳,张海芹,李琦,赵迪,郭春彦,常河山等打破以往只研究外显记忆测验中定向遗忘的局限,探讨了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并且发现定向遗忘显著影响了内隐记忆测验,这丰富了定向遗忘的研究。特别是王大伟,刘永芳,张海芹,李琦,赵迪,郭春彦,常河山又系统地探索了词频对定向遗忘的影响,提出词频是影响定向遗忘的重要变量,并且认为汉语的低频词影响了定向遗忘[10]。 定向遗忘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定向遗忘的许多研究中,可以发现,定向遗忘研究程序的规则不够精确,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和更新。定向遗忘的研究还需要从多方面展开。但是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定向遗忘一定会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MacLecd C M.Directed forgetting[M]//Golding J M,MacLeod C M.Intentional forgetting:Interdiscipfinary ap- p幽.Mahwah,NJ:Lawrence Edbanm Associates, 1998. [2] 王大伟浏永芳.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田.心理科学,2005,28(2):324—328. [3] 陈曦 复述、提取抑制与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9,3,284-289 [4] 张海芹.单字法与字表法定向遗忘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4):926—929. [5] Dulaney,C.L.&Marks,W.&Link,K.E..Aging anddirected forgetting:pre—cue encoding and post—cue reheamal effectsfJ】.Experimental Aging Re;Mmh,2004。30(2):95•112. [6] 宋耀武,白学军.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4):727.728. [7] Epstein W.Mechanisms of directed forgetting[M]B帆r GH.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2:147—191. [8] 王大伟,曹晖,陈明高.定向遗忘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06.108. [9] 陈寒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反思[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7(4):52—55 [10]3l李琦,赵迪,郭春彦.从词频和新旧效应探讨再认测验中的定向遗忘Ⅲ.心理科学,2007,30(5):1061—1064. [11]王大伟,常河山.词频影响单字法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8(6):68—72.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