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厅打猫记[转00037]
斯童(科研就是力量)
殳俏 2008-4-25 11:32:00 麦兜的主题歌里唱:“我名叫麦兜兜,我妈妈名叫麦太太,我最喜爱食碟头饭,一起吃鸡一起在歌唱……”算起来,这是我看到就会流口水的为数不多的卡通电影之一。原因只有一个,麦兜的场景永远都围绕着茶餐厅,这个,那个,春田花花幼稚园楼下的,湾仔码头边的,麦太常去买叉烧的,麦爸曾经工作过的。而只要有茶餐厅,就有好味的油鸡饭、云吞面、菠萝油、冻鸳鸯。虽然茶餐厅是那么普通的Made in Hongkong的一个去处,但人人都知道:最草根的,也就是最让人过瘾的。 去香港,除非晚上有朋友要约去吃大餐,不然基本上一天的饮食都会在茶餐厅完成。从尖沙嘴到铜锣湾,香港的茶餐厅几乎间间都美味,但我的最爱还是中环结志街的一间老字号——兰芳园。 兰芳园的丝袜奶茶最出名,奶味浓郁得不得了;茶底则恰如其分,口味稳重有力,据说是四种茶叶一起才调出了那个调调。至于为何叫做丝袜,很多人都以为是因为奶茶“滑得像丝袜一样”,但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冲茶袋细细长长,天长日久冲茶后变成咖啡色,远看像只旧丝袜而已。这便是香港人的逻辑,没什么好咬文嚼字拽书袋的,好吃便起个贱名字,更利于流芳百世。 另外有一样东西,既是兰芳园的特色,也是我个人的最爱,那就是“葱油鸡扒捞丁”。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出前一丁”方便面上加几块油炸鸡,但那葱油熬得够香够浑厚,那鸡块炸得皮够酥肉够嫩味道够扎实,那面块则是经过油煎之后再放进浓浓汤汁中,所以弹性十足、香味四溢,致使这一道平民得不能再平民的菜式成为很多人在中环soho爬上坡路的动力。 兰芳园还有另一个招牌名,叫“奶油香脆猪仔包”,但讲到这里,要恕我直言,我吃过的最好猪仔包却不在香港在上海——躲在遵义路虹桥上海城的餐馆街深处。那里算是港式茶餐厅,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幕后老板是澳门赌王的四姨太。厅堂里悬挂着这位太太的照片,一看就是富贵雍容的有福之人,且猪仔包的手艺一流。她传授的独家秘方做出来的猪仔包有个特色,那就是面对普通猪仔包,寻常人都会有把外面的面包扔掉只吃里面猪扒的冲动,但是在这家小小茶餐厅吃猪仔包,你却会有种连面包屑都舍不得掉下来的心疼感。因为香香脆脆的嫩滑猪扒肉和膨松香甜热气腾腾的面包都太好吃了,捧在手中,咬在嘴里,都会有鱼与熊掌兼得的快感,是一口气吃掉了还要舔一遍手掌,任何一点都不要错过的感觉。 那里的菠萝油也特别让人着迷,除了普通的滚烫菠萝包加一大块鲜美牛油的组合,还有别处很难觅到的冰火鹅肝菠萝油。肥美的法式冷鹅肝酱取代了牛油,随便什么时候想到了,都是对精神的一种考验,因为肠胃会马上开始蠕动,为你制造排山倒海的饥饿感。 迁居北京之后,实在没发现什么特别好的茶餐厅,所以常常想念在香港逛街逛到一半就可以去吃碗牛腩云吞加椰汁糕,或者半夜两点上海新旺仍然熙熙攘攘的人头以及一碗热腾腾的艇仔粥,但尤其想念的竟然是酸酸甜甜苦苦的冻柠茶。虽说就是柠檬片加上冰块红茶,但这最最简单的饮料却能让我一天喝下六杯都不觉得多。北京也有“金湖”或者“日昌”这样的大型茶餐厅,但总觉得那柠檬的酸味不对、茶水的苦味不正、糖水又加得太少,并且那种氛围不是我所向往的。直到发现了建外soho的一家“鸿光楼”茶餐厅,是北京少有的24小时营业的餐厅。那里的汤很浓,酱油很正,云吞做得很用心,我在那里灌下两大杯冻柠茶,看着香港老板跑上跑下地端盘子、擦桌子、跟客人东拉西扯,觉得那才是真有了茶餐厅的意思。 香港人说“会吃即是福”,而在想吃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家好的茶餐厅,对吃客来说也是一种福。至于为何用“打猫记”这个名字,我可以告诉你,这是茶餐厅伙计之间的一种暗语,“打cat”就是偷吃的意思。用作题目,别无他意,就是好玩而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教你做各式KONG饭 (烈焰成池)
- 冷面做的梦[转00138] (斯童)
- 裸体巧克力星球旅行[转00139] (斯童)
- 北美派对菜鸟[转00137] (斯童)
- 酸汤的七年之痒[转00136] (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