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怀念起周宇坤~~有谁还记得
Leaf Blade(针尖上跳舞)
当年偶很稀饭他的作品,毕竟能写好硬科幻的作者很少,周宇坤算是一个硬派好手。周宇坤和潘大角都是清华的,可是他俩的文风却大相径庭,一硬一软,相映成趣。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自大刘出道以后就没见周宇坤发表过作品了,而且网上也没有关于他的一点讯息,就好像人间蒸发似的。 附 : 周宇坤简介 周宇坤认为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偏向硬科幻,但不拒绝软科幻。 周宇坤于1996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迄今已在《科幻世界》、《科幻大王》等专业科幻杂志上发表过数篇作品,代表作有《谁是亚当》(1997年度银河奖)、《死亡漂移》、《会合第十行星》(1998年度银河奖)、《心灵密约》(1999年度银河奖)、《尼斯湖阴谋》——最后这篇没有获奖,但被周宇坤自己封为他的“无冕之王”。 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本书选择了《在膜室的最后日子》。不过周宇坤喜欢硬科幻却是一个事实,而且他好像还特别迷恋宇航题材,比如《心灵密约》和《会合第十行星》等多篇。此外周宇坤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对于一种外在力量的迷恋:在《心灵密约》中是电脑,在《会合第十行星》中是所谓的“宇宙心灵”——不过周宇坤对于这种外在力量的描述与杨平的神秘主义是绝然不同的,因为后者是从来不给予解释的。 周宇坤目前尚在清华大学就读,是机电系硕士研究生。 周宇坤坚信这样的创作箴言:“严谨自然富新意,技术问题不回避,风花雪月抛开去——就有戏!” 附:周宇坤银河奖获奖作 《谁是亚当》97二等奖 《会合第十行星》98一等奖 《心灵密约》99三等奖 附: 周宇坤:沉静的幻想者 中国青年报 1999年6月18日 初见周宇坤,他显得沉稳、斯文。 周宇坤是清华大学电机系98级研究生,不久前获得第十届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一等奖。从《谁是亚当》到《会合第十行星》,他已是第二次获银河奖。在众多的年轻作家,特别是校园科幻作家当中,周宇坤被行家称作是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和其他获奖者相比,他有些腼腆,碰上什么问题,总是问一句,答一句,偶尔不好意思地笑笑,透出几许孩气。 周宇坤很小就迷恋上了大自然。他的童年是在江西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城度过的。那时,他所在的小学校倚山傍水,风景独好。一放学,小宇坤便拉上小伙伴奔向旷野天地,嬉戏玩耍。那段无拘无束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成了宇坤珍藏于心最美的记忆:上山捉蟋蟀,下水抓螃蟹,数不清的花草树木,带些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让宇坤睁着好奇的眸子,看都看不过来。他喜欢上了这个奇妙的世界,也开始歪着脑袋琢磨: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那样……揣着满肚子的问号,宇坤学会去书中找答案。爸妈给他订阅了《少年科学画报》,买来着重介绍西方科技的《奥秘》,但他仍不满足,后来索性翻开了知识性探索性极强的《飞碟探索》。一旦看到新鲜事儿、古怪事儿,小宇坤又迫不及待地去告诉学校的同学。那时候他常常被一大群同学簇拥着坐在正中间,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新发现。他不停地观察、汲取、思考,在他心中,自然界和更深远的宇宙轮廓渐渐变清晰起来、亲近起来。初一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幻想,写下第一篇科幻作品《美丽的理想》。 宇坤长大了,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升学并没有阻止他的幻想。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学了机电专业,接触到更多更深的科学基础理论,这使得他的思考更为成熟,推断假设更加合理。清华学生学习压力大、课程任务重,极少有闲暇时间娱乐,是出了名的辛苦。周宇坤也一样,他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做课题、做实验,直到晚上十一、二点,紧绷的神经才略有松弛。而就在挤出来的休息时间中,周宇坤依然乐意多看几本跟科幻有关的书:天文的、物理……他并不觉得累,他说所学到的知识是科幻作品的理论基础,而畅想中辉煌的科学未来则促使自己珍惜现在的时光,埋头苦读,期待和明天碰撞。从大学二年级至今,周宇坤已有6篇作品问世,一步一步坚实地寻求突破。他告诉我们说,其实他从小作文就不太好,选择写科幻小说真的很偶然,脑子里想法成熟了,就有表达的冲动,写出来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周宇坤的作品中,极少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缠绵的爱情描写,他只想表现一种精神———人类探索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周宇坤觉得,这是信仰。 “人类最初的梦想就是要飞上天。”在周宇坤看来,神秘的宇宙空间正是超越梦想的地方。他相信人类永远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中断和宇宙的交流。他也相信有限的天边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在宇宙的最深处还有太多未知等待人类去挖掘。总有一天,人类会和宇宙融为一体。对周宇坤来说,写科幻已不仅仅是梦幻和假设,他在追求科学思想的更新。因而,他的科幻小说不是神乎其神的奇文,而是建立在科学推算基础上的畅想与前瞻。 不知是因为学习紧张,还是忙于参与社会,大学生们自己也感到科幻在校园里所受的关注大不如从前。但是周宇坤仍固守着最能发挥自己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阵地———写科幻小说。他不爱游山玩水,也不常听音乐、看文艺作品,他只喜欢在没人打扰的时候,静坐、冥想,幻想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自在的、自由的、张扬的。 离开清华园时,周宇坤替我选择了一条省时方便的路线,并搬出经他粗略计算的行程时间作为理由,细心得让我有点感动。从他的身上,我隐隐地看到了科幻小说中科学工作者的影子。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长篇历史科幻小说《元素》开始在豆瓣连载,欢迎前往阅读 (胡行)
- 3月刊把我看吐了…… (Kaka)
- 找一系列科幻丛书 (穷•库克)
- 《科幻世界》杂志2024年回顾 (杂知盒子)
- 《科幻世界·画刊》杂志2024年回顾 (杂知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