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醒《沉睡之书》/稻花香里说丰年
来自:中文版(读一本书,爱一个人,过一生。)
在这间静谧的幽室中,我像是不由自主地在窥探其某种神秘的苏醒的东西。 ——于连·格拉克 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都对书籍有一个特殊的情节,无论新旧,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每一种文学都有让人痴迷之处。《沉睡之书——西方文学掠影》是一部有关外国文学的随笔集,作者张永义,长期在大学教授外国文学。 书的封皮是弗朗索瓦·萨冈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她趴在地上,注视着每一个注视她的人,微微上扬的嘴角流露出一丝调皮,她的面前摆放着一个旧式打字机,整个封皮给人以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也准确地传达出本书的主题。正像封皮上张永义说的:“有些书籍就是值得我们摸索和看守的奇珍异宝,它们总会在午夜时分散发出一阵阵幽光,吸引我们驻足流连,情不自禁地想要窥探其中的奥秘。”打开这本书,就仿佛在暗夜里悄悄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访那些不被我们熟知的作家,去打开那些尚在沉睡之中的珍宝。 在文学中,最为艺术的体裁是诗,一个好的小说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诗人,就像普鲁斯特。而本书虽然算是书评类的随笔,但多了一份诗意,少了一份学术味道,它用散文的笔法,把自己对这些真爱的书籍的感悟传达给读者,他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做大肆的渲染,只讲述藏于心中的那份对书籍,对文学的情意,带领我们跟随他进行了一次对西方书籍的瞻仰。 《沉睡之书》中提到的数目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简爱》等等这些被书商们冠以世界名著(笔者是不喜欢名著一词的,觉得这个词过于严肃,过于虚伪,高高在上,像一个专制、权威的父亲,之于名著,没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标准。)的头衔在书店里展卖的作品,他更侧重于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优秀的外国文学,同时也更侧重于现代主意文学。例如:他也没有大肆讲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却提到了乔伊斯的好友伊塔洛·斯伟沃的《泽诺的意识》,他告诉读是他在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最早使用了自我分析的手法来来勘探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响了法国意识流独白大师普鲁斯特。他为你讲述波兰的流亡作家、荒诞派大师——贡布罗维奇,讲述他的小说《费尔迪杜凯》,贡布罗维奇认为流亡是踏上生命旅途的第一步,正如婴儿以一声柔弱的哭喊从温暖舒适的母亲子宫中得到流放一样。他在阿根廷无声无息地度过了23年,随身只携带《费尔迪杜凯》,贡布罗维奇以一种时而轻松时而痛苦的笔调在柔软的纸张上穿行,散发着陈腐气息的校园,道德败坏的城市家庭,以及阴森严酷的封建庄园,就像三展幽冷而飘忽的灯笼,在我们读者的心头闪动。 《沉睡之书》是整本书中的一篇随笔的题目,这篇随笔讲述了自己希望读到的一些外国文学数目,遗憾的是还没有看到中译本,或是匆匆忙忙有了中译本,但翻译质量不敢恭维。尚无中译本的书是英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古代的夜晚》,恩斯特·荣格尔的《在大理石悬崖下》等等……在文中,作者简略介绍了书中描写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自己渴望看到中译本的渴盼的心情,以及一些翻译家译稿的遗憾之情。而一些诸如阿特伍德的《盲刺客》,飞利浦·罗斯的《美国牧歌》,理查德·拉索的《帝国瀑布》等等……作家对翻译质量的劣质深表遗憾。呼吁好的中译本的出现,让不太注意译者的朋友也关注起来,一个好的译者如一个作家一样被人们记在心里,被人尊敬。 在《牧羊人之歌》里,作者还比较了不同的翻译家翻译的作品,对其优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例如萨福的《暮色》有过四种版本,分别是水建馥的、周作人的、飞白的、田晓菲的,而在文中,作者写到,自己更喜欢周作人的译本,说黄昏带回、招回、收敛等词语做了一个比较,作者偏向主观性强的周作人版本“招回”,但作者并没有权威的说这样翻译就是对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评价译作。这样的情况,我也曾遇到过,例如一次我寻找叶芝的《当你老了》,大概找到了四五种译本,然而我更愿意诵读的不是徐志摩的,不是冯至的,却是从某年《读者》杂志上一个并不出名的作者翻译的,我于是惊喜之下抄在一本书的背面,作为收藏。文学反对霸权主义,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喜好对待文学,对待书籍。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418a10100okqi.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永义:我的理想的道路 (中文版)
- 名人作家笔下的连云港开发区——朝阳风物似当年 (中文版)
- 港城文学人物志(11) (中文版)
- 张慕樊:梦隐楼词 (中文版)
- “苍梧艺社·七彩夏日” (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