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国色芳华》中的那些文化细节——第2集(历史上的宁王李宪)
一只Sophie
第二集

剧中县主李幼贞的父亲宁王,历史原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唐睿宗李旦的长子——李宪。李宪曾在李旦第一次在位期间被册封为太子,在武则天在位,父亲李旦被册封为皇嗣时,被祖母册封为皇孙。而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相继去世,韦后专政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绞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扶持李旦第二次登上皇位,李旦欲立太子之时,李宪以李隆基功勋卓著,主动请辞太子位。
李隆基登基以后,对兄长李宪委以高官厚禄,宠信非常,其中缘由,有武则天时期李宪兄弟五人搬出皇宫分院同居,相依为命的经历,也有李宪主动请辞太子的谦恭。
另外,玄宗宠妃武惠妃因早年所生子嗣皆夭折,故生下寿王李琩(没错,就是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旧唐书》记其名为“李瑁”,但其女墓志记载其名为“李琩”,按年代远近,以墓志记载为准)后,玄宗将李琩交给兄嫂宁王李宪夫妇抚养十数年,足见信任。
历史上的李宪去世后,玄宗悲痛不已,追谥李宪为“让皇帝”,剧里的宁王好像要搞点事情......期待后面剧情吧。

这个点是我个人比较惊喜的地方,因为看过太多古装剧随意称呼各种亲王郡王为“殿下”。唐朝时,只有太子、皇后和太后可以被称为“殿下”,亲王只能被称为“大王”,太子可自称“孤”或者“寡人”,但亲王只能自称“寡人”。唐朝时,太上皇、皇太后发布的文件为“诰”,皇帝向官员百姓发布的文件为“敕”,向太子发布的文件为“制”。皇后太子发布的文件为“令”,亲王公主发布的文件为“教”,尚书省下发给州县的文件为“符”,规定严格,等级分明。

腰鼓,也称拍鼓、花鼓,相传是古代西域羯族人所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因而又称羯鼓,是西域少数民族常用的乐器。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流行于唐朝,并被收于唐乐常用于宫廷乐舞。

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剧中这个应该是竖箜篌,汉代自波斯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中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唐代有“诗鬼”之称的著名诗人李贺曾写过一首《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千古名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排箫是中国传统乐器, 以参差不齐的多个小竹管依其长短顺序并排,并用木框镶起来,最早出现于远古社会末期。 唐代是排箫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大量外来音乐、乐器的涌入以及排箫在各部乐中的使用,使得排箫与其它乐器的组合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尽管失去了主要旋律乐器的地位,却成为了乐队中重要的辅助乐器。

非常细节的宴席布景,唐代的坐席其实是席地而坐,姿势是跪坐或盘腿坐。庄绰在《鸡肋编》中谈到:“古人坐席,故以伸足为箕倨。今世坐榻,乃以垂足为礼,盖相反矣。盖在唐朝,犹未若此。”垂足而坐的坐席家具“椅子”直到宋代才出现。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后来成为唐代宫廷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梨园为唐玄宗李隆基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三足鼎立。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剧里的朝代背景应该是设置在了唐玄宗开元年间。

陛下:常用于正式场合
圣人:唐代对皇帝的一种普遍称呼,尤其是在皇帝出行时,下人会大声通报“圣人至!”
至尊:用于皇帝不在场时,谈论皇帝的行为或决策时使用
大家:皇帝身边近侍对皇帝的称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县主真的恶毒至极,还放火… (南乔五月)
- 国色芳华八个维度证明大爆剧的含金量 (稻香)
- 刘畅这个人物塑造的很不好 (1314)
- 蒋长扬这里吃的是啥? (Tues.)
- 角色分析|胜意这个角色塑造得太立体了 (时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