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明白|避 雷 9 种 精 神 操 控 者
简岛olO(一处僻静的心灵疗愈站。)

“精神操控”这几年频繁地出现在各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上。这段时间《再见爱人4》火了,同时又带火了“精神操控”“NPD”“PUA”等相关的心理学词条。无可置疑的是,大部分人(可能有极少数人会出于一定的目的或需求而允许此种行为)会抵触精神操控行为、讨厌被人精神操控。那到底该如何界定“精神操控”,又该如何应对操控行为呢?希望本篇内容能够帮助到正挣扎于某个精神操控牢笼里的读者。

岛主想把这一部分写在最前面。希望大家认真看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带着辩证的眼光去了解“精神操控”。
我们置身于一个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经由网络的多层加工而传输到我们这里。但是真正摆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条信息到底是真是假?是完整信息的百分之几?千万分之几呢?加之各路媒体为了博眼球而手起刀落或添油加醋,使得许多信息变得残缺,或是四不像。
对心理学方面的宣传尤甚。
一方面因个别媒体的宣传弊端——断章取义,极容易误导大众对许多心理学专业名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认识。许多轻信了这些媒体的读者,要不然会生出自我怀疑感,出现不必要的焦虑和抑郁,要不将各种所谓的“标准”一一套用在亲友身上,让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关系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心理学既包含了社科知识(诸如历史、文化、宗教等)又涵盖了数理科学知识(例如统计、测量、神经科学等),使得这一学科包罗万象,一直处于调整和发展的进程中,因而目前所看到的知识只是基于此阶段的研究而得出的暂时性成果,但并不能确保它的永恒。
举个例子,“煤气灯效应”是目前很热门的,也是心理学界很有名的代指“精神操控”的名词。当阅读《煤气灯效应》这本书时,如果你立即按照此书开头附录的“你是否被他人煤气灯操控”自测表去代入某段亲密关系,且你对于自己所代入的这段亲密关系尚未形成清晰而稳定的认知时,很有可能会把彼此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等负面状况理解为PUA。因为该书旨在详细阐述“煤气灯效应”的行为特征及影响,但是它并未帮助外行人清楚区分PUA行为与正常的冲突、帮助之间的差异。而武断地为身边人贴上“煤气灯操纵者”“PUA”的标签,反而大大地不利于一段亲密关系的深度发展。对此,岛主建议大家,如若在网络上阅读到某个让自己忍不住想套用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先保存下来,自行去查阅国内外相关的书籍、文献(注意:不是知乎或百度文章,而是权威出版或认证的书籍、文献、论文),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全面的自我判断,最后决定是否要套用在自己身上。同时,如能时刻保持一种客观的、冷静的态度去觉察、评价自己及他人,便不会被杂乱的信息迷了眼,反而能从中取精,利于己身。
至于“TA是不是在精神操控我?”“TA操控我,我要不要和TA绝交?”,岛主会在文末给出答案。

心理学对“精神操控”的定义为:“运用狡猾、不公、伺机欺骗的手段,控制或利用某人某事,尤其是为了个人利益,通过狡猾或不公的方式改变别人,以满足自己的意图。”
与“精神操控”相对应的“健康人际关系”是这样的:是一段由开放、坦诚、直接的沟通引领,而不是使用胁迫与威胁的手段,而且影响的过程和意图是公开的,参与者都知情。

▋动机
—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通过让他人付出,谋取个人私利;—因内心的自卑感或低自尊感而想通过操控他人获得权势感和优越感;—需要有“自己能掌控一切”的感觉。
▋类型
从对操控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来区分,操控者可分为“知行合一”类型: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操控别人;与“知行不合一”类型:他们的操控行为是无意识的。根据操控者的人格特质来区分,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01 马基雅维利型
特点:操纵欲旺盛,对人性充满怀疑,行事风格多为精明刻薄。
操控手段:复杂
02 自恋型
特点:容易自我膨胀,也具有非常强的应得权力感,对他人的需求与情绪非常不敏感。
更多有关该人格类型的介绍,请阅读《远离自恋吸血鬼》和《告别毒性亲密关系》。
03 边缘型
特点:很害怕被抛弃,愿意付出一切代价避免分离,对于任何拒绝的信号格外敏感,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应。面对拒绝或抛弃威胁时,会爆发脾气或表现失望,但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羞愧。
操控手法:情绪勒索,即通过唤起被操控者的负面情绪来摆脱自己的羞愧感,或满足自己的其他目的。
04 依赖型
特点:对于被关心存在过度需求。
操控手法:假装无能,让其他人来做自己本可以完成的事情。
05 表演型
特点:试图用不正常的奇怪方式获取他人的注意。
操控手法:以情绪爆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06 被动攻击型
特点:区别于主动攻击人采用直接将愤怒发泄在始作俑者身上,被动攻击型人倾向于用无声的消极方式将内心的怒火“委婉”地表达出来。
操控手法:拖延、懒散、故意降低效率、故意健忘等不去完成他人要求的事情,或表现得看似配合要求,却以消极抵抗来搞破坏,以此唤起对方的消极情绪,从而控制对方。
07 A型人格
特点: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更关注可量化的成功(譬如拥有多少财富、赚多少钱、拥有几段恋情等)。
操控手段:直接攻击
08 反社会型
特点:此类型人终其一生都会是不负责任的,且毫不关心他人的权利、社会的规范。
操控手段:复杂
09 成瘾型
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药物成瘾、酒精成瘾等有成瘾行为的个体。
操控手段:借用自己的不良习惯与行为来操控别人,例如“你如果......,我就戒酒”。

我们再来看一下,哪些人容易被操控者顶上呢?要知道,精神操控者犹如秃鹫,仅通过只言片语,便能快速锁定猎物。
01
你习惯于取悦他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和爱。如果没有满足他人的需求,你会陷入内疚感——操控者会利用你的过度责任感和取悦感,引出你内心的义务感及责任感,进而控制你的行为。
02
你沉迷于获取他人的认可与接纳。当把他人的认可作为一种强制性目标时,你就成了被捕食的猎物——操控者只需要做两个步骤:一是给你渴望的东西——称赞与认可;二是威胁你,要撤销这些已得的东西。
03
你害怕负面情绪,冲突或恐惧——操控者可以通过激发你的负面情绪,轻易地操控你的行为,例如故意抬高音量,或暗示TA的愤怒已经在爆发的边缘了。
04
你是无法拒绝他人的“老好人”。你的唯命是从会让你臣服于操控者。学会说“不”,是增强抵御操控的必要步骤。
05
你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也没有清晰的自我边界。当你还没有搞明白“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等关键问题时——操控者便会把TA认为的“你是谁”“你想要什么”灌输给你。
06
你的自我信任度较低时,你无法信任自己的感受与判断,便会更倾向于依赖他人的判断,操控者便趁虚而入。增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同时消除做完决定后的懊悔感、遗憾感等,对提升自我信任感很有帮助。
07
你是一个更倾向于外归因的人,相较于内归因的人更易受到操控。内归因的人,即倾向于将事情发生的原因归到个人身上;外归因的人则更倾向于归到外界环境或他人身上。外归因的人较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即个体(可能经过挣扎后)最终认为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进而,个体会更有可能依赖外界力量,导致被操控。

▋步骤一:唤起猎物的兴趣,让猎物看到自己与操控者之间的利益联系,从而建立双方的信任感;
▋步骤二:在引起猎物的兴趣之后,操控者开始利用自己的要求和需求寻求猎物的顺从与配合。
如下图所示,精神操控的整个机制,其实就是操控者把握着“萝卜”与“大棒”这两根杠杆,随着TA的需求左右来回摆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操控者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运用到“操作条件反射”中的一些原理:
▋正强化:即给予猎物一些正面反馈(例如夸赞、礼物),鼓励猎物多做出此类行为。
▋负强化:猎物只有做出符合操控者期望的事情,才能避免伤害性行为。譬如实验中的鸽子只有成功打开牢笼门,才能避免电击。
▋惩罚:“如果你做了......我就会惩罚你”。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在于伤害性行为的发生时间:前者在猎物行为完成之后,负强化则在前。
▋间接强化:行为主义学者曾做过实验,发现,只有当给予被试动物间接性强化时,期望行为才能持续出现。例如,当我们在玩老虎机时,因为正向反馈是不定时、无规律出现,所以会给玩家一种“说不定下一把我就能再赢一次”的积极期待。在精神操控中,也是同样。操控者会不持续地、随机地给予猎物进行正强化、负强化,以便让猎物形成“也许下一次TA就不这样了”的美好愿景。

首先,提几个很关键的注意事项:
● 不要尝试反操控。
被操控者一定、一定、一定要放弃“我可以反操控TA”的念头。如果操控者是有意而为之,且是马基雅维利、自恋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人格,你的反操控行为不但无法起效,还很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身心伤害。不要和恶龙缠斗,那样你也会变成恶龙。人最宝贵的是时间,将最宝贵的东西浪费在这类人事物上,岛主觉得没有必要。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为民除害,那岛主诚挚地祝你好运。
●注意操控者的行为,而非语言。
●不要试图改变操控者。
● 不要试图唤起操控者的同理心。
●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研究“TA为什么要这样”,而是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
然后,我们再来看具体的应对步骤:
▋缓兵之计
当你面对操控者咄咄逼人,要你立马答复TA时,可以试着深呼吸,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别让自己冲动的掉入操控者的逻辑圈套。然后,可以采用如下话术应对TA,为自己争取缓冲期:“你可能需要在线上稍等一会。”“我会在几分钟/小时/天之后给你打回去。谢谢。”“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你刚刚说的话。一旦想清楚了我就会来找你。”“我现在没有办法立即给你答复。我需要思考一下,我会尽快告诉你。”不含敌意的坚决,是这一步骤的关键。因为操控者最需要通过你的情绪反应来定制诱饵,那你需要做的是既清晰的表达你的态度,同时去除危险的情绪反应。
▋答录机策略
如果操控者还不依不饶地逼问你,那就采用第二个步骤——答录机——不管TA说的是什么,只用一句话重复回答TA:“我知道你很......(你感受到的TA的情绪状态),但是.......(选用“缓兵之计”中列出的任一答复语)。”答录机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当你感到不知道该如何回复操控者的沟通阶段。
▋开诚布公
直接用语言向操控者描述,TA究竟做了什么:“当你做......,我会感觉.......,如果你可以停止......,并且......,我会感觉......。现在你该知道,当你做......行为时,我的感觉了。”或者,你也可以直接戳破操控者的目的,让TA明白你并不stupid。“我知道你想让我做......,但是你用......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设置你的条款
告知对方,你想自己做决定;告诉操控者,你想被如何对待;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参考《设定健康的个人界限》);要求操控者承认你也有自己的需求、价值、意见和行为偏好;让操控者明白设定个人边界、重塑个人完整性有助于提升你们的关系质量。
▋改变自己
虽然是最后一条,却也是摆脱精神操控的最最关键的一条策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自我觉察,自己为自己造一个心理金钟罩,比什么都可靠。坚持写日记,记录“软柿子思维”,觉察自己内心的恐惧,用积极的思维重塑自己的认知,不断去审视、识别,取代。记录自己的“反抗成功事件”给自己鼓劲加油。改变自己是很难的,但唯有改变,也唯有你自己,才能扭转命运的齿轮,带你去往全新的方向。
每一个人既可能是操控者,也可能是被操控者
回到文章开头遗留的问题:“TA是不是在精神操控我?”“TA操控我,我要不要和TA绝交?”
岛主想请各位仔细地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诚实地回答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被别人精神操控过?”
相信大部分会答:是。
那再请各位再诚实地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是否曾经无意或有意的在不告知对方目的的前提下,使用了一些狡猾的或不公正的手段,让对方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意愿呢?”
岛主先说自己的答案:有过,可能还不止一次。譬如,争吵时为了让爱人先低头认错而故意表演悲痛等等——这是否也是一种操控呢?
岛主不由地想到:“操控”这个词听起来不好听,很负面,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会不会都在无意或有意地使用到这一人际策略?不过,“操控”可能也是一个有度量的词,从0到100到1000,每个人“操控”的频次、强度、善恶比例不同而划分到不同的度数——轻度的可能是出自爱与善意的帮助,中度和中度则是别有用心的加害。我们需要做的可能是要弄清楚自己的“操控”度数,以及自己能够接受的“被操控”度数——唯一共同的宗旨是不要进入谁的囚笼,也不要试图为谁制造囚笼——平衡很重要。
至于身边的那个TA是否在操控你、你是否该为这段关系踩刹车。岛主建议各位读者先不要着急地下定论,如有可能,可以先与对方一起就“操控”问题进行一次互问互答,更深入地了解彼此对此类行为的感受,然后审慎做决定:
“我/TA理解的操控行为是指什么,具体表现为哪些行为?”
“我/TA有没有操控TA/我的行为?”
“我/TA为什么会出现操控行为?”
“我的操控目的与TA的操控目的有什么区别?”
“我/TA的操控结果体现为对谁好?”
“我/TA的操控行为带给TA/我的心理感受是好还是坏?”
“如果给我的操控行为打分,会是多少分?满分10分。”
“我/TA认为自己能接受的操控行为有哪些?具体是指哪些行为?”
“如果给自己能接受的操控行为打分,会是多少分?满分10分。”
“我认为TA对我的操控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给TA的操控行为打分的话,会是多少分?TA认为我对TA的操控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给我的操控行为打分的话,会是多少分?”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岛民通过各个渠道给岛主发来的信息,有祝福、有感谢,也有鼓励。部分读者向岛主提出合作的邀约,但经深思熟虑后,岛主自认为功力尚浅,还不具备一名合格疗愈师的资质和能力,所以暂不提供付费咨询服务,仅交流分享一些疗愈心得和方法,希望能以此方式帮助有需要的人。感恩未曾谋面的我们以这种方式结缘,这段纤细如发的缘分如此脆弱却也坚韧,承载着厚重的信念与希冀。欢迎大家来到这处僻静的心灵疗愈站,卸下疲惫,给你的心充满电再出发吧!
愿所有岛民,不受困于人
心归四野,任逍遥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早明白|早知道在网上配高品质便宜眼镜就好了 (大头怪人)
- 早知道初中的时候跳楼跳下去就好了 (寻找毛绒玩偶)
- 早知道|互联网好强大,轻松实现自学各种外语(纯分享) (热心大豆油)
- 早知道怎么安慰别人安慰自己就好了 (豌豆公子)
- 早学习|一张图证明你混的还可以 (孟孟是淑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