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96-2小宛注释3
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u
□□□◆,□□□●。□□□◆,□□□●。□□□◆,□□□◆。u+ng
附注:上一节分析了前四阕,这里剔除了前四阕。只剩下第三部分:第五阕、第六阕。
这里分析第三部分:
1、交交:=噍噍。鸟鸣声。拟声词。交从爻,古音co。交交=咕咕。
2、桑扈:= 一种桑树上栖息的鸟。但到底是什么鸟,自古以来描述不清,大概也是无人知晓。
桑-丧同音,诗经中,桑树一般暗指墓园场景,而在诗经中,墓园中的鸟,暗喻窃据社稷之人,因为墓园常用来暗喻先王社稷,而墓园栖息之鸟,必然暗喻打扰先王社稷之人。
所以,桑扈可能并非某一种具体的鸟,而是一类鸟,就是墓园中常见的鸟,或桑林中常见的鸟。按照诗经第187篇《黄鸟》的注释,应该指的是猫头鹰(鸮)、鸨鸟、杜鹃鸟(黄鸟),具体分析,见: 诗经187-2黄鸟注释1 ;
这些鸟都是猛禽,一般食肉,而在本诗中,却吃谷粒。从猫头鹰、鸨鸟、杜鹃鸟之间选择,应该是杜鹃鸟,因为猫头鹰只吃肉,鸨鸟除了吃肉之外还吃植物的茎叶,并不吃种子。杜鹃鸟(布谷鸟)最符合本诗,因为布谷鸟不仅吃肉,还吃植物种子,还吃植物茎叶。
同时,本诗的主旨,前面两节提到,是亡国诗、忧国诗,诗人感慨侵略者统治着国民,有亡国灭种之慨。而杜鹃鸟正是鸠占鹊巢的象征。而且杜鹃鸟的孩子经常将寄主的孩子推出窝摔死,自己当寄主的养子。这也符合诗人的亡国之恨。
综合来看,在本诗中,桑扈=杜鹃鸟(布谷鸟),是杂食性动物,喻义鸠占鹊巢,外族统治着本国。
3、率:依次、一个一个。
4、场:打谷场、打麦场。这里指的是夏收或秋收场景。但是布谷鸟前来的季节,应该是夏收,也就是麦收季节。南阳方言经常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豌豆多豆儿。每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都是空气里弥漫着麦香的季节,麦子成熟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
5、粟:这里并非指代小米,而是麦子。因为小米(南阳方言:谷子)成熟一般是在秋季,而在秋季是没有布谷鸟的。所以,本诗的粟仅仅是个泛称,指代粮食、谷物,而非具体指代小米。
墓园里的布谷鸟,本来就已经骚扰宗庙社稷了,现在还在丰收季节到打谷场偷吃粮食,这就是既掠夺宗庙朝廷,也掠夺社稷百姓,是上下其手,生动描绘了外来的统治阶级,不仅颠覆了诗人的国家,还奴役着诗人的国民。结合前文,将本国百姓逐渐异化为外族人,也迎合了鸠占鹊巢之义,螟蛉子之义。
6、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①上一节注释已经讲到:榖=谷粒、粮食(名词)→丰收(动词)。
②现在民间仍然流传着撒粮食进行占卜的方法,与蓍草占卜、龟裂纹占卜、抽签占卜的道理大致相似。具体我不懂,但研究易经的人应该知道。
③出:=外出。应该是趁着太阳大,到太阳底下撒粮食进行卦象推演。或者室外有风,能够帮助粮食颗粒落地,自然形成随机的卦象。具体我不懂,但可以猜测,诗人到室外占卜,肯定是借助了室外具有的便利条件,而这些便利是室内缺乏的,比如:光照、自然风……
④自:可以理解为介词:from。也可以理解为代名词:自己(我)。自的甲骨文画的是鼻子,也即:自=鼻的本字。最初古音bi。今音zi,可推定古音di。这里存在辅音演变b→d。
b→d辅音演变不是个例,以前分析过,见: b-d音变例子 ; 闭b-d辅音变化考、南阳方言圪geh=一(壹)古音考 ;
诗人手握粮食颗粒,出门撒豆占卜,心想:自己如何才能走向丰收(美满幸福)?
7、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里用鸟集于木,暗喻做官之人蜂拥而至,指代的不是诗人自己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如临峡谷,如履薄冰……也是一个群体的缩影,而非单指诗人自己。
恭人=对别人恭敬有礼,这个别人指的是统治阶级,尤其是外族统治阶级,为什么呢?因为诗人与那些当官的一样,毕恭毕敬立着,朝着另外的人服务。那么这些另外的人,可能就是人上人,官上官,指的是外族统治阶级。像这种情况,中国元朝、清朝都经历过,也就是汉族官员虽然比普通老百姓地位高,但见了少数民族统治者,仍然是下等人,需要毕恭毕敬。那时候,人分为几等。
惴惴小心,如临深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可能就是亡国之后,诗人等本土官员面对朝廷上异族统治者的窘境。
8、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这两句是本诗最难解的部分,前贤一般释读为:岸=犴,乡下的监狱,类似于现在派出所的拘留室。对应于后文监狱的狱,需要到县城或更高级别的城市才具备。并且,前贤认为:填=瘨,是一种病,可能是腹胀、癫狂等症,引申为心情不好、郁郁寡欢。
我认为不妥。其一,诗人心情不好,与监狱何干?难道心情不好的人,就要投到监狱?其二,前面几阕并无负罪之论,比如,诗人怀念先王,这没有罪;诗人骂昏君整天醉醺醺,骂朝臣衣冠禽兽、尸位素餐,这没有罪;看到螟蛉子,联想到国人被外族教化,这没有罪;看到国家灭亡,兄弟诸侯不加救援,哀叹自己年迈, 劝诫世人不要再生育,这没有罪;看到布谷鸟来打谷场偷吃粮食,这更没有罪!
诗人既然在朝堂之上无罪,在鄙野乡村中更加无罪,何至于自投监狱?或者适合逮捕入监狱?
因此,我认为:岸≠犴,狱≠监狱,填≠瘨。
我认为:填=新添,填从真,真从鼎,古音ding。新从辛,古音ding。添从忝,忝从天,天从丁,古音ding。也即,填=添=新,都可以通假。
填寡=添寡=新寡=诗人刚刚丧偶。寡在古代并不一定为女性自称,男性也可以自称为寡。例如,寡人。
岸=河边。狱=嶽(岳)=山巅。也即,狱=岳,为通假字,或者古人抄写讹变所致。但我仍然持怀疑态度,因为甲骨文金文岳从山、从羊,并不从狱,只是在汉朝或以后从狱。说明这次抄错可能发生在秦汉之际。这需要进一步考证,存疑。

不过,如果狱=岳,那么解释起来上下文就通畅了很多:
正因为诗人孤寡一人,不想生育,也不想为朝廷服务,那他就是一个无用之人,而且年事已高,在上古时期,甚至在近代某些地区,人一旦超过六十岁,就被弃养。也就是拉到荒山野外,自生自灭。
岸=河边,狱=岳=山顶,都是可以流放老人,让其自生自灭。例如,老人如果想不开,可以投河喂鱼,也可以跑到山顶喂老鹰或野狼。而且,古代祭祀,有在河边祭祀河伯,在山顶祭祀山神之举,大可以让活人献祭。
因此,岸-岳(狱)在本诗中,可能都是献祭场所之用,也就是死亡场景。
宜岸宜狱=宜岸宜岳=适合献祭等死,自嘲对社会无用,不如早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