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管理|不表达又希望被懂得,反而更难遇到愿意懂你的人
心可溯源

在日常的观点交流讨论中常出现两种情况:
1.大家针对一个观点进行探讨,即使有不同的理解却也不影响探讨气氛,甚至会因为了解了更多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感到收获颇丰。
2.因为观点不一致、感到不被认可,讨论双方产生了严重的对抗情绪,越扯理越气,最后谈崩。
结果两极分化是因为他们的重心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希望在这件事上有更多收获,所以会因为不同的意见而增加讨论热情。
后者需要的可能是在透过观点的抛出寻找其他的东西,比如“被理解”、“被认可”、“被站队”……等等,看似在讲道理,其实背后有一个难以言表的情绪需求,那么当这个反复斟酌、漏洞很少的观点抛出去时,居然有人不是马上“同意”而是质疑,天就塌了,因为那个隐藏的情绪需求被推开了。
那么怎么办?当然只能接着干,抛出下一个更有力的论述希望对方能“服”一下,但这种“比赛”的劲儿一旦出来,对方的干劲儿也会被瞬间点燃,最后大概率的是双双受伤。
当然不排除对方也是成长中被情绪索取捆绑过的,才过度排斥情绪支持这件事,而且也能更快的识别出别人发出的“情绪索取”信号,所以也就隐晦的将这个情绪诉求推开。
这是无法强求的,因为对方不愿意,就算把他摁在地上他也是不会说出你想听的那句话的。
OK那来说说这件事可能的一些解法吧!
用这样的方式需求理解,意味着我们也默认自己的感受很难直接,当我们有这样的潜意识,我们希望被理解的诉求就无法合适且柔软的表达出来,就只能用一些理智化的观点悄悄承载,当别人觉得我们是对的,才能从侧面找到一点“被理解”的感受
这就让寻求理解这条路变得太曲折了,因为你披的是“讨论”的外衣,有人如果没有看到观点背后的情绪,他们很容易真的认认真真的去说出自己的观点,这只会让你更火冒,对方也觉得你不可理喻。
其实渴望理解不需要道理,我们需要跨越的是这个卡点
当你无理由的接纳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感受时,才会学着用更合适且真实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你自然的表达时,才能吸引到和你想得一样、能感同身受的人来认同你
所以,承认自己的情绪的那一刻,觉得你的情绪是合理的人,自然会吸引来。这样相互理解的关系是理解自己的过程中自然的吸引来的,不用专门寻找、更不用强迫
当我们只敢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吸引的人也是读不懂你的人
借用最近听到的一句很认同的话:
“当你不表达但又希望别人能懂你的时候,你就是那一个让自己失望的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规律|我发现文明对于底层人士来说是好欺负的象征 (登月碰瓷)
- 家庭家族|我发现很多妈妈得不到成年女儿的尊重 (多了个多)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
- 自然规律|我发现很多生病都是由炎症高引起的 (窝瓜娣娣)
- 社会规律|我发现1985年到2000年之间出生的人是最宽容对事容... (大屁C杯小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