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80-2吉日注释2
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o
□□□□,□□□●。□□□◆,□□□●。□□□◆,□□□●。o+ng
□□□□,□□□■。□□□■,□□□■。□□□■,□□□■。i
□□□□,□□□■。□□□●,□□□■。□□□●,□□□■。i+o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为狩猎诗,诗人作为诸侯,以安天子的名义发起了狩猎活动,在京城附近的田野里狩猎,并用猎获的野兽招待宾客。似有压天子一头的势力,呼应了开头的「丑」字。
这里继续分析其他细节:
1、阜,土冈、土坡。
2、丑,抓获的奴隶,在本诗中应该指代随从的猎手。前贤多释读为野兽,极为不妥。
3、祁,=济、济济。众多。这里形容野兽多。
4、孔,=很、甚。表示程度强。
5、发彼小豝,殪此大兕。 其中
① 豝,野猪。前贤释读为母的野猪,这是根据许慎《说文》的注解: 《说文解字·豕部》:「豝,牝豕也。」
但说文还有注解: 《说文解字·豕部》:「豝,一曰:『二岁豕,能相杷拏者也。』」
所以,高亨将之释读:小野猪。
我认为既然本诗写作: 小豝,则已经体现了幼小之义,那么, 豝=母猪、野猪,更为恰当。我倾向于泛指野猪。因为打猎时如何能分清公母?即使野猪公的有獠牙,母的没有獠牙,但幼年的野猪即使公的,也没有獠牙,应该很难分辨,尤其是打猎时太过匆忙,无暇分辨。
②兕,犀牛。但一些学者推测为野水牛,因为字型的上部,两角似乎不是犀牛所有,而是水牛才有,对称的两只大角。
但我认为,释读为犀牛是最接近的,因为迄今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中,重角兽、雷兽(雷犀)的两只角更像甲骨文兕突出的、对称的两只角。而且,重角兽、雷兽与犀牛更加接近,有亲缘关系。


③发,=窜跑,拔腿就跑。前贤释读为射箭,大谬。诗经中遇到过这类误解,例如
诗经第25篇《邹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具体分析,见: 诗经25-2驺虞注释1 ;诗经25-2驺虞注释2 ;
④ 殪,倒地、倒毙。可理解为射杀,但有的前贤释读为:一箭射死。荒谬!
其实,这两句都是主谓倒装。 发彼小豝,殪此大兕。 = 彼小豝发,此大兕殪。
可惜,前贤均误解为动宾关系。尤其是发误解为射箭、射死。我不赞同。
古人知道小兽要留着做种,不能涸泽而渔。故意放小兽逃走,而专门猎杀大兽。同时,也体现了打猎的常态:小兽体型小,大兽体型大,当然是大兽更容易成为目标。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刘注论语3.8 (刘小羽)
- 刘注论语3.7 (刘小羽)
- 刘注论语3.6 (刘小羽)
- 刘注论语3.3、3.4、3.5 (刘小羽)
- 刘注论语3.1、3.2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