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你需要知道的kpop公司运营二三事(更新:用股价判断艺人成绩的合理性)
youuutoz
具体的财报分析害怕太杂就开了一个新帖子,链接在这里: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5869130/?_i=15670282ed08009&dt_dapp=1
更新一点: 针对这个问题: 用股市涨幅来判断艺人绩效的真实度是合理且可信的吗?股市涨幅是否可以明确且客观的反映市场对艺人的评价? 我的观点是:用股市涨幅判断艺人绩效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合理也不靠谱,也和客观没啥关系。
具体来说: 总体而言用股市涨幅来判断艺人绩效是不太合理的。但是如果真的要用这个指标判断,那艺人的负面新闻导致股价下跌的作用远比艺人的正面新闻导致股价上涨有说服力。而且这要建立在那个艺人本身对ta所在的公司来说就已经有一定影响力来说,或者说已经是大众眼里比较火的艺人,这一条才更适用。
比如如果哪个有一定知名度爱豆被爆出来xd,那第二天ta所在的公司可能会暴跌,而如果公司装死不作为,而媒体进一步锤了xd这件事,那之后公司还有很大可能性继续下跌。
但是上涨就不太好说,影响股价上涨因素太多了,举个大家平时可能没那么熟悉的影响因素的例子。这里我拿Hybe的股权结构举例。

我们可以看到红框里的The National Pension Service of Korea,它的中文名是国民年金公团,也就是韩国的养老金基金。一般这种基金的特点是非常有钱,因为韩国人的养老金都在里面,所以它投资某家公司的时候也会格外谨慎,一般只会选行业龙头或者经营非常稳定的公司。这类基金是经不起任何风险的。那侧面的,如果股市其他投资人看到养老基金会投资某家公司,那一般就说明这家公司发展很稳定,是有投资潜力的。
那如果这家养老基金在公布消息准备持股Hybe的时候,正好某一艺人宣布发新专辑,那这个时候再去看Hybe股价,那很有可能就是股价会有明显上涨。但其实这种时候,养老基金持股的消息很大可能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艺人本身的表现实在是很微不足道。
其他情况也一样,比如公司正好在那天发布财报,财报说本季度经营得还不错,市场看到了推动股价上涨。那也和艺人本身绩效没有多大联系。
或者再举个例子。这是4月25日和4月26日Hybe的股价走势图,4月25日是闵熙珍举行媒体发布会的日子,时间是韩国时间下午三点以后,因为韩国股市也是下午3:30。所以发布会对Hybe股价暴跌的打击是在26号早上9:00之后才有体现。

但即使是4月26日全天,股价波动也是很频繁的。虽然当天收盘的时候股价已经跌了4.95%。但就在我圈起来的两个时间段,从上午九点到上午十点左右,股价仍然上升了2.7%。但是我们肯定不能说闵熙珍开的新闻发布会太烂,砸了自己的脚,让Hybe股票大涨对吧?
所以,用股价波动去衡量艺人绩效大多情况下是很不靠谱的。总结如下:
(1) 影响因素太多太杂。艺人绩效只占非常小部分。往往艺人负面新闻才会对股价有影响。
(2) 股票本身波动就很大。短期内(比如随便一填)自己可能波动个5%,拿这种涨幅跌幅来证明成绩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3) 用其他数据可能更直观。比如Instagram数据或者销量之类,虽然也提到会有水分。但比看股价波动要靠谱些。
---------------------------------------------------正文分割线---------------------------------------------------------------- 正文前叠甲环节:以下提到的所有公司都只是用来举例,不暗示任何的正面负面信息。也不具体提到任何一个爱豆团体。 本文内容关键词:百万预售、销量注水、音源注水
本文前提:Kpop娱乐公司的商业运营逻辑:
出发点:股东(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内部高层(管理层)效用最大化。 股东也可以简单分为公司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
实际上,管理层可能因为个人私利等原因和投资人有利益冲突。
但最终为了简化本文只考虑外部股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散户”和部分机构投资者)在这里的作用。也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外部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而外部投资人和内部投资人最大的区别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他们没办法得知公司的内部信息,他们只能从公开市场等一切大众能接触到的信息源收集信息。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从网络,新闻或者别的渠道得知到的信息,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之后为了方便起见,本文都将外部投资人称为股东。


而股东和Kpop粉丝最大的区别在于股东不在乎Kpop娱乐公司的推出的产品具体是什么,更不用说更多的情感链接。股东不可能只专注在一个公司的股票上,他们一般都会投资很多公司,相应地,他们给每家公司分配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举个方便理解的例子,股东是农场主,她的养鸡场有很多只鸡,她不关心这只鸡长得好不好看,羽毛光不光滑,她只看鸡产的蛋品质好不好,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如果这次卖了好价钱,那下次能不能继续卖好价钱。她会专门给某只鸡取个爱称然后天天抱着它好言好语安抚吗?不会的。农场主对鸡本身没有喜好或者厌恶,能下好蛋的鸡就是好的。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农场主其实并不是很专业的农场主,甚至绝大部分农场主都是草台班子出身,他们甚至都不知道鸡蛋的质量要怎么看好不好,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会觉得,在一堆鸡里叫声最响亮的那个就会产下最好的蛋。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身边炒股的亲朋好友,最常见的一类人可能就是你过年过节回家在酒桌上高谈阔论其实头脑空空的中年男亲戚。很不幸,这样的投资人画像可能是全球层面都比较常见的。
而这就引出了Kpop娱乐公司一个暧昧的地方,Kpop娱乐公司的产品相对来说是很难量化盈利能力的。拿其它公司举例,比如苹果。大家都知道看它赚不赚钱,就看它手机或者别的电子产品销量如何,这个反映在数据上是相对直观的。而Kpop娱乐公司的产品则是爱豆本身。总不能把爱豆本身明码标价吧。于是只能从爱豆身上的价值下功夫,比如我们经常在此类公司的财报里看到的几类收入来源:
(1) 音乐销售和数字音乐平台收入:这是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平时购买的实体专辑,或者QQ音乐等平台上购买的数字专辑,或者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收听的音乐,都会算作公司的收入。
(2) 演唱会和巡演:这也是此类公司的重要盈利来源。演唱会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而且相比制作专辑再发行这种收入,开演唱会的前期投入小,时间周期短,收入又相当多。所以很多公司(最明显的,JYP)动不动就把旗下艺人丢出去巡演,巡演完一轮又一轮。公司很容易赚得盆满钵满,受伤的可能只有艺人本身。
(3) 周边销售:这个相对前两类,赚钱能力相对弱。但是一旦艺人名气稳固了,那周边销售会是很长久又很稳定的收入来源(SM热衷于打造各种艺人形象和这么专注某一市场的耕耘也和这个原因有关,所谓的“养老保险”)。
(4) 广告代言:这也是近几年的趋势,亚洲区的各类品牌代言将注意力移到了kpop艺人身上。其中的逻辑大概是:Kpop繁荣—品牌认为有新的消费者市场—市场调研—品牌和艺人方合作—如果有正向反馈(销量增长等)—加大力度合作
(5) 版权和授权收入:此处不过多探讨。

以上几点乍一看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刚才也提到了,娱乐公司很暧昧的一点:这几个主要的盈利收入方面,全部都有额外的操作空间。接下来我们挑一点进行展开。
音乐销售和数字音乐平台收入:再回到这一点。我们将音乐销售分为两方面,线下实体销售和线上流媒体音乐播放收入。
1. 线下实体销售
对公司来说,基本操作流程是这样的:产品准备和生产—销售推广--销售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专卖店、粉丝见面会、演唱会现场等)--库存管理和补货
Kpop公司在这里玩的最炉火纯青的方式就是预售:作为粉丝,我们只是在消费者层面认知这个概念,大概就是4月份发行的专辑,3月份开始给钱下订单,等专辑正式发行了再收到商品。但是在娱乐公司层面,这里面有太多的可以变动的地方。
比如:
· 预售实际销量
消费者和媒体是没有权限知道某个专辑的预售实际销量的,这种产品销量信息,算是公司的机密数据。很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当然觉得公司如果收集到了100个订单,那它就会在财报或者在社交平台告诉大家自己这次卖了100张专辑。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反正消费者完全不知情,那我这次预售期间实际订单有100份,我就给媒体放风说我预购期间卖了1000份。“南极企鹅又开始搬了”就是这类例子的最好解释。那它们为什么能这么做呢?或者说,这些实际销量最后不应该都反映在财报里吗?经过审计后,这怎么能造假的?
很简单,准备卖专辑到实际财报披露的时间周期其实很长。我们都听过季报和年报,也就是说公司最短的话,每三个月就会披露一次财务信息。听起来很安心,也许我们会以为2月份卖的专辑,4月份就能够被写进财报。实际上完全没这个必要这么做。
再次提到一个观点,农场主大多数情况下只在乎鸡的叫声是否响亮。
这样一想,那其实2月份卖的专辑,我完全可以等到第三季度才写入财报。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2月份因为做了专辑,会产生很多的开支或者花费,那么第一季度的财报数字肯定不会好看,但等到第三季度,我把收入延后到这个时期再加入,而第三季度我又没有发行新专辑,成本又低了,收入又多了。
结果:第三季度的财报数字会相当漂亮,而且还是和第一季度一对比,增长率显著提升。
股东一看,这不就是证明公司处于上升期吗,那更加要继续投资这家公司了。当然这只是个极端例子假设,但实际中公司的操作手法也和这种大差不差。
一方面财务数据好看了,另一方面,公司足足多了好几个月来弥补虚假销量和真实销量之间的差距。那在这期间最常见的一个手法是什么?
开签售会。也就是这两年发展起来的,大家可能都有意识到,为什么现在kpop爱豆开签售会的时间越拉越长了,11月份回归,结果都2月份了还在首页刷到爱豆的签售视频。签售会的好处显而易见,尤其是疫情后流行起了视频签售。组织成本也太低了,叫爱豆坐一起,打个光叫几个工作人员,对公司来说基本是零成本高收益。很多人会低估签售会的力量,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拿男团来说,因为死忠会更多,所以买一次签售相对需要买更多本专辑。此处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没有任何暗示。比如一个在国内有姓名的男团,假定他们有10个人,每个成员一场签30个,平均每个粉丝买100本中签,那一场签售就能卖3万张专辑。
而我提到的这个例子,还是在按签售专辑数量购买越多越有机会中签的情况下假定的。经常冲签的朋友现在更多其实面对的是部分随机中签的情况。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买3本专辑也能中,这非常大刺激了销量的进一步增长。比如我们去买彩票,之前这个彩票说你买得越多越容易中,但现在它告诉你,你花一块钱也能中大奖,3万人民币的签售我们可能会考虑很久,但百来块钱买几张专辑就能中签,可能也就是咬咬牙的事情。
回归期一周基本都有2-3次签售。这还不算线下签售,甚至线上签售购买的专辑数本身也是不透明的,操作空间实在太大了。更不用说以上的例子都只是为了方便举例,局限在我国市场的线上签售这一方面。更多的弥补销量的方式: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的销量、打歌舞台的准入要求、其他爱豆福利等等。
动不动预售就是百万销量,这样一看是不是好像也不是很离谱了?
2. 流媒体线上收听
这也是我们平时最容易听到的,也是Kpop最被诟病的一项,注水。此前组内和其他社交平台已经有很多注水相关科普贴,这里就不继续深入讨论。但是注水的好处对公司来说可太多了。这就像是杠杆一样,公司花钱撬动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听众认为听得人多这歌也好听—越来越多人收听—歌曲进入榜单,取得好成绩—大众觉得歌火人也火—爱豆价值上升—广告代言综艺邀约粉丝增多。注水小小的成本大大的能量,基本能将娱乐公司的几个收入来源都带动上涨。爱豆价值越高,股东就会觉得你的公司产品卖得越好,而且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判断产品实际质量如何,也就是说,就算造假了,不仅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被拆穿的风险,反而会继续蒙蔽股东的眼睛,让他们继续投资你的公司。
你是公司CEO的话,你会不会选择注水?
这也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实例。一家公司如果花费长时间和高投入去培养一个新的爱豆团体,它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1) 还在花时间培养的周期,隔壁公司已经出了三个爱豆团体,市场都抢占完了,别家公司已经在回收资金的阶段,而培养爱豆的公司还在大亏钱阶段。
(2) 几年的培养后新爱豆团体终于出道,但是市场已经被流水线爱豆抢占完,花费如此高的成本,最后只能回收很小的收益。
(3) 股东只会追逐市场中最有价值的公司,就算它是虚假繁荣的公司。就算之前有慧眼识珠的股东对这家公司抱有厚望,结果推出新团后没有任何打破市场的成果,那股东也不是慈善家,他们还会继续投资这家公司吗?
长此以往,市场只会被批量生产出“优秀”产品的大公司垄断,到了那个时候,消费者也不会再有选择市场产品的权力,整个市场都是大公司的产品,它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想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只能被动承受这一切,或者抛弃这个市场,等待它自然衰败。

之后有时间的话准备把Hybe2024年的财报拉出来进行一个大分析,今天太懒先写到这里。。。
正文数据来源: Yahoo Finance, Hybe Official Website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为什么b站搜索会出现一堆和关键词无关的视频 (咕比咚2号)
- 我没想到的是炽礼粉加起来都没鲸粉多 (IVE门面直井怜)
- 拜托大家帮忙扩一下 (momo)
- 你们说if you在tc如此火是为何 (维多利亚的秘密)
- 套粉是怎么从恶霸变成如今这样飞舞的 (mo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