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满棠,寻有灵“犀”
昵称
数百年来,犀角雕的上乘之作一直犹如凤毛麟角。中国本土的犀牛早于公元前500 年已绝迹,传世犀角器大多产自印度、爪哇、马来半岛和非洲,进口后交由巧匠加工并进献豪门贵胄,是极具异域风情的艺术品。如今,传世犀角雕极为稀缺,估计总数不超过4000 件,因此上品犀角雕更加炙手可热。在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曾推出 “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 (I)”,上拍的31件精品中有多件拍品以原先估价的两倍成交。今年5月,香港佳士得再接再厉推出第二场“松竹堂”专拍,呈献30 件明末至清朝中期的犀角雕刻杰作。这两个专场,均可谓凝聚了松竹堂主人——霍满棠先生30余年的收藏心血,其中自然型雕犀角杯是经典的主流。明清犀角雕的器形多呈自然马蹄杯;又因犀角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有一条浅浅的纵向凹槽和一棱凸起的筋脉(称为天沟地岗),因此,明清时期的自然形犀角杯,就利用天沟作杯的流口,地岗作杯的把柄。此次专拍还有十分独特的人物圆雕以及三弦瓶的造型,都是难得一见的典藏级重器。 霍满棠先生原籍广东,出生于香港,成年后赴纽约求学。由于家族经营中药材生意,“因缘际会”,心有灵“犀”,他逐渐成为华人中首屈一指的犀角雕私人收藏大家和研究者。 《艺术与投资》:根据您多年的详细统计,传世犀角雕全球不足4000件。它们目前主要散布在哪几个博物馆内以及私人藏家手中? 霍满棠: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博物馆具有一定规模的犀角雕收藏。首当其冲的是爱尔兰切斯特?贝蒂博物馆(Chester Beatty Library)。Chester Beatty是一位美国人,早年去爱尔兰开矿发家。当他富有了之后,特别喜欢东方艺术品,包括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地的东西。在17、18世纪(康熙年间),也是中国出口茶叶和瓷器最繁盛的时期,同时有犀角雕去到欧洲。后来,贝蒂发现了中国的犀角雕,十分钟爱,就陆续买下不少。以至于这个博物馆藏有100多件犀角雕。前几年由于经费问题,此博物馆不得不关闭,而这批犀角雕收藏也被捐赠给爱尔兰国立博物馆。 美国的情况则是,哈佛大学博物馆有60多件,芝加哥艺术研究院(Chicago Art Institute)和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Chicago Natural History Museum)以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也有一定的藏品数量。 中国的北京故宫,原来也有几十个犀角雕,后来香港收藏家叶仪医生又捐给北京故宫一批自己的珍藏,所以现在北京故宫的犀角雕应该有120件左右。上海博物馆也有几十件。此外,南京博物馆有4件,沈阳博物馆有2件,其它大部分内地的博物馆都没有。 但是台北故宫只有4件雕刻完好的犀角,另有36件当年从北京故宫带走的犀角原材料。连未雕刻的原料也一并被带走了,可见犀角之弥足珍贵。 此外,英国大英博物馆:约六件;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约二十件英国Durham大学东方艺术馆:约二十件;荷兰鹿特丹博物馆:约三十五件;香港艺术馆:约数件;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院:仍有少量藏品。 私人收藏家,有名的当属刚才提到过的Chester Beatty,还有在巴西生活的德国人阿诺德?安霍(Arnold Arnhold),以及著名的老牌华裔古董商仇炎之的儿子仇大雄(Frank Chow),巴黎的Gerard Levy先生,香港的刘木菊女士都有不小的犀角雕收藏。而新近的收藏家中,台湾的潘文华先生也对犀角雕着力用心。 犀角雕是权贵与地位的象征,难以入土保存,现存犀角在材质、雕工都是万中求一。 《艺术与投资》:为什么传世犀角雕精品如此稀少? 霍满棠: 犀角是犀牛用于防御的武器,经常会在打斗中遭到损坏。而且犀角是一种有机物,因此难以入土保存。再加上,犀角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具有解人脏毒、尿毒、暑毒和大热症的药用功效。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在香港中药行,一两亚洲犀牛角售价约三千港币,当时一两黄金的价格只值八百港元。因此能安然躲过人为破坏而流传下来的完美犀角雕,其数量相当有限。保存下来的犀角雕之中,材质、雕工都好的更是万中求一。 《艺术与投资》:怎样看待犀角雕的价值? 霍满棠:犀角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品。首先,材质非常珍贵,自古以来都是地位和权贵的象征,很难入寻常百姓家。其次,犀角因自身带有纹路,雕刻稍有不慎就会破坏纤维,对雕工要求十分严苛。简言之,光泽好、雕工精美、颜色不太深、保存状况上佳的犀角雕,就是好东西!如果再有名家底款,特别是宫廷雕刻艺术家的名款,价格就会更高。比如制犀名家:包天成、周文枢、尤侃、沈如怡、盛辅公、胡星岳、商铭、袁尚卿、朱浒崖、方弘斋、濮仲谦、叔礼、韵夫、子贞……等等。 《艺术与投资》:中国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犀角雕的?它何时蔚然成风,又何时衰落? 霍满棠:中国在商周时代就有犀角雕了,有的甲骨文就是写在犀角上的。唐、宋、元朝以及明代永乐、宣德以前的犀角雕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外邦的贡品。要等到郑和下西洋,也就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发达以后,犀角数量才通过交换贸易逐渐增加。有了较为丰富的物料,犀角雕刻也在明万历以后,走出了皇室专断独享的局面,而成为文人雅士融合竹、木、牙雕创作技法的文房清玩。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尚,是文房陈设、把盏会友的席上珍赏,也是王族的清供珍玩。到了18世纪,乾隆晚期,犀角的材料日渐用尽,犀角雕的创作就慢慢衰竭了。 《艺术与投资》:有关犀角雕收藏的重要书籍、展览和拍卖有哪些? 霍满棠: 1999年,我在收藏家同好的互相鼓励之下,出版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中国犀角雕刻珍赏》。对犀角雕的品种与产地、制作与鉴定、制犀名家的生平以及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犀角雕器的资料,力所能及地做了系统详实的介绍。这是当时第一本犀角雕收藏和欣赏的参考性书籍。同年,爱尔兰Chester Beatty博物馆馆长Jane Chapman也将多年的研究心得集结成册,在佳士得拍卖行的赞助下,用英文写成了The Art of Rhinoceros Horn Carving in China(《中国犀角雕刻艺术》)。这样两本专业书的出版,引来收藏家的许多关注。而后,在2003年初,香港博物馆陈列了6位收藏家的168件犀角雕精品(由我来逐一遴选的展品)。这个展览受到观众的特别欢迎。所以原本计划1年的展期,最后延长至3年,到2005年末才结束。说到拍卖,国际大收藏家赛克勒(Dr.Arthur M. Sackler)博士的犀角雕珍藏于1984年在纽约拍卖,取得佳绩。今年3月底,纽约佳士得也推出了多件普孟斐(Robert H. Blumenfield )先生的犀角雕珍藏,同等质量的犀角雕,价钱已经比2008年“松竹堂”专场时,几乎涨了一倍。 《艺术与投资》:上品犀角雕的价格已经达到高位了吗? 霍满棠:犀角雕精品因为数量十分稀少,在市场上流通的更少,所以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在古董市场上受到应有的重视。最近7、8年来,专业书籍的出版,博物馆展览的陈列,再加上媒体的不断报道,使得有兴趣收藏犀角雕的藏家不断增多,以致供不应求,价格翻了5、6倍。然而,犀角雕精品的价钱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历史文物价格。 此话怎讲呢?比如,一件乾隆时期的白玉瓶,现在的价格要上千万港币,但同时期的犀角杯还卖不到这个价钱。但在乾隆朝当年,很可能10个这样的白玉瓶还换不到1个犀角杯!因为犀角杯实在太稀少太珍贵了。然而现在,相比于已经是天价的明清瓷器和玉器,犀角雕的价格还算适中,以后的上升空间还会很大。 《艺术与投资》:您如何结缘犀角雕之收藏? 霍满棠:我最开始是收藏明清小件的玉器。有一次,在美国认识一位收藏家带我去拍卖会上看看,那次拍卖有玉器也有犀角雕。我的家族是以经营中药材为业的,所以自幼知晓犀角是一种珍贵药材。虽然早年了解和接触过犀角,但却没想到犀角还能被雕刻成艺术品,以另一种形式展现于世人。于是在1975年纽约苏富比(那时还叫Parke-Bernet拍卖行)的拍卖会上买了我的第一件犀角雕藏品:一个龙杯。 相比于已经是天价的明清瓷器和玉器,犀角雕的价格还算适中,以后的上升空间还会很大。 《艺术与投资》:您的收藏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霍满棠:我最早收藏龙杯,认为这应该出自宫廷皇家。也收藏一些素身杯(把犀角的皮去掉、挖成杯的样子、打磨好,但不加雕工。笔者注)。感觉素身杯份量足、材料好,还能欣赏犀角天然的美。其实,早在唐代宫廷送给日本皇家的礼物中,就曾包括素身的犀角杯。如今,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日本皇室储藏珍宝的仓库),仍有例证。然后,我开始喜欢花鸟草虫题材。比如,寓意圣洁吉祥的莲花,寓意“年年有余”的小鱼,寓意“年年和谐”的螃蟹。花花草草,生动可爱。第三阶段偏重山水。欣赏山水杯,就像一幅立体的山水国画。再结合上面的诗文,意境更悠远。而且,犀角杯上的山水创作,往往都有著名的典故出处,比如“兰亭序”、“赤壁赋”、“西厢记”等。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制犀名家——周文枢,就是以山水杯见长。他爱游山水,同时也是画家,其山水犀角雕作品的层次感也格外丰富。不论在他的国画还是雕塑中,他总是把枫树、松树和槐树画在一起,而水的波纹也是颇有其特点的“叠波纹”。所以,倘若看到一个龙杯上刻了“周文枢”的款,则至少可判定这是个仿款了。后来,我又对人物角杯更感兴趣,如观音、罗汉、八仙、东方朔等。这些题材对雕工的要求非常高。要把人物的五官和手脚的比例惟妙惟肖地雕刻出来,一刀没刻好,就会看得出。 《艺术与投资》:您在收藏犀角雕初期,是如何学习的? 霍满棠:我在收藏犀角雕之前收藏玉器,同时也留意竹器、漆器等雕刻。除去材料的不同,它们的年代风格是比较一致的,可以相互参考。譬如,17世纪在雕刻松针时,都是往一边偏的,而19世纪的松针图案,都是在中间发散开去的。此外,我所知道的博物馆,知道的藏家,也尽量都去学习,都去看。我基本上给每个收藏犀角雕的博物馆都写过信,希望能够参观馆藏精品,博物馆一般也非常乐意安排我去参观。如此多年积累下来,我对世界各地博物馆或私人珍藏的犀角雕就有了相对直接的认识。 《艺术与投资》:您非常喜欢自己的珍藏。出于什么考虑,要卖掉大部分藏品? 霍满棠:多年前,我一直在低调地做一些贫困助学的事情,在广西、贵州已经陆续捐了7家学校,也同时扶助一些贫困学生继续念书。但目前还在准备阶段,没有很大的具体计划,只是有时间就做一下。我准备退休以后多下功夫来做这方面的善事。拍卖藏品主要是想筹集善款,扶助贫困学童。此举缘自近年,我参加了纽约的一个慈善机构。在去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一带山区考察时,感受到那里生活的困苦,希望能多投入点力量去帮助当地的学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竺道爽撽太山文 (昵称)
- 我所了解的恩师徐邦达先生 (昵称)
- 王世襄:怀念梦家 (昵称)
- 范景中——嘉树堂藏明人扇面书画集序 (昵称)
- 张瀚墨:黄仁宇和他的中国大历史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