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夷转变为李莲花,竟然是因为这句话
广告
今天看了一本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把创作者的态度和时代的态度纳入考虑。通过作品的历史边框去理解,可以摆脱文本的原义的束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于是我想用上学时写“观后感”的方法
以我自己的理解聊聊这个江湖,以及李相夷和李莲花与江湖的关系,说说我解读出来的对“江湖”的态度
好像大家已经习惯了古代武侠世界里有一个江湖,但是这个江湖从哪里来的呢?
“江湖”在中国文化中有多层复杂的含义。由于封建社会里百姓的生活受到各种规则的束缚,于是江湖成了指代远离政治中心的民间社会,也指不受规则束缚,自由自在的地方。“处江湖之远”就是指远离政治。
但是在莲花楼里,“江湖”指的是侠客和草莽英雄们的活动范围,同时也被用来形容不接受当权控制指挥和法律约束的社会环境。
在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下,朝廷的比较软弱的,因此四顾门才有机会实现“江湖自治”,而朝廷无论因为何种原因,竟然能允许一个不受自己管控的四顾门存在。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任何统治者都不会甘心有这种势力存在的,更何况四顾门扫奸除恶,深得人心。
也是因此,与朝廷关系比较好,暗暗向朝廷示好的单孤刀,显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朝廷也想利用单孤刀瓦解四顾门。十年前的阴谋,一定也有朝廷的影子。(这里让我震惊的是单孤刀竟然认为用痋术控制皇帝或者哪几个人就可以篡位成功,南胤如果要复国起码要有政治班底吧,不过这些与本文无关就不多说了)
李相夷年少时对江湖的理解是一半一半的,他跟随师父漆木山一起长大,正是在江湖中长大。他喜欢江湖的自由和快意。但是同样的,他的理想是“匡扶正义,除恶扬善”,说明他内心认为江湖也应该是有正义秩序的,而不应该是混乱的。然而此时他发出这个号召,一定是因为当时的江湖混乱,没有秩序,很多武林人作恶(比如笛家堡抓小孩,还有笛飞声救角丽谯那个天下第十的帮派)但是朝廷是软弱无能的,没有能力管理这些武功高强的江湖势力。于是他成为武林盟主后,建立了四顾门。他认为江湖如果能够建立秩序,管理得当,就不会危害他人。
而实际上,当他成为掌管正义秩序的人(武林盟主➕四顾门门主)的时候,江湖被纳入了一个新的“朝廷”,所有江湖事都要听四顾门决断,四顾门成了实际上的“江湖朝廷”,百川院是这个“朝廷”的“公检法”体系。李相夷也不再是一个江湖少侠,他是江湖的统治者。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江湖人就是追求远离权力纷争,以武犯禁,自由自在。但四顾门给江湖成立了一个自己的“朝廷”。江湖各方势力真的会愿意服从四顾门管理吗?
于是十年前的悲剧在朝廷与江湖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
对于李相夷到李莲花的转变,很多朋友解读为他认为自己决策错误导致单孤刀和五十三个兄弟死亡,四顾门解散,乔婉娩分手。
但是当我多次回看前几集,我发现了一些大家都看到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情节。
就是他从东海带伤回到四顾门山下的镇子,镇上被打得十分萧条破烂,百姓也有很多受伤的,互相帮助休整破掉的镇子,包扎伤口什么的。百姓的对话是这样的:
“这可怎么办哪……”
“交给我,我来处理。”
“唉,这乌泱泱一群人上山,又打下来,到今日才平静。”
“这不是神仙打架,咱们百姓遭殃吗。”
“呸!神仙打架,什么神仙呀!那些个江湖人,什么门啊什么盟啊,整天争来抢去,除了祸害人,还会什么呀!”
“唉,慢点啊……”
……
然后镜头拉远,给一个破败的全景。
我认为,这段话,这个场景,才是李相夷离开江湖,转变为李莲花的根本原因。
李相夷做到武林盟主,做到江湖自治区主席。他是胸怀天下,心有大爱的。如果仅仅因为什么女朋友跑了,或者一个决策失误,就整个人大转变,显然是不符合一个统治者的格局的。就好比应渊,齐焱,作为统治者,为了苍生和百姓,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李相夷发现了江湖纷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破坏力。他之前以为,做江湖的管理者,匡扶正义,给江湖形成良好的秩序,就是正确的路。但是现在他发现了江湖对普通人的破坏力。即使是一个已经建立秩序的江湖,无论是正派还是魔教,江湖纷争依然会给百姓带来不可承受的损失。于是他开始审视这个江湖,审视自己之前的决策。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影响。所以这个自治区主席他没办法做下去了。
江湖应该存在吗?应该自治吗?江湖纷争对百姓的伤害怎么算?你一直追求的理想,经得自己的审视吗?如果它是一个错误的理想,你会怎么样?开始怀疑和推翻“江湖”存在的正确性,我认为这才是李莲花一直压在心头的事情,也是他执意要离开江湖的原因。
所谓江湖,在我们现在政府比较强的历史环境下看,其实就是黑社会,自成门派,自成体系。李莲花认识到了这一点。
剧里也用很多场景侧写了江湖纷争的残酷,首当其冲是玉城直接让自己护卫自杀(当然后来说这个玉红烛是金鸳盟的,而且石水过来惩戒她了),然后笛飞声随手杀两个金鸳盟的人,这两个人又曾埋炸药炸死两家很多人,一品坟的土夫子之间随意互杀,元宝山庄也是各种互相杀,漫山红强掳民女……
所以这十年,他除非偶遇,否则基本再没有踏入江湖,而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他说他“看见了众生,成为了众生”,不是从种萝卜开始的,是从他在山下看到这一切开始“看见”的。他先“看见”了,才选择了离开四顾门,才能“成为了众生”。
然而你依恋的,你喜欢的,你引以为自豪的事物,现在变成你审视的,你批判的,你想远离的事物,没有那么容易。
哪吒要离开父,需要割肉剔骨,把父母给予他的还回去。
李莲花也把江湖给予他的一样一样还回去。
首先是四顾门与赐生则生赐死则死的权力。
其次是爱情。
然后是刎颈,少师。
最后是一身武功和扬州慢。
至此终于完整的离开了江湖,乘小舟来,终又乘小舟去,孑然一身。
李莲花把忘川花给了皇帝,除了一些救这个全家救那个全家的短期不重要的动机之外,我认为他说的一段大家都认为是安慰方多病的话,才是真正的原因。
皇帝是一个爱护百姓的好皇帝,百姓在他的统治下,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至此,他将忘川花交给皇帝,向皇帝行礼,我理解为代表他将李相夷的“匡扶正义”的政治理想交给了皇帝,也将被李相夷时期的他所忽略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托付给了皇帝。因为他认为,朝廷和皇帝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以预见,李莲花离开后,百川院将很快不会再有“江湖刑堂”的权力(当然前提了皇帝后来支楞起来了,朝廷强大了)。而且李莲花也劝云彼丘去考取功名。
这些代表了李莲花对朝廷的认可。十年前看到百姓的惨状,十年后他找到了寄托理想的归宿。
其实很多武侠作品,都避免不了探索江湖和朝廷的关系。豪强最终也免不了为朝廷效力,归顺朝廷。比如水浒,水浒英雄是被朝廷的黑暗统治“逼上梁山”,最终归顺朝廷后又死于朝廷的阴谋。因为这个作品是要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的。正如英雄志说的,“只因天下无道,所以以武犯禁。”
那么当四海清明,朝廷是个好朝廷的时候呢?李莲花给出的答案是,江湖不需要自治了,守护百姓的职责仍然由朝廷承担。
所以,“世间再无李相夷”,指的是这个世界不需要江湖自治区的门主,不需要江湖特权阶级,以后也不会出现这个职位了。李莲花把江湖给他的所有东西还给江湖,然后坐船跑路,去做一个跟老大爷在公园下棋的老百姓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人家管这个叫顶流男演员的养老剧 (谦萌萌)
- 成毅:人无再少年 (瑜娜)
- 我刚刚去iqy看,发现莲花楼在限免欸,全集限免 (norain)
- 由角色到演员的思考 (晴天)
- 拜托,一些不友好的标题可以不要去回复吗? (我亦是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