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吐槽|权谋故事塑造的一些笔记
来自:青芹
假期重新盘了一下雍正王朝电视剧,感叹这部实在是权谋故事天花板,所有人物都立住了,而且极其落地。虽然跟我文没啥关系也用不太上,还是稍微记录一点心得。
利益相关:我本身是写考据派史同的,但对清史不熟,也没打算拿电视剧跟正史搞找不同,所以就是个就故事说故事的笔记。对雍正跟他十三弟,人的话连路人粉都算不上,CP勉强算路人粉。
1.开篇黄河治水案是个精心设计过的几乎涵盖了故事所有主线的小爆发,首先奠定了国库空虚吏治腐败这个最大的贯穿全篇的背景,康熙盛世只是个空壳;其次铺展开人物关系,也即雍正、太子、八爷三方之间的基本格局;第三引入所有重要人物,尤其是在雍正和他的兄弟们这些完全可以预设观众有所认知的角色之外,从黄河治水案就亮相了田文镜、李卫、翠儿、坎儿和年羹尧,再由年羹尧引入(相对来说)姗姗来迟的邬思道,至此整个雍正一方的全部需要担剧情的人物都已经到齐,此后四十多集里这个阵营并没有什么变化。
与此同时,所有角色都完成了一个简要的人物塑造,这一两集内没有一个细节是无用的,且呈现的都是人物最本质和最强烈的特点。所有人亮相时候展现出来的特质,后来都贯穿了、甚至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2.权谋故事的落地感:新闻行业对调查报道有个著名的操作指导叫follow the money,跟住钱的流向。权谋故事其实有类似的逻辑,重点就是钱去了哪儿,因为在基本设定(皇帝高深莫测大权独揽且完全讲理)下皇帝的心意是不足以拿来构建故事的,人事安排细节需要的背景介绍和设计比钱去了哪里这种主线要繁琐枯燥得多,也不合适,空写政治battle和朝堂争辩,一是对没有相关经验的作者来说极其难写基本就是空中楼阁,二是对于受众来说理解门槛也太高了。写的人累看的人也累。
雍正王朝作为著名流行电视剧,把理解门槛降低到了近似于无,这方面主线里的钱的因素非常重要,人物的政治得失是靠在钱面前的不同反应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故事需要非常鲜明和鲜活的人物,这样就算一时之间看不懂局中人打的是什么哑谜,出于对人物的兴趣也不会弃剧。
而人物塑造方面,主角按人写,有情绪有冲动有力所不能及。配角完美的人设要用缺陷去对冲,孙嘉诚作为一个强道德形象,又有大量剧情高光,就要用奇丑和结巴去平衡,邬思道作为智商天花板,就要用老和无权无地位去平衡。
以及,降低受众门槛还有一个技巧是把事情的影响落到一个具体的底层小人物身上,比如百官行述之于阿兰和张五哥。
3.剧情的连环相撞:这部里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没有路人配角,相反前面出现过的路人后来都被填到了后面主线剧情里,用作引爆剧情的导火索,也没有空写的细节,剧情的相扣感非常强。大的方面,黄河治水案揭开的国库没钱的问题,就是故事后期最大矛盾“雍正新政”的直接原因。细节方面,开场救灾民的时候很难想象那几个衣不蔽体面目模糊的小灾民未来会是重要人物,江夏镇一段剧情在当时只是个插曲,一家子投宿时候的农户,结果是同样的几个人在之后赶到京城踢爆了百官行述案,阿兰和张五哥后来都成为驻剧配角。
这样设计首先是省力,减少背景信息,增加剧情流畅度,其次也非常巧妙地完成了配角塑造,确保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鲜活生动,这一条对整个故事的精彩程度非常非常重要,没有小角色,没有纸片人。
4.用小人物补充和增彩主线剧情:我想起重看雍正王朝的动机,是想看怎么做到在一部完全的男人剧、历史剧里,面对不可改的整体结构,完成对戏份极其少的女性的符合逻辑而又包含同情的塑造的。这个剧里男性主要角色多少还有一些历史主线(比如夺嫡结局,雍正性格之类)给定的条件,女性可以说完全来自作者主观发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写到出彩。
其中一个方面是,在承认权力结构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不忽略小人物的感受,乃至于设计细节去放大它,强调弱者在其中受到的压迫。十三圈禁期间性情大变,抓蟋蟀抓到发脾气,这时候镜头毫不吝惜地给了泪汪汪的阿兰一个特写。更著名的雍正对年秋月的那段迁怒、“卸甲”,也是一样手法。
另一个方面涉及整体剧情安排。雍正王朝女角色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她们每一个人都在故事里完成了一系列剧烈人生转折,年秋月从丫头到爱上邬思道,再到年妃,翠儿从小灾民到四王府丫头,最后是两江总督夫人,乔引娣从底层农家女,到遇见十四爷,再到入宫做宫女,乃至郑春华的生与死,恰恰因为她们的发挥空间比主线人物大得多,反而起到了穿针引线组织剧情的作用,反过来也让她们本身的故事更为丰满。
不能在这里掩饰和淡化她们的痛苦,因为观众同情的就是人物的痛苦,要唤起理解和同情,而不是出于作者的软弱去减轻这些。这部分也有效减少了权谋故事视角高高在上看众生皆蝼蚁的通病。
电视剧在展示痛苦和狼狈这方面下手相当狠……不限于女角色。
5.对于主角的塑造。我昨天看最后几集的时候意识到,对于权谋向正剧,主角有个知心的能依靠的对象,比在其他故事里都更重要。这种故事很容易就变成机关算尽什么都能拿去搏,尤其是主角,容易显得冷酷厚黑,这个时候抛弃一切算计只有真诚的这个特殊的人,对主角的塑造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且为剧情安排计,这个人最好也在局中,否则容易变成游离在主线之外的无用配角。
雍正王朝这一点是取了巧,因为历史原型有现成配置十三弟,如果是架空向的,这个地方可能需要特别注意。这个人物不能背叛,不然故事就彻底向着是个人就尔虞我诈的烂俗方向去了。故事要呈现的是不同的人,不要让对权谋的追求淹没人物本身。
6.一些可能是商业角度的技巧,虽然大概也只限于电视剧……雍正王朝台词好得很出名,是真人情练达久阅世事且文史水平相当高的人才写得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竟然出现了张冠李戴把猎鹿故事扣给曹丕的低级错误,我看了两遍以后反应过来,大概不是编剧没文化,是因为大众不认识曹叡,但不会不认识曹操和曹丕。
曹魏粉心情复杂但也不好指摘剧组……确实有效,避免了一个在这里没什么用但是大家又很陌生会提高理解门槛的名字。
PS猎鹿故事本身就是野史胡扯。
7.最后说台词,这个可能已经有点偏题了。很常见作者写不出来权谋剧情然后问要看什么资料的,但其实答案是,这东西不是能靠二手材料输入的内容……没有基础,面对史书也看不懂,我很喜欢的一位历史学者在书里说过,从来没出过校园、没上过班、连个股长都没当过的历史系学生,是不可能做明白政治史的。
说到底这些细节吃的是阅历,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个人经历也只是提供一个理解基础,不是非要做到省部级才能做王侯将相的政治史,但是没有这个基础确实无从谈起,很多东西需要首先干五年科员(x
政治中人也是人,说到底需要的是对政治(退一步说,职场)环境里人的状态有想象能力。
在有基础的情况下,读史有用,但也不能直接硬啃二十四史,看懂史书比单纯的理解文言文要求的东西多得多……而且故事里基本用不上。史书里有的政治智慧是一些很零散的点,能用的基本也是常见梗了,比如拿到一箱子官员违法证据然后当着所有人面点火烧了这种,这些东西读史确实会有所了解,雍正王朝也用了,但剧情的高明之处和故事的质感显然跟这个安排关系很小。
(多解释一句,主要是因为烧文书这件事非常初阶,太套路了,多看几眼同题材作品都能学会……更多的东西是作者本身的阅历沉淀。
8.一点补充:邬思道这个人物是二月河写作的基本习惯了,康熙的伍次友,雍正的邬思道,每一部都有这么一个完美的把剧本倒背如流的谋士。这么干虽然套路,但也相当于给受众配了个剧情介绍的旁白,而且好看……设定本身见仁见智吧,不过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剧本和主角剥离开了,帮助主角更像人,这样才有好故事。我看过几个网文都是遮遮掩掩的把这个设置直接压在男主身上了,然而全知全能的不是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往往是要填上性命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提问/树洞|非网文/非严肃发哪里? (白鹿青崖)
- 古时的中年人有发福烦恼吗 (momo)
- 提问/树洞|想写wg背景下的文工团群像文,有人喜欢吗? (Patricia)
- 提问/树洞|努力好像小丑/重改全文 (Sihkn)
- 大家觉得写BG和基/百合的爱情有啥区别么? (呆呆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