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剪辑|带上陈晓胡思乱想(乱挖坑,坑品不明—小楼回复已更至《第三章 偃师发现》)
月光响了
一点创作感想
太喜欢孝文帝的故事了。他的伟业创举,将北魏的历史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星河中点亮。
但他幼年经历,成年之后在情感上的挫折,以至情深不寿,宏图未达而英年早逝,又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让人意难平,恨难匀!
对他的喜爱与怜惜,唯有陈晓能够承载。
所以把历史记载的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选取我最喜欢的片断场景,加上细节上和对话上的想像(史料上有的对话内容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也尽量予以保留),代入陈晓写了下来。因此,每个场景都有正史对应的记录。
过程中,小小利用了一下自己的作为创作者的自主,将我的遗憾通过另一个人物陆顗加以弥补。
如此瑰丽的生命不应该终止于1500年前 终止于33岁!
让我用笔和想像,将他的生命牵引延伸,穿越时空,达到无极。

楔子
身为孝文帝至爱的一只书写毛笔,此时的我正趴在桌上陪他落泪。
这日他获知了太上皇父亲献文帝拓跋弘暴毙的消息,暗自落泪半晌,被冯太皇太后发觉,刚刚领了一顿重重的杖罚。
对于9岁的孝文帝,这样的日子从5岁即位就开始了……
一出生,拓跋宏就被冯太后从生母身边带走。
生母对拓跋宏而言,遥远而模糊,“不知所姓”,是他终其一生的禁忌。
身边都是冯太皇太后安排的人,对母后的事情讳莫如深。
他只模糊的知道,母后出生贵族,自己三岁被立为太子时,就去世了,大致是因了太宗道武帝立下的“子贵母死”制。
而父皇亦难得一见。每次相见,他必久久执手叹息,似有满腹心事欲说还休。年轻的眉目间,竟生出无限沧桑。
自从被立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渐远朝堂。
但自从父皇禅位于己后,不知何故,太皇太后对父皇似乎怨愆日盛。
父子久未相聚,再得知父皇的消息竟是噩耗,这让拓跋宏伤心惊惧不已,更感孤独凄凉。
是年,太皇太后重新临朝称制,改年号太和。
光阴荏苒,岁月更迭。
太和六年,拓跋宏已到帝王适婚的年龄。
此时的拓跋宏,生得端正庄重,神情闲静深远,气质如圭如璋,眉目般般入画。

但冯太皇太后,迟迟不准婚配。
让拓跋宏更感不安的是,近来太皇太后似乎有些喜怒无常,自己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被杖罚。
时间来到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午。
第一章 平城寒夜
太和六年。
时间来到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午。
孝文帝循例来给太皇太后问安,太皇太后一向最为关心孝文帝的学业,此次又相询问。 孝文帝躬身回复:“吾谨记太皇太后教导,读书不敢有半分懈怠。近日所学,不敢说有精进,确也有些心得体悟。” “哦?”太皇太后似有兴致。 孝文帝继续回道:“吾读五经,常感自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大和。而今我魏室大统正需天下归顺。太皇太后,广推乡学,广纳贤才,汉人世家大族、寒门庶族不拘一格一并任用,实乃思谋深远,令吾感佩至深。” 太皇太后含笑点头:“只是哀家一直觉得如此还远远不够。” “太皇太后英明。依吾所见,不仅要任用汉人为官为吏,令吾族人学汉史学问,”
孝文帝稍顿,见太皇太后在听,又继续道:“还要广推吾族言汉话习汉字,让汉人精学为吾族人熟稔精通,举止习惯皆与汉人趋同。否则世家大族即使为我魏室所用,亦非真心归附,仅为权宜一时。”
太皇太后似为所动,面露赞赏。 但旋即神色转异。 孝文帝见状连忙噤声,不再往下细说。
沉吟半晌太皇太后方道:“哀家出身汉人,最知汉人体羸肌弱,生性狡诈。昔日崔浩辜负世祖倚重,借修国史尽述国事,备而不典。是以,汉人只可为我魏室所用,而万万不可混淆界限,放松警醒。治国最需严谨周全。皇上跟随哀家良久,未曾想还是如此毛躁跃进。”
孝文帝冷汗冒出,连连称是。
“再者,若依汉人之制,女子自当忠贞节烈,临朝称制有违祖训。皇上只怕,也甚以为是?”
孝文帝大惊,连忙俯身叩首:“吾绝无此意!太皇太后虽为吾嫡祖母,但自小得躬亲抚养,在吾心中胜似母亲;太皇太后英明神武更甚男子,昔有平乙浑神功,今励精图治、天下震动。吾仰视慈明,唯有感佩感恩,绝无半分儹越之心!”
良久,太皇太后轻哼一声,冷冷道:“这会子哀家乏了。皇上请回吧。”

一俟回宫,即传来太皇太后令:皇帝研学不精,一知半解,混淆是非。需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即刻着单衣,绝食,禁足,抄写经文,修身自省。 孝文帝默然领罚,研墨抄经,日夜不缀。
此时已过中秋,平城凉意渐深,深宫大院更是寒冷。 如此捱过两日,孝文帝虽生得高大强健,膂伟善射,两日单衣、禁食下来也渐感体力不支。 第三天入夜,他只觉身上越来越冷,手抖难持,终墜笔伏倒在桌上。
其实这几年,太皇太后早已流露出罢黜之意。前日失言,不过是一次爆发。 他最后所说并非保命之辞,都是发自心底的感念。
一直以来他对太皇太后虽有惧怕,但与太皇太后一起临朝听政的这些年,敬佩更甚,因而发自心底的恭敬有加;也任其专政,从不提异议。 却不知为何,太皇太后还是生出猜疑嫌愤,此番更似下了罢黜决心,自己只怕凶多吉少。
孝文帝想起暴毙的父皇献文帝。 他年幼时,曾为患痈的父皇吸过脓疮;在父皇禅位时,曾悲泣不能自胜。还有那早已不在世的母后。 如今自己亦将不久于人世,可叹胸中对于兴隆魏室的诸多宏图未展,满心凄怆,一行清泪从眼角划下。
窗外远方,月如钩清冷孤幽,山如黛苍茫晦雪。 孝文帝渐觉凉意如丝,潜入盘踞,眼前越来越模糊。

不知过了几时,门外传来匆忙的脚步。 门呼的打开,只见宦官张祐跑了进来,看到不省人世的孝文帝,大惊失色。 他涕泗纵横,半跪着将晕倒的孝文帝扶在胸前,连声呼道:“圣上,圣上!都过去了!好了,都好了~” 那“好了”在寂静的夜里,盘旋而上,穿透到夜空,在宫中久久回响。
1500多年之后,洛阳。 陆顗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寒意惊醒,坐起身来。 他回想起,刚才好似梦见了一扇窗,窗外是苍茫的雪山与如钩的弯月。 那股寒意好似还有丝缕,盘旋在他的胸中。
手边有东西滑下床,“咣”的落在地上。捡起一看,正是睡前在读的《魏书》。 夹在书中的书签掉出,分开的书页上,几行字映入眼帘--“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
陆顗叹了一口气,心中沉郁。有种异样的感觉,越发真切。
北魏,是他最喜欢的朝代之一。 并非出于学术专业的原因,而是一种说不清缘由的亲切。
中国史书,为表秉笔直书的客观公正,笔法最讲情感克制与用词简约。 但透过记载,他依然能读出这支发源幽远的鲜卑帝王宗室的多情和血性,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
风流俊逸的文成帝,才华横溢、温润善良忠诚的元勰,深情专一、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元愉。 甚至一届莽夫拓拔绍,为了救母,连王、帝都不要当了,竟将自己的父亲--一代枭雄、北魏开国之君拓拔珪弑杀。
他们生动,丰富,有血有肉,仿佛站在自己眼前,是活生生的人。 尤其是这位。 他手指轻抚纸面,眼眶湿润。
这三位“固谏”的人是谁?
元丕,北魏皇帝先祖、代国君主拓跋翳槐之玄孙,当年身为禁卫将士参与诛杀乙浑有功而成为文明太后最为倚重的北魏宗室元老大臣; 穆泰,“数救拓跋硅免于难”的开国重臣穆崇之玄孙,尚文成帝姊妹章武公主。 李冲,协助文明太后为“孝文改制”殚精竭虑,上疏建议实行“三长制”,为文明太后所宠幸的北魏文人中枢,后来被孝文帝委任为元恂的太子少傅。
也就是说,恰恰是文明太后自己最为信任的太后党中枢,也是北魏的朝廷中枢在强烈反对。 否则,文明太后如何能“乃止”!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固谏”?
他们不是献文帝“帝党”,没必要维护献文帝禅位意愿,更何况当初献文帝为了牵制文明太后,最初的想法是禅位于其叔拓拔子推。 维护宗法正统?阴谋论的说,只要孝文帝崩,无子嗣的情况下,让他的长弟接位,就是正统。
那么再来看看文明太后要立的拓拔禧是何许人。在孝文帝死之后,他作为托孤六辅之首,做过骄纵失格的事,最终因谋反事败而被自己的侄子宣武帝元恪处死。与孝文帝的差距云泥!
所以,只可能是孝文帝自己的雅量高志,才令太后党中枢“固谏”反对冯太后废黜。
想到这里,陆顗不禁有点激忿。
不,自己这是怎么了。 陆顗用力摇了摇头,似要摆脱这种情绪。
这次因跟随老师开启豫西考古工程,在赴偃师二里头前先行在洛阳稍事休整。 但自从他来到洛阳,与孝文帝时空交错重叠在同一个城市,那种异样的感觉,冥冥中的连接,就越来越强烈。
悬瓠古城,去北魏洛阳都城东南600里,淮西军事重镇,北魏南朝交界地域。 那里是孝文帝生前最后几年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亦是他生命发生重大转折的地方。
离考古工程正式开始还有几日,一定要抽空去看看。他暗自决定。

第二章 悬瓠长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