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62-2伯兮注释2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2.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3.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4.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 □□●□ □□□● □□□● o
□□□◆ □□□◆ □□□□ □□□◆ ng
□□□● □□□■ □□□● □□□■ i+o
□□□● □□□■ □□□● □□□■ i+o
附注:这首诗整体不难,难在意象之类比:
1、第三阕,雨-日,代表阴雨转晴天,比喻战争获胜。所以,本诗开头所谓朅(去)字,应该指的是去战场,而不是死亡。
2、第四阕,谖草-树背-心痗,应为类比,这种谖草长在树背面,可见是苔藓。而诗人思念将军之心痗,犹如树背面见不到阳光而生的苔藓,树发霉了,那么人心发霉了,就是痗字。这里的痗,指的就是心里照不到阳光而发霉,应为霉的通假字。
苔藓从本质上讲,也是树发霉。由此可知,痗=霉。
谖草=苔藓。但谖=?以前诗经中多次出现谖字,释读为暖心的话,通暖。见:诗经55-2淇奥注释2;诗经56-2考槃注释1;
但放在这里似乎不通。应为通假字,古音cong,义为苔藓。以前经学家将其释读为:萱,字音上符合,古音有相同的可能,但萱草为金针菜、黄花菜。对此,我觉得不可取,因为金针花并不生长在树背面,它哪里都生长。
苔藓适合生长的温度是25℃-30℃,这正是现代词汇:暖草的定义(冷草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至25℃之间,当气温高于3 0℃时,生长缓慢。而暖草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6℃~35℃,当温度在10℃以下出现休眠状态)。
谖草=暖草=苔藓,是比较符合常理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
- 诗经236-2牧野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