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國度——流行曲的意外功能
老丁
潘国灵 葉德嫻六十多歲迎來事業高潮,在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演唱《明星》一曲,跟一些年輕學生提起,原來他們聽過葉德嫻的名曲如《倦》、《我要》、《千個太陽》等,真的不多。著名的《明星》一曲,一個八十後近九十年代生的女生告訴我,原來她最早聽的是由張國榮演繹的那個版本,由翻唱至聽回葉唱,這種「逆向閱聽」也頗富後現代特色。 不過,說到文化的緣起與傳承,又有誰不是「中途插入者」呢?端看談的是甚麼文化、自己切入的位置吧。像我告訴後來者《明星》是葉德嫻的金曲,其實我也是錯了。近看黃志華、朱耀偉的《香港歌詞八十談》一書,其中資深樂評人黃志華就有一文談及《明星》一曲的嬗變,令我茅塞頓開。原來《明星》一曲原名《當你見到天上星星》,最初乃佳藝電視台於一九七六年的劇集《明星》的主題曲,由張瑪莉主唱;約一、兩年後由陳麗斯重唱,歌曲更名為《明星》,把此曲真正唱紅的葉德嫻,原來已是第三人了。 該文叫我感興趣的,是另外談及一些流行曲經過歲月流傳,超出原創者所想,被賦予了額外的功能或曰附加價值,《明星》一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黃志華說,《明星》一曲後來逐漸被「移用來表述追思之意,以之置入到一些悼念明星的節目或儀式裏」,如果歌曲最初沒改名而一直是《當我見到天上星星》,可能就不會有這個意外的效果了。《明星》裏的「星」是給仰盼的,放在曾重唱此曲、星光燦爛的張國榮身上,此曲後來也成為歌影迷追思他的一首悼念曲,其意義又多添一重了。 說到流行曲被賦加的文化符碼,黃志華還提到鄭少秋的《楚留香》和葉蒨文的《瀟灑走一回》,在台灣以至其他華文地方,都曾被借用為喪葬送別、寓意「一路走好」的輓歌。 由是令我想到除了以上的悼念曲、輓歌之外,還有甚麼「流行曲功能化」的例子。是的,儀式是重要的,婚宴不能不說,君一定在婚宴場合聽過彭羚的《小玩意》、張學友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以至福音歌曲《愛是不保留》吧。當然,你也可說這幾首歌本來就是寫給婚禮新人的,所以也難說這幾首歌超出了本來的「創作意圖」,但儘管如此,它們後來成為「程式化」婚禮常派上用場的「慶婚曲」,也不能不說賺了不少「附加價值」。說到此類本來就有所針對的歌曲,新年春節歌當然也不可遺漏,但有點奇怪的是,這麼多年,似乎一直紅的,來來去去也只是那幾首如鄭少秋的《新春頌獻》、許冠傑的《財神到》以至譚詠麟的《恭喜發財》,Twins後來的新春賀年歌也只能是一時之選。 說到意外功能,肥媽的《友誼之光》後來也有人用來「慶生」的,或許是那句「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夠應景,也別理它原來是一首「監犯之曲」了(出自電影《監獄風雲》)。友誼永遠都是有人慶祝的,《友誼之光》、譚詠麟的《朋友》都可說是香港版的「AuldLangSyne」,今天在一些酒樓場合仍聽到人們高唱《朋友》,不過唱到副歌因為太高音,就常常走調了。 再說下去,還可數到歌曲名字日後成了電影名稱的,如《每當變幻時》;劇集主題曲日後成了市歌以至被政治化的,如《獅子山下》(奇怪在一定要用羅文唱腔)等;篇幅所限,就此打住,有興趣請自行補充。文:潘國靈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在这里说一些话 (老丁)
- 颜峻:怎样被世界改变——现实中的中国声音实践 (MECA)
- 她竟然又来了一次月经,证明她还活着 (老丁)
- 2010华语音乐走错了地方 (老丁)
- 五月天密码 (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