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贴士|敢不敢逛奢侈品店,考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来自:乱弹阿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01
昨天去王府中环,悟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王府中环算是北京比较高端的一个商场。你会发现这种商场的特点是,人相对少,宽阔,空间足。奢侈品店多,装潢的审美好。一走进这种地方,你会感觉能量提振,与空间相呼应。
一个场域的频率,和在其中的人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很值得多琢磨琢磨。这种能量高的场所,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待的很自在。
曾经的我,不敢逛奢侈品店,是看到会自动忽略的那种。因为我觉得,我不会买,我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还有,我怕露怯,怕店员看出来我买不起。
不敢逛奢侈品店,不敢去高档场所的人,普遍有这样的心理。
"我打扮的这么土,店员会看不起我吧"
"我又买不起,逛了也白逛"
"跟其他顾客比起来,我简直像个丑小鸭"
类似的念头自动地出现。
当你把这些想法都拿出来检视,发现它们的潜台词就一句话:我不配。

02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有一年冬天我想买围巾,逛商场时走进了Burberry。围巾被放在展示柜里,叠得很整齐,玻璃柜里的灯光照射下来,使得展柜里的物品看起来很精美。
我低头隔着玻璃看着那些围巾,有点想拿出来看看,但又担心店员还要重新叠回去,所以就那么站在柜旁看着。这时候,一个女生走过来,很自然的拉开抽屉拿出好几条围巾,都展开看了一遍之后,就那么随意地把它们放在柜子的玻璃上,走了。
我当时有点受到冲击,在对比之下,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局促、紧张、限制。我不禁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没有人拿枪指着我让我买下,为什么我连看都不敢看?这件事打开了我很多限制。
后来,我会刻意去逛奢侈品店,就像在修行。慢慢地,你会发现,其实店员也不会对你怎么样。他们也会热情地过来介绍,以至于我发现,除了态度更好些,他们与其他普通店里的店员,没什么两样。
在走进店门前的那些念头,其实都是头脑给自己重复的限制性信念。它们的根源来自于,自我价值感低。
自我价值感低,人的能量就低,遇到一些能量高的人、空间,就会不敢交流,不敢走进。反而到了一些人挤人的快消品店里,空间能量一低,就觉得和自己匹配了,舒服了。
03
自我价值感低,与你到底有没有钱,能不能买得起,没有关系。更何况,大多情况下,并不是买不起。最起码,一条丝巾,也许几千块,大部分人都能拿得出来吧。
他们的限制在于,我配不配得上这条几千块的丝巾。我买了这条丝巾后,下个月吃什么。这是深深的恐惧。
这种不配得感,体现在方方面面。物质只是一个面向,但也是很好用的借以审视自己的工具。
那些嘴上总是「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与每天痴迷「我要发财」的人,异曲同工。前者是得不到只好假装不屑,后者是执念太深。都是住于相,把假当真,把一件东西看得太过重要,产生出匮乏感。
对待万物,如果失去了松弛的态度,求而不得就会是常态。

04
在一些高端的服务场所,比如高级餐厅、五星级酒店、私立医院等等,人为什么会觉得舒服?因为从环境,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让你在走进到走出的这段时间内觉得受到尊重,你感觉自己是个贵宾。
而在一些苍蝇小馆,地上垃圾都不收,也没什么服务态度,很多人会说,都这么便宜了,还要啥自行车。不仅没被店家尊重,也没被自己尊重。
这不是说,让大家从此每天出入高档场所。如果自我价值感足够,去哪里是无所谓的。
重点是,你把自己当贵宾吗?
05
但是,去逛奢侈品店,确实是一个适合「不配得感」重的人的修行方式。
如果找不到有底气的感觉,可以想象,自己在优衣库是怎么自然而然理直气壮地试衣服的?或者想象,此刻我包里有一百万现金。先把气提起来。
外界是一面镜子,以此让我们看到内心。心里也很清楚,这是在借假修真。与「拜金」没有关系,只是看到限制我们的卡点在哪里,逐个击破。
最终来到一个, 不「拜」任何东西,也无须拜任何东西,在任何场合、任何境遇,都能自在、松弛的状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阿琳的能量研究所(公众号主要聊内在力量|自我觉察|身心灵|不上班 等话题)
过往文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点亮心情|放下手机 拿起人生 (上官猫叮当)
- 出谋划策|总感觉自己脑子有问题 (不想种蔷薇)
- 思考及感悟|探究自身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归因与如何行动破局 (哈哈哈哈哈哈哈)
- 思考及感悟|玩手机根本不是真正的休息和娱乐 (一只鹅)
- 出谋划策|我觉得我的内在力量逐渐要崩塌了… (Candice爱闲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