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交流|我理想中的课程架构
一路田塍香
当了老师以后,有没有觉得不喜欢自己教的内容,学生也不喜欢学的内容?师生更多的是用作业相互折磨?更要命的是,老师除了教书,别的都不会,不会租房,不会看病,在各种生活场景中会有窘迫感,都是现学。其实,这样的体验是所有刚踏入社会的人共有的尴尬。
但是,难道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吗?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是为了更好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那么,现代教育究竟需要哪些底层技能与思维方式才能使人以独立且自如地融入现代社会呢?
九年义务教育是普适性的,其课程架构和教学内容姑且不论,但再往高处读书时,就应做好与社会的逐步对接了。因此,从课程架构看,至少应该包括三大版块——底层思维方式训练,社会生活场景适应以及自适兴趣爱好培养。
相比语数外物化生等学科而言,逻辑与思辨课程才是高中及以上学生最缺少的底层思维训练。所以从高中开始开设逻辑学而不是在数学课上掺和那么点条件假设是绝对有益的。其次是思辨,历史现象、文学作品、时事新闻……都应该是思辨的素材,而现实是只给知识点,缺少思辨的土壤——八股式的议论文不是真思辨。
其次是社会生活场景适应课程,从买菜到买房,从看病到离婚……不要以在吃亏中成长为托词,之所以年轻人总像生活小白,只是没有给他们学习的机会,还借机压榨和欺负,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恶性循环。如果能开设模拟与仿真生活场景课,年轻人的自学和适应能力会使人惊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给自发的兴趣爱好生长的时间与空间。有多少年轻人,爱编织,爱诗词,爱绘画,甚至爱化学……但,他们的爱,溺死在每天十节课里,溺死在铺天盖地的作业里(包括已经当上老师的自己),每个年段都有所谓社团课,但我们都清楚这种课就像应试教育缝隙里的衰草,孱弱易倒,又像爬山虎未能贴墙的脚,退化无痕。但这种兴趣的火种如果得以保存和燃烧,那将是一辈子的精神寄托甚至可能成为终生的事业呀!
现行教育,使每个人都成为这个分工细碎的社会机器上的齿轮,很难有机会跳脱出来,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拥有自由意志的人。
于是,我理想中的课程架构终是不能抵达的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教师的外形重要吗? (血月现象)
- 班主任|想到下学期要当新高一班主任焦虑得睡不着 (好风如水)
- 分享交流|深夜焦虑部署公师4+2推免率 (豆友279577458)
- 回复抽奖66.6r | 求助各位教师前辈,数学老师vs语文老师 (momo)
- 分享交流|有没有天津姐妹,想问问合同老师的事情 (爱看大麦特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