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没有说她不是女的啊,也没有开除她性别,说的就是她代表不了女性困境,不应该在因个人行为遭受攻击时,扯性别为自己开脱
😂你真的看懂我在说什么了嘛?我用豆瓣不太熟练,不知道回复怎么分段落,影响了阅读体验。重新整理下我主要想表达的是1.我不认为朱雅琼和张婉婷之间,可以用得上『甚至』这个词,因为在我看来朱雅琼的表现是很好理解的,而张婉婷的不是2.我对于张婉婷是否真的处于他所表达出来的这些困境中存疑,因为他的表达已经不能取信于我3.我不认为其他人没有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原于他们选择了隐忍,相反,佟晨洁每次压抑自己的情绪来安抚kk的时候我都是非常扼腕和心疼的(当然我同时也很敬佩他的情绪控制能力),而化解就更奇怪了,困境都被化解了,那还叫困境么?????
我觉得你表达得非常清楚,思考也很有深度和温度。我之前那种如鲠在喉,感慨唏嘘却又不知何处说起的思绪和情绪理清楚了。很受鼓舞,我也要坚持表达,虽然是笨拙的,但是我觉得互联网上需要一些善意的,女性本位的表达。
女性是有着诸多困境,但女性的困境无法为张婉婷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开脱。
她的疯感觉是一种被男权社会欺骗后的崩溃。
真的不论男女,不说感情,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误伤很多无辜的人,就是没品
无法感受到他的女性困境,毕竟作为女性,俺们不会去这么欺负人,让所有人难堪,我感觉女性大多还是为别人着想的吧。倒是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些大男子主义,奇怪。
如果节目组一开始就说这个人是精神病人,有着严重的产后抑郁证。相信观众都能理解她包容她。她是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医嘱。大家对于她的行为的衡量标准,还是以一个认知行为能力正常的人看待。在这个标准下,当然会觉得她的言行不符合大众的标准。这无可厚非,你不能要求观众上来一看,就能发现她是特殊人士,而且也没有说她一定就是一个精神病人。
从黄色字体开始就直接飙泪。无法描述,不被看见的困境
不是女性只处于弱势中,只能以第二性自居的时候才是女性困境,女性处于强势或者歇斯底里时也是,甚至那些娇妻,小三,打小三的大婆,男宝妈,对儿媳恶语相向的婆婆,这些女性都处于女性困境,不能因为这个女人不符合你们觉得可怜的价值观里,这个女性就是活该的,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果,什么让她们变成这样才是因。当然这种讨论现在来看是非常值得“争吵”的,但理不辨不明,相比于以前完全忽视这些,不认为这些是问题觉得理所当然来讲,我更赞成大家争吵,起码大家都关注这些问题了,这是很大的进步。
那我就很好奇如果一开始介绍了这个人是有精神疾病的,后续她的很多令人讨厌的行为真的可以大家被包容吗?还是会被骂的更惨?说实话,我有这个病,我经历过太多的恶,社会对精神疾病是不会有那么大的包容度和善意的。你发病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会理解你的,只会觉得你可怕。(我不是针对观众的意思,只是想说社会对这类的科普和介绍太少了,导致精神疾病患者会面临更多的困境。)
所以大家都用自己的某一个点去代入张的case,扩大化到维护她就是维护了自己的某一面。其实大家对张的愤怒,很大程度来自于对她的标准就是一个正常人的标准。观众把她和正常人放在一起一看,哇这个人怎么可以违背这么多大家的共识;但如果前提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哪怕我们不敢期待电视观众会对她有什么好感,起码对她无序的逻辑和不受控制的情绪1.有预期,2,能找到归因,能合理化这些场面。 但还有一点很重要,张到底是不是精神疾病患者,这个不该由我们这么草率的定义。我不是心理学家,无法通过她镜头前的表现就定义这些。你也没必要预设她是,而把自己和她捆绑在一起,共情她。
有一点就是我觉得好奇怪大家对精神疾病这个词也太敏感了吧。张在节目里讲过她产后抑郁,抑郁本来就是属于非器质性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啊。精神疾病是器质性和非器质性障碍的总称来的。或许她可能治愈了,但抑郁很容易复发而且有可能转成bpd这类的更难治愈的精神疾病。她的状态看起来不像是治愈的样子。
我觉得你过分定义了她,你对她都没有全面的了解,也没有做过accessment,怎么能这么武断就定义她就是精神病人呢。不能因为一个女性,生过孩子,她就一定得过产后抑郁,然后她就一定不治愈。她目前屏幕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观点,至今没有明确指征表明和产后抑郁有关系。另外,我不会对这个词过敏,我自己得过产后抑郁,也经历过专业护士干预,我的闺蜜是常年的抑郁症患者。而恰恰把”精神病人“四个字看的很重的是你自己,你在试图用精神病人这个框架去理解她,而没有真正评估过对方是不是符合条件。
抱抱你。试着学会向自己或者可靠的人倾诉,试着学会无条件接纳自己和自己的情绪(并且给自己时间学会冷静分析情绪来源),请温柔而坚定地爱自己。善待自己,像 /爱 / 你爱(或者被要求爱)的人//那样/爱/自己。最后一句话可能比较拗口,所以我用了分隔符。再次抱抱你。
抱抱你。谢谢你,在经历这么多以后,依然愿意分享理性和善意。请继续温柔而坚定地爱自己!
“她”被迫成为了“她的父亲”
我是楼主,很少回复这个楼。是因为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个帖子会引发这么多讨论。说讨论,是中性词。我没有辩论的能力,也担心如果引发更大争议,反而不利于当事人解决问题。
我之前把我想说的话,作为回复、以及贴在正楼里了。我再重复其中的一个点:
对于陷入某种困境的人,作为旁观者,如果不能理解,甚至很不赞同,也请谨慎批评。因为,人之所以走入困境,多半不是因为TA做了正确的判断或者选择。而对于试图找出问题所在的TA而言,我们一定要警惕,自己所认为的正确,是不是投掷向TA的一块石头。
我再补充两个点: 1、人的经历里的创伤之所以是创伤,它在得到治愈(或者当事人愿意与之和解)之前,它对当事人的后续生活(尤其是重提创伤的当下)带来的,肯定是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影响。TA在当下的状态,不可能是可爱的,甚至更可能是非常令人方案的。 2、创伤也可能来自误解,而非事实的全貌。
我也会把这个回复贴到正楼里。敬请大家求同存异。
打错字了“方案”,应该为“反感”。
她表面有多强势内心就有多无助
???那你又凭什么说我武断,况且是张在节目里讲了她产后抑郁的。你也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你和我都是主观判断啊,难道就是你和你朋友都有抑郁吗?那我也能说我从重度抑郁转到躁郁,我看过精神分析类的书,也接受过专业医生的各种治疗。你认为她在节目中看起来是不符合条件的,但我认为她看起来有。大家都是主观判断,你凭什么批判我?
可拉倒吧,我看张婉婷像个男的,宋宁峰反而是女的
而且我完全没有觉得维护她就是维护了自己某个一面,是你把我们想狭隘了。
纠正和补充: 1、打错字了“方案”,应该为“反感”。 2、创伤也可能来自误解,或者对某一个或几个事实片段的执念,或单方面的立场,而非事实的全貌、或者多立场思考。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创伤的真实性,甚至否认创伤的存在。
看到你的答复成了最佳我就放心了!就这还被加精?
说得真好👏👏
吓得我赶紧把她预防性拉黑了
这不是她作恶多端的借口
我来给自己这个楼稍微修理一下窗户,加个保护层。不然真的是有破窗效应的既视感,时不时有人丢一两块砖头进来。
我在几乎所有的帖子里,都没有用女性主义、女权、厌女等类似词汇,是因为我清楚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思考也没有深度。
但是,我愿意与大家聊聊这个领域的几位关键人物: 1、第一波的领军人物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并不是全然出自对男性的对抗。相反,她在亲密关系里对萨特的屈服、她经历的在亲密关系里被困在男权框架里、以及她在类似困境里曾经做过的蠢事(放在今天的标准里,甚至可以用更严重的词汇),都是促成她打破男性框架的原因。 2、第二波的领军人物Betty Friedan的 “女性的神话”,来自她介于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之间的穿梭,更来自她对女性角色困境的挣扎。这个挣扎过程并不美好,甚至也有失控。而且,她也不擅长处理亲密关系,甚至在与同阵营的女性合作时也是有明显的人际关系处理障碍。 3、与Betty Friedan同时代的、看似在男性社会里充分发挥了女性优势的Phyllis Schlafly,发起了ERA运动、并与Betty Friedan等人直接对抗。有兴趣的友邻可以看看以她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视剧《美国夫人》,剧情里有一幕:Phyllis的对手阵营里的核心人物之一,Bella,一眼看穿Phyllis其实骨子里比他们任何人都女权。 4、上野千鹤子致力于改善甚至消除“厌女”环境,这与她坦言自己曾经厌女而不自知一点都不矛盾。相反,这是她的思考、洞见和研究的最原始出发点。
说这些,是希望大家尊重个体经验,不要轻易扣帽子、贴标签。
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会觉得张妈让张12岁去北京读书是去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只针对你的发言提到的这一丢丢,看到过很多次类似观点),一个山东小镇家庭=没钱读私立+没户口读公立,她去北京上学和“受教育”的概念关系不大了啊,大概率是专科或职校那种=读书不如赶紧学个技能挣钱吧,特别典型的穷人北漂。所以我觉得她妈非常失职诶😂 甚至她都不记得自己孩子每个成长阶段在做什么(ps. 她能记成打工说明她认为12岁出去打工这挺正常的😂这也让我很震惊) 张婉婷现在是动不动张牙舞爪的,但二十年前她也就一小屁孩儿,根本谈不上想控制她妈。。说好听些叫“单纯”的妈妈,缺失的父亲,缺失的教育,过早地接触社会···感觉她的成长就是在乱七八糟中自己照顾自己,张婉婷的错位挺可怜的,把这一切说成“她自己把自己变成”有点过了
楼主真了不起,在这样的讨论环境中进行如此完整、克制、而有深度的表达。赞同你的观点,我在看张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想。(另,不必过度自谦,可能有些人会当真😂
你要是不服你就多写点精华帖 共建美好家园
我是女性,拒绝被张婉婷代言 以及 这帖子究竟怎么会加精的?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