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讨论|《大考结束那一天》少年小明的客厅漂流 🪴🌊🐯剧本/解读🏆
    
    
  
  
  
    
    一言一语

爱死了!这个舞台置景,直接把作品拉高一个度!波诡云谲又奇幻浪漫!
有一种《少年派奇幻漂流》的妙处。从虎父繁复道具的客厅,那么迫切要观众相信这是真的不是演戏,到纯白化境的客厅,终于开始享受表演,放下比赛压力的老师好腾飞了。演戏也好,真的也好,那都是小明自己的事情了~
而这种白,还是一种暖白。


————
文章分为
1.人物关系
2.剧本分析与立意
3.多重视角下的不同故事
4.选C
5.故事风格
6.写在最后
——————
人物关系
张呈——直人,天之骄子,聪慧、敏感、孝顺
烧饼——怪人,大智若愚,共情、义气、继承
小舅——直人演怪人,白白傻傻,嬉戏人格,听话的废物
爸爸——怪人,尽忠尽职,负疚而活,脱线与正经的混合体
妈妈——怪人,美丽神秘,母性光辉
老烧——怪人,尽忠尽职,爱子心切,脱线与正经的混合体
妈妈的爸爸——怪人,试图掌控全局
这些人物有重合,有不同,多重美妙的人物关系。一对夫妻关系,爸爸和妈妈是对立又统一的,一切因此而起。
三个儿子,三个爸爸,三重父子关系。一个女儿,一重父女关系。形成反差和对比。
两重上下级关系,又全部融合在邻居同学关系里。
——————
剧本分析与立意
无论是虎父还是没有学习,他们都是纯粹的现实主义的作品。而《大考》我认为是好于前两个作品的。用一种荒诞架构叙述现实,和遇人不赎有相似。但遇人角色都明确对应现实职业。大考不同,因为职业兼容,就有了更多种解读的可能。
这个作品涉及到一个经典辩题,人究竟应不应该过早地接受苦难?
父母认为,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所有认同这个作品逻辑的观众可能都没发现,他们默默许可了高考大于一切的前提。另一个叙事前提是,大部分人认为父母组成一个圆满家庭比离婚更好。正因为处于这样的现实逻辑里,父母的隐瞒成为了合理的。
大人隐瞒隐忍自己的苦楚,也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快乐轻松的氛围,这是大人的牺牲。可是,达到一个时间临界点时,他们又期望你一夜长大。甚至,无论是什么争吵前,大家都要问,那道题选了什么?先谈高考,再谈其他。教主在教育➕家庭领域几乎可以称王。
关于戏,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我觉得其实有两重,张呈和苗苗都是需要接受现实的关系。张呈是爸爸妈妈三人家庭里最小的儿子,苗苗是爸爸姐姐三人家庭里最小的儿子/弟弟。
而张呈是聪明的那个,他会选C,会考上好的大学,所以他接受了,他知道了真相,并且想相信爸爸是好警察。
苗苗是傻的那个,他没有上过大学,他以为是演戏。有一个细节体现了两个人对现实接受程度的差异:苗苗去轮椅袋子里找电话(现实世界的手机),而张呈已经接受了鞋子就是电话,他主动去脱鞋。苗苗仍然在现实世界里,他以为戏结束了,他以为那些都是假的,所以他玩道具。而那并不是道具,它是真的暗器。所以那个世界也可以是真的,只是苗是爸爸罗保护的儿子。两重父子保护关系重叠。

而老烧和烧饼关系有些不同,因为烧饼继承了父亲。烧饼是大智若愚的,他在开头就问过张呈:你没事吧?
如果一切为真,那么,爸爸为了卧底妈妈走到一起。而长官作为邻居潜伏,队长作为同学潜伏。但是真假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相信哪个?
可爱的观众朋友喲,你是张呈还是苗苗呢?
——————
多重视角下的不同故事
张呈视角:认真学习,高考,对摇摇欲坠的家庭关系,其实有预感。考后,突然需要接受父母离异。经过多人解释,接受了离异的现实,选择跟随妈妈。试图说服自己,爸爸不是好爸爸仅仅因为爸爸是好警察,而非不爱自己或妈妈。
苗苗视角:嘻嘻哈哈,不学习,没上过大学。和家里关系亲近,跟从爸爸,听了爸爸和姐姐的话,陪着演戏并过度入戏。由于实际无帮派经验,而屡屡出错。不知道电话是鞋子,不懂狙击手势配合,不知道暗器是真的。
爸爸视角:听从上级安排,卧底妈妈进入婚姻,收集证据直到案件完成。保护儿子,选在高考后告知必须复队。实际因为卧底身份亏欠孩子。因为妻子难以感受到相爱,提出离婚。但仍然愿意把孩子只当孩子。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要学会接受,所以要告诉儿子真相。
妈妈视角:和爸爸相爱,产下一子。日子平静幸福,直到爸爸的证据越来越多。妈妈开始对丈夫的身份产生怀疑,并且难以维系婚姻,提出离婚。但仍然愿意把孩子只当孩子。认为孩子需要继续读大学,同时又会宠着孩子买漫画和游戏机。可能来源于对弟弟忍不住宠爱,但又有时生气弟弟轮椅不会推,不上大学遗憾。骨子仍相信弟弟是个跟随在父亲身边的好孩子。担心弟弟也接受不了现实,所以要告诉弟弟是演戏,请弟弟来帮忙。毒蛇帮老二。
妈妈的爸爸视角:女儿嫁给会计,生活平淡幸福。小儿子没出息,但孙子爱学习。自己是毒蛇帮大当家,女儿是二当家,但其他人并不知情。儿子在说自己是毒蛇帮老三时,他打了他的嘴。他疲惫地要挽救一个家,同时保护不知情的小儿子。小儿子因为不够聪慧,或者因为爸爸让大女儿走上自己老路已经后悔,对他隐瞒,而无缘帮派。
老烧视角:职业归属感三人中最强,和003号下属并肩作战。因为需要更高的自由行动性和更低的暴露牺牲可能,而被安排在隔壁保护003号。既是邻居,又是操心儿子学习但骄傲孩子才艺的父亲。他和小明爸爸是有一致性的,因为工作缘故,对孩子的学习关心显然是不够的。只好奇高考为什么有数数,非常认可高考唯二科目的另一门是体育。
但对孩子生命极其关心。拿着苗抛来的快板以为人没了,大喊儿砸。对小明妈妈的身份也自然是知情的,躲台灯里。

烧饼视角:子承父业,虽然学习不行,但身体素质极好。作为队长本领过硬,发电报技能,枪战技能。虽然身在局中,但对同龄人小明无限共情。毕竟孩子无辜。对邻居,友好和善,只是听从父亲而行动,并无强烈的爱恨。
客厅视角:这一切都可以是假的,画框里没有画,窗外只有梦幻的云霞。一切也许只是场梦。小明的梦里只有最亲密最亲近的人和最想守护的家。
——————
选C
尽管爸爸是警察,妈妈是毒蛇帮,但是儿子可以继续自己的人生,继续上大学。
他不用成为警察(zs也过不了),也不必加入毒蛇帮。他可以是他自己。
儿子的大考竟然在父母间做选择题,能不能填6呢?不能填数字,不能许愿,不能数数。拥有父母在同一个家庭里的日子从此中断。为什么一定要做选择题呢?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场大考,谁又能准确说出每一次的选择的对错呢?每一次选择当然也可以是填空。这个空是塞翁失马,是宠辱不惊。
“我爸又不是不要我了。”“那还要看你妈的。”“爸爸不是合格的爸爸。”
看起来离婚是因为立场不同,可台词无数次暗示,是爸爸的问题。所以妈妈选择了让他离开,而孩子显然也更倾向无错的那一方。教主颠倒了虚构世界的正义与邪恶,否则孩子自然是跟着警察这方的。但一切仍是合理的,因为观众世界,过错方男性居多。娘家来了很多人,他们都帮妈妈。
人们交汇又分离,看起来惊心动魄,也许也只是一个婚姻的公式。它平凡得随处可见,只是无数家庭故事中被反复上演的故事。
——————
故事风格
选手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这是喜赛最可爱的地方。一个真正的喜剧流派争鸣、共生、化境的作品。
从喜剧作品看,大考兼有《父葬》父母身份的神秘,孩子的吐槽。但它不完全是荒诞,它是基于现实而生的,是情感和意识的幻象。兼有《遇人》环环相扣的人物关系和象征主义。兼容《警我》的敌我设定,但它抛弃了不该被借用的职业荣光。
甚至兼容《大本钟》《复活》和《爱人错过》《最后一课》。
但大考竟然和这些作品都不像,它还是最像《虎父》。儿子最像爸爸的game点,妈妈抓不住重点但能绕回来。它里面塞满了教主小破梗。“这是什么?信。”“那就轮到我出手了。(出手)”。教主回应了观众对数学题的疑惑,宇文和松导吸收观众反馈的橡皮筋。整个作品像无垠的大海,海可纳百川,当你以为海潮来了,海潮却退下了,是真正的谢幕作。它是热闹喧嚣又是真正安静的。
老师好就像是春泥,把化在泥里的葬花,默默咽下,在野火中吐纳新生。一扫阴云,重回巅峰。
舞台和表演风格上,熟悉的三斧回来了,带着师承胖达人的九口人回来了。松导对舞台调度的把控至今在我这第一,于是我们看到严丝合缝的节奏,精湛的慢动作群像设计。宇文的绝美演绎,精妙的眼神戏和面部表情,对细节的取舍,让你相信小明爸爸和妈妈如此势均力敌。
九口人难得适配的剧本,张呈的费解无辜直人代替了教主的急躁。苗苗在滑稽和废物边缘徘徊的肢体语言,罗圣灯的台词足够撑起一个被一网打尽的老大。
这仿佛是一个三斧×宗师的可能性猜想。但教主总会把你拽回来,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情感感受力,牢牢地把“刘旸”两个字写在剧本里,力透纸背。
集百家之长,兼容并蓄,教主像一个埋头苦学的书法学生,在百家争鸣后,倒掉一缸缸洗笔的黑色污水,以自己的人生底色在暖白色的柔韧宣纸上龙飞凤舞地书写了一种全新的意识风格。兼有《楚门的世界》的真真假假,《少年派奇幻漂流》的诡谲多变,底色却是中国传统父母。

不管剧本多么强调选择,儿子好像可以选和爸爸或者和妈妈,但现实是,儿子是没有选择的。因为原本他想要的选择是爸爸和妈妈不分开。
以儿子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降生世界还是家庭破碎,这都不是他选择的,这些都是他父母的选择。那么,父亲因卧底而和妈妈结合,那么“爱”的结晶就是假的吗?那么儿子的存在就是虚无的吗?
爸爸说,“我们儿子那钢琴”“你比我们强”。妈妈在枪战中护住儿子。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究竟如何看待他们父母的关系,和过去看似圆满的夫妻关系呢?儿子是有预感的,他问要告诉他的事是“你和妈妈的事吗?”
整个故事像因为儿子的这种惧怕,而产生的梦境。如果警匪是真的,那孩子只是工具吗?
“如果真是那样,你也不用今天说。”
无论如何,只能等到高考结束,才能揭晓的分崩离析,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爸爸妈妈从哪一天开始演戏的呢?
可怕的不是这一天,是这一天之前美好的无数天,可能是假的。细想会有楚门的世界里带来的恐惧。
这是爱吗?编剧本人恐怕也不清楚。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接受了吗?”这是来自父权的霸道和质问。
————————————
写在最后
从自身原点出发的故事,总是动人。
土豆是叛逆的,土豆说小时候写过一篇父亲醉酒的作文,父亲在那篇作文里洋相百出,但是老师们认为那篇作文很棒。他上台读了那篇作文。后来有了父葬。对父权的颠覆,和孩子视角的委屈抱怨,那个安慰自己的母亲和震惊的孩子其实都是土豆自己。
教主是叛逆和孝顺的,一方面他想要颠覆传统,他要吐槽,所以有了《二十四孝》的吐槽段子。另一方面,他仍对于传统中的美好家庭有着许多想象。在塑造女性角色上,妈妈是那个庇护孩子的传统母亲。这个母亲竟然又如同孟母三迁。从他的经历看,他是明白母亲的施压是为了自己要有出息。他的考学经历也像孟母三迁,从内蒙迁到北京,最终放下妈妈的清华执念,叛逆的去了浙大。而选择杭州,是妈妈带他去旅游。他至始至终仍明白那是一种爱,只是这种爱也许太多了,过满则溢。
前面写了很多,最后写一些。
孩子其实已经发现了,那么这个大考难道是父母的大考吗?毕竟婚姻关系是他们自己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孩子只是在尽力配合隐瞒,只是没有戳破。他们未必享受这种团圆假象,才会如此恐惧,如此害怕恰好默契地认为这一天一定会发生什么。


——————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喜人的长相是否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momo)
- 囍剧演员|你是说,高海宝比李梓溪还小八个月吗 (耳)
- 默契CP|乱中捡一口梓溪海宝行吗 (耳)
- 建设逗溪豪门姐妹花 (ixform-余景天)
- 项总到底有多凉 (mo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