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的天人感应:荣格“共时性原理”与量子纠缠
来自:青玉悬铃
本内容来源于网络
1.石破惊天的巧合

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共时性概念,就连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不认可。
一次他们两个争论的时候,荣格对弗洛伊德说:“如果你还是不能相信,我告诉你,你马上会听到一声巨响!”
话音刚落,书房中发出一声爆响。
弗洛伊德大惊失色,但是随即镇静下来,说一定是什么东西刚好这个时候响了,一个巧合而已。
荣格说:“如果你这样想,我告诉你,你马上还会听到一声!”话音刚落,又一声爆响。
这一次弗洛伊德坐不住了,于是他起来到处去寻找,最后终于找到原因——书架的木头可能是原来有些潮湿,在逐渐干燥的过程中,裂开了一个缝隙,刚才的两声爆响,实际上是那段木头爆裂的声音。
于是弗洛伊德释然了,这不过是巧合而已;而荣格更坚信自己的观点,这一定不是巧合而已——如果是巧合,为什么自己刚好在那时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这里会产生爆响”?难道,这个念头的产生也是巧合?
这只是荣格一生中无数有意义的巧合例子中的一个。在他的自传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大堆类似的故事。例如他在书中陈述:
某天,我恰好坐在她对面,背依窗户,聆听她不绝的陈述。
前晚,她做了一场印象极为深刻的梦,梦中有人赠她一只金色的甲虫——一件很贵重的珠宝。
当她正对我诉说其梦时,我听到背后有轻拍窗户的声音,我转过头来,发现窗外有只相当大的昆虫正在飞撞窗棂,试图进入这黝黑的房间。
此事颇为怪异,我立即打开窗户,在昆虫飞进之际,从空中抓住了它,是种甲虫,或说是种普通的玫瑰金龟子,它那种黄绿的颜色与金色甲虫极为相肖,我将之交给我的患者,并附数语:‘这就是你的甲虫。’
此一经验洞穿了她的理性主义,打碎了她理智抗拒的坚冰,如今治疗可持续下去,且成效显著。

从科学角度分析时,一种最易找到的解释是:这只是巧合,可以通过小的概率得以说明。
但这种解释往往不能令人信服。尤其是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多次经历类似的巧合时,这种概率解释就更加缺乏说服力了。
荣格本人的经历使得他无法接受这种巧合论的解释。
他曾写道:“众多事情难以预料地凑合在一起,使得视概率为一决定性的因素之观点,很难成立。”他认为,无论是因果性与目的性都不能说明他所体验到的这类事实。

于是,他不得不对摆在自己眼前的现象做自己的理论探讨。
经过反复探究、认真思考,并受《易经》的启发,在卫礼贤译的英文版《易经》的序中,荣格开始公开提出自己的“共时性”概念。
荣格认为,共时性现象不属于因果关系,“但他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别的某种联系”。就是说,共时性现象的出现一定有它的根源和道理。
他说:“借着因果律,我们可以解释两个相续事件间的连接关系;共时性却指出了在心灵与心理、物理事件间,时间与意义上都有平行的关系,科学知识至今为止,仍不能将其化约为一项共通的法则。”
荣格说:同时性原理认为“事件在时空中的契合,并不只是几率而已,它蕴涵更多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宏观的诸事件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主观心理状态之间,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正是由此出发,荣格对《易经》占卜的合理性做出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易经占卜时,在问者的心态及解答的卦爻间,有种共时性的符应。
而为了使共时性事件出现,那么就需要占卜者投掷硬币或者区分蓍草时,要想定它一定会存在于某一现成的情境当中,并认定卦爻辞确实可以呈显他心灵的状态。
2.天人感应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那就是“感应”。
中国古人认为,人和人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如果是亲近的友爱的人,互相之间会有一种感应——某个人的心动,就会在另一个人的心中激起涟漪。
举个例子——曾子是个孝子,和母亲感情非常深。据说,因此他和母亲之间就可以有很强的感应。
有一次曾子的一个朋友来访,曾子刚好不在家,他母亲想让他赶紧回来(但是却没有手机可用)。
于是她老人家就咬自己的手指——朋友以为老人家急得发疯了,但是实际上老人家是在发信息。因为不久之后,曾子就跑回家来。
惊讶的朋友问,为什么你这样急着回来了呢?
曾子说,因为我突然感觉手指疼,但是发现自己的手指并没有伤,所以我担心妈妈的手指受伤了,急着回家看看。

中国古人认为,这种感应甚至不限于人与人之间。
因为天地和人本来并不是隔绝的,因而一个人的心越来越纯洁之后,他/她甚至和天地也是相通的。因此,他也可以和天地相感应。
天地有什么事情发生,他能感觉到——正如荣格能在事前感觉到将会发生世界大战,欧洲将有一片血海。
而他的心灵中发生的事情,也能够“感动”外界的事物,比如鸟兽、花草甚至天地。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刺秦之前的荆轲,因为一心要除掉暴君而视死如归,就感应出一道白虹,从此就有了“气贯长虹”这个成语。
《系辞下》说:“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意思是一些自然发生的变化、事象,从道理上看不相关,然而却是另一些事件的征兆或伴随。所以,如果能够了解它们之间的通报关系,则可由此知彼,彰往察来。
《系辞上》也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天象指日月星辰、风云雷雨,本为自然之象,却能显示人事的祸福吉凶。圣人力求找到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天象测人事。但天象现人事吉凶,显然不属因果范畴。
荣格说得很对,《易经》作者关注的不是因果必然性,而是“同时性”。
类似的论述也见于其他一些中国古代文献。如《中庸》写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祯祥,指本有今无或本无今有的物象,为吉兆。妖孽,指怪异反常之物象,为祸兆。四体,指人们的手足四肢。
《中庸》认为国家祸福将至,从时人的动作、仪态亦可事前察觉。《中庸》的这一段论述与《易传》的思想是一致的。

荣格也强调“至诚”的重要,他提出“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不适宜占卦。
但这并不意味《易经》的体系不属于知识和理性,而是说,它完全属于另一套知识和理性。因为同气相求和由此产生的同时性现象,必然不属于因果性系统。
习惯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人,不能理解占筮,从而会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心理。而问卦所依赖的正是心灵之气的感应,如果以怀疑排斥的心理对待,发出的气必定产生隔断阻碍的作用,那还怎么可能灵验呢?
同时,荣格也开创了心理占星学,1952年荣格在《论共时性(On Synchronicity)》中,第一次将占星学中的星座符号与图腾带入。他认为,占星学也是建立在“共时性原则”与“象征符号学”之上。
他深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这一信念使得他相信非因果性原则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一存在的最直接认知与体现,则是在一个人的命盘之中。
星体对我们的作用力不存在前后或因果的关系,它与我们是同步的。地球上所表现出的特性与天上的行星相对应,而天上的行星则与地球上所表现出的特性相对应,以至于它们彼此之间象镜子一样相互映照。
在荣格去世之后,德国占星家布丽奇特-哈曼(Brigitte Hamann)用了四年时间,将荣格的共时性理论做了详细的归纳与阐述。
得出对这种现象的汇总性陈述:“一个特定的事件在特定时间内发生在特定的人身上,它将赋予当事人某种特别的意义,因为它显露出了当事人生活中某种重要且意味深长的联系。
但是,在相同事件中任何其它的观察者会认为这是随机的,且毫无意义。对当事人来说,没有任何与事件同步的联系,因此,事件本身可能对当事人来说并不代表什么。”
3.量子纠缠——微观领域中的“共时性”

现代物理学发现大自然中的确有那种有传统物理科学无法解释的“感应”存在。
当粒子分裂为两个之后,各自向不同方向飞去,当其中一个粒子受到环境影响轨迹发生变化的同时,另一个在遥远的远方的粒子,轨迹也会变化——虽然这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很远,但另一个粒子的“响应”很快,即使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光,也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把一个粒子的信息传递给远处的另一个粒子。
再往深处想想,如果按科学界所推断的宇宙是源自于奇点大爆炸,那么可以由此推论:宇宙中的每一个量子之间都应该存在过量子纠缠,因为大家同源。
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也许和整个宇宙都是有关联的?是不是我们人类之间的相似性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呢?
目前科学界解释不了的问题,分析心理学则给出了回答。荣格早就指出:正如人的身体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共同解剖结构,人的心灵也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底—集体无意识。
这种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无意识心灵不仅包含那些能够变成意识的内容,而且也包含让人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倾向。集体无意识就是对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相同大脑结构的心灵表达。
也就是说,人类精神发展的不同线路起源于同一个源头,这一源头可追溯至过去生活的全部层面。人与动物在心灵上的类似甚至也在于此。这样便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神话主题和象征,也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能够相互理解。
同时,量子纠缠也从微观角度完美解释了天与人之间为何能够相互感应:在我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宇宙的一切物质、非物质——原本就同根同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如同手的五根手指一样互相依赖。
从物理学家范兰斯顿对现实宇宙进行三维建模的体宇宙模型实验来看,逐渐减少体宇宙模型当中的量子纠缠的数量,同时观察该模型中体宇宙的反应,他注意到,体宇宙的时空被逐步拉伸并撕裂了(见“时空的量子连接”)。最终,他发现,把纠缠减少为零会把时空打破成不连续的碎块,就像被拉扯得太长的口香糖。。
可见量子纠缠在宇宙的建构中是不可或缺的,宇宙间的空间时间乃至一切与之相关的感应,竟是使得宇宙得以维系而存在的原因。

是不是很神奇?
科学家马尔德西纳和萨斯坎德在论文中则把量子纠缠现象和“虫洞”做了类比,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推论:黑洞之间有可能通过在黑洞最中心的“奇点”处的虫洞与宇宙中另外一个遥远的黑洞形成纠缠状态,而这种黑洞之间的关联状态正是量子纠缠状态在宏观状态下的展示。
也就是说,微观粒子之间的量子纠缠和通过虫洞形成纠缠态的黑洞有着相同的本质。
(虫洞,早已充斥于各种科幻作品中而为大众所熟知了,就是爱因斯坦提出在空间中可能存在一种“桥”,连接空间中遥远的两个点,它作为一种空间中的捷径,可以迅速把人送到宇宙中的各处,成为一种空间中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