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当我阅读时我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来自:娜乌西卡
现在网络上流传很多标题性的又很有粉丝吸引力的碎片知识
比如:一个很贵气的女孩子要读书,读很多书,读各种不同种类的书。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乍眼一看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其实是没有后半句的深入思考,只是为了写作写文章而拼凑的,而没有告诉你为什么我得到了这个结论。只读书不思考等于只是爽了一下,读书并不是只为了爽而是为了找寻好问题好答案的。
思考这个问题来源于我今天读了杜兰特《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中第七章叔本华。其实我个人通读了全篇并不是很认同叔本华在哲学上的一些论述,但是在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击中了 我:
别人思想的不断涌进势必会限制和抑制我们自己的思想;最后确实会使我们自己的思考能力陷于瘫痪。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对世界的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本文,思考和认识成为它的注解。
因为我突然发现我在读书的某一方面,在以前或者现阶段一直没有进步的原因就是,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像一个饕餮怪。读书确实可以用更智慧的思维和经验来修正我们一些狭义的思维,所以读书真的是很快乐的一件事。犹如我前几天,读斯宾诺莎的那章节的时候如饥似渴的读到了凌晨三点半,我被他的哲学思维所吸引了,他的哲学观似乎解开了我一些问题的答案,并赞叹相见恨晚。而且睡前我的脑细胞还是非常活跃,思考着斯宾诺莎的一些哲学观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然后继续如饥似渴的读后面的哲学家的哲学观,乍一看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是我意识到我停不下来,我就像一个饕餮怪只吃不消化,我是否思考他的这个哲学观念对我哪方面影响最大?这个哲学观在现在的社会是否又更近的地方?但是我并没有去思考,我停不下来,停不下来的阅读。直到我看到了叔本华这个章节,告诉我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
然后我突然内心告诉我你要停下来思考了,然后我慢慢安静下来,其实内心还是依然很躁动的。但是我主动的迫使自己变得安静下来,告诉我可以停下来,可以停下来思考。
然后我就思考为什么阅读?是因为读书可以逃避现实生活吗?是想让阅读成为现实的避难所吗?阅读最终对我的意义在哪里?后来我刻意开始有意识的强迫自己读一篇章或一大章节去回顾去思考去反省,而思考的工具就是我写作、写日记,不断的坦诚面对自己,让自己慢下来,慢下来,沉下心来去消化。现在时代讲究效率,讲究快,我们快的起来但是从来慢不下来,慢也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当我刻意慢下来去思考:
我认为阅读的意义在于,阅读在于认识这个世界,那些先贤思考过的问题至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他的答案是如何的,对我的三观的修正起了什么样的启发。但是这还不够,因为阅读后最重要的还是思考、反省,就像阅读只是原材料,而思考就是初加工、反省就是细加工,真正的去修正自己的一些思维和认知,并且要学会怀疑、学会对比。在此之上,就已经是答案了吗?并没有。
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对行动的指导。也就是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而真正的行动也许才是阅读的基础意义。哪怕现在的我们真的做不到,但是要思考这个思想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值得我们坚持的。既然有了新的思想,行动上哪怕现在做不到,但是等你做的时候意识到哪样做才是更好的,哪怕现在比之前好一点点也是进步,然后下一次遇到的时候,再比之前进步一点。对真理对智慧的坚持,并不仅仅是赞同,而是知道这是正确的事,知道这是很艰辛才能达到的还是依然坚持做正确的事。比如熬夜这件事,真的是让我之前乐此不疲,总有各种理由告诉我,他们不懂我熬夜的理由,只有晚上的时间才是属于我的,这是我唯一能控制的自由了。乍一听,也没错,但其实你深度思考下这就是对自由的放纵。自由不是我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自由告诉你你可以这样做但是你选择不这么做,这才是更自由的选择。因为无论你有多大成就多厉害,身体的死亡宣告你与这个世界已经无关了,或者暂停了旅程。所以熬夜损害各个内脏其实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也许是icu的惩罚还没有降落到我们身上产生恐惧,或者是对你自己坚信的事情还不能完全转化成行动认知。
不是收藏了就代表我会了,不是我看了就代表我懂了。没有思考、反省,没有行动一切都是自嗨而已。
其实阅读就是不断的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追求还要思考,反省自身,哪怕现在我们还做不到,也要坦然诚实的先面对自己,然后就是行动,不断用思想修正我们的行动。然而过程一定是艰辛的,人类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艰辛的,这是必然的。
所以就算是行动中反复也不要气馁,而是要认知到过程是艰辛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自己坚持的是一件正确的事。坚持做正确的事本身就是追求的一部分。只是实践部分因人而异,或长或短。但人生的修行,不就是对自我的修行吗?
还有一个关于阅读这章节的思考。
哲学的故事第六章原文:“第一个忠告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个忠告是“本文先于注解”。读创作者的书,不要读注解者和评论家的书。“只有通过作者本人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哲学思想:因此,谁想学哲学,谁就得读原著,要在那宁静的圣地找寻大师的不朽英灵。”一部天才的著作抵得上一千条注解。
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效率,现在的读书都是我们请各种机构各种商家帮我们读书,快餐式的获取知识,又真的有几个人去读这本书的原著呢?真正跟作者面对面深入交流反省呢?上次看十三邀罗振宇的那一集,他自己很坦白的告诉我们,他只不过是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他将知识作为听的方式的一种商品,他觉得这就够了。是的,他严格意义 上就是一个好的商人,卖效率、卖知识、卖时间、卖焦虑。但是作为个体,这是不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个人还是认为将这些书商作为一个书单推荐的工具,而不是老师,真正的老师其实是原作者本身。在宁静的圣地找寻大师的授业解惑。
以上,在本书中我获得的两个自我反省:
第一,阅读最重要的还是要停下来思考,思考的方式可以通过记笔记、写日记、写作都可以,思考反省自身,坦诚的面对真实的自己。以及通过行动来修正自己,用正确的思想来在事情上磨练。并且清醒的认识到,修正自己一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件艰辛的事情,但追求更好的自己是一件正确的事,而艰辛也是必经的过程,只要这次做的比上次好一点点都值得称赞,在行动中坚持和修正自己的追求。所以阅读后要思考,思考后的行动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第二,读创作者的书,不要读注解者和评论家的书。“只有通过作者本人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哲学思想:因此,谁想学哲学,谁就得读原著,要在那宁静的圣地找寻大师的不朽英灵。”一部天才的著作抵得上一千条注解。我们要去真正的老师面前与他交谈,其他人其他方式只是引导我们认识老师的门童,应该对门童表示感谢,引导我们认识老师,但是门童并不是老师真身。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 四月正是读书天 找书友 要求平均年阅读10本 有读书习惯 (陈三岁)
- 微信读书学生认证可以免费领30天付费会员 (TAN一)
- 微信读书学生特权 (高兴麻团)
- 「读书思考讨论会」寻对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政治哲学、道... (路過人間の貓)
- 杭州|不闲聊的读书会招新 (酸苦辣咸K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