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吴宏凯《设计中的设计》沙龙记录
来自:到里斯本看海(手上的好牌越来越少)
时间:3月5日20:00 地点:渡口书店 主讲人: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吴宏凯女士,编辑出版《设计中的设计》《负建筑》《挑食的设计》《设计东京》等,最新出版的书是《巴黎手作创意人》 人物:巴黎、尹宁、莎拉公主、makoto、goodluck、cindy、郭女士、陈小姐 记录:里斯本 (下午出去开会直接下班,比平时早到渡口很多。公司网络坏了五天未修复,没看到通告。撞见这次活动,幸好本记录员有随身带本的习惯...) 《设计中的设计》(以下建成《设》)、《负建筑》(以下简称负)等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原研哉撰写的前者还是渡口书店2007年全年销售榜冠军。这些书的编者、山东人民出版社吴宏凯编辑近期又出了一本《巴黎手作创意人》(以下简称《手作》),且有一系列手作书籍的出版计划。借此机会,吴编辑与爱好设计、创意和手作的读者们(好多女读者)面对面交流。 吴编辑坦言自己是学中文的,在做《设》和《负》的时候,并没有把它们纯粹地当作是讲设计的书和建筑的书,尽管很多读者可能会这样去看待它们。这两本与《手作》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书(前两本更注重思想性,后者更生活化),但却是同时做的,很像上班时工作、下班时手作的状态。接下来将有一系列五本与《手作》是同样类型的书出来。 原研哉讲现制时,讲到网络,它使出版变得被动了。在通信中,吴与原研哉讨论过出版的责任,出书有何意义,原研哉在书中曾回答:书是信息的雕刻。这些大约在《设》第四章讲到的内容对吴本人的影响很大。而在第六章,讲日本的东西讲究正统,反衬中国人自以为全球化时代保持传统是耻辱的错误思想。《负》中探讨过日本人如何自视岛国危机感,还讲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村野藤吾。 吴看过村上隆未在大陆出版的《艺术创业论》,讲到人应该努力保持做非主流,才能保持有好的前景。人们觉得村上隆设计的LV包包成了主流,村上隆觉得这很麻烦。创作当遭遇一边倒的喝彩时很容易死掉。日本人静态的发力能力特别强,甘心一直做非主流但扎实地去设计。中国人则不习惯这样去做,看待事情和做事的方法都不一样。 尹宁说日本人会有角色感,那种有自我的感觉,这表露于很多安静但有爆发力的创作上。她在做采访隈研吾的准备时看到材料中提到“M2”建筑,即电车-新兴产业,建筑做出罗马竞技场等等的风格,做得很后现代,隈研吾如此而成为这种风格建筑的旗手。可是十年经济停滞时期前后隈研吾12年没有找到像样的设计工作,这促使隈研吾在地方建筑设计中回归安静而平和的状态。尹宁认为艺术设计不需要强调国际化和国别,重要的是将性格真实表露出来。 吴编辑说,村上隆曾做等身大的公仔等设计物,他是命运坎坷并靠吃苦成功的,他的思维方式与经历有关。GL说,不同的日本人表现出不同的危机感,在阪神大地震和911两次巨大冲击之后更甚。隈研吾提出建筑超高需要反思,深泽直人也说了这个问题,需要针对经济泡沫时期做的后现代太重的建筑设计展开反思。 建筑是社会发展最好的缩影,牵涉太多的因素和资源,这使包括安藤忠雄在内的众多设计师选择回归亲近大地。反观当代中国夸张地大兴土木,问题反思严重不足,非常需要向日本学习反思精神。《负》一书沉重,读起来也相对比较费脑子累,但分析了有助于反思中国的问题。 尹宁接着说,《负》和《设》都讲到了社会经济,使有些人认为这两本书偏题了,其实人们不该单纯地看待这类书的题材。吴编辑表示赞同,说要做设计必须全面地了解社会。GL说,中国与日本设计的差距在反思性写作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日本人使命感强,认为建筑师有很多责任感。《设》很好地为设计师如何向大众作出反思性的表达提供了范例。近年来年展频繁,但这种表达是否是有效的?是更多地展示事件本身还是设计的实质? 中国设计师似乎总是喜欢满口哲学地吓人,嘴里太多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他们并没有积极地跳出来,社会积淀不足,往往是工作时闷头画图。表达能力的确是个问题,更吓人的是建筑师、设计师们把自己当成艺术家。设计品最主要品质是要好用,讲那么多理念跟哲学是多余的。不可以把设计物(建筑)当成私人物品,那会使人们不能理解。 吴编辑说,隈研吾《负》中的序写得好,讨论建筑的私有性有多脆弱,讲了很多经济问题。GL说“隈研吾基本上否定了一切”。他讲村野藤吾很重要,可惜只有很少的中文书中找得到村野,他是非主流人士,特点鲜明,经历曲折。与丹下健三年龄差不多,但成名更晚,与丹下等东京大学的人比属于偏山野派的。中国读者需要了解的好设计师太多了。 日本人对事的挖掘深,很多欧洲建筑师都是日本杂志挖掘出来的。吴认为日本人自我挖掘很用心很专心,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则很明确,编书与这些勤于自我挖掘的设计师比,辛苦程度差太多了。《手作》是日本出版社编的,与他们相比,中国的出版往往做得很没有责任感,忘记了珍惜字纸。村上隆《艺术创业论》其实是出版社采访跟踪整理的文稿,很用心很花时间。与日本的出版社相比较,中国有多少人舍得在暗处坚持默默无闻地做漫长的工作?《建筑的七盏明灯》中讲七原则时最后一条是“服从”! 吴编辑从工作中体会到,做出版应努力做到专注。就做《手作》这本书的过程来说,将“搬运”做得很完善也是一种专注,先把别人的东西学好很重要。 《手作》与《设》比较,前者是看直觉,后者是看思想。手作人的原动力在“我喜欢”,发展得与国外大品牌有很好的合作。吴编辑说做这些书满足了她个人的兴趣,她问大家如何看待书的“质感”。纸张保证了书的质量,但也增加了价格。《手作》用了做美术画册的印刷厂,但还是达不到日本原书的水准。如果印刷水准不够,她宁可先放弃一些好的外版书。 cindy说,《读书》近几期的封面画就好看了许多,设计的改善会深入地影响生活。吴编辑说,制作这个行业都是在对别人期待的考验,资源固然很多,潜在市场更大,很多人不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也会关心设计。从小到大,从小屋子住到大屋子,吴说自己对布陈有了迷惑,无论是功用至上还是考虑以电视为中心之类的空间设置,都因存在感的不确定而变化着。她在家里把最小最暗的屋子做成卧室,最大最亮的作为手作作坊,这是按照心理习惯去设置的。设计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推进。 陈小姐说,自己离开上海两年后回来,发现艺术设计领域大爆发,网站和杂志都很多,是不是发展得太快了?这么多东西出来,消化得了吗?很多设计知识是层次很高的,不好消化。生活的态度的转变需要经济社会因素的协助,是个历史进程。缺少这个过程就直接跨越,会有复制式的粗糙体现出来。 从近年来艺考生激增而遭限招来看,这些应试能力超群的人其实自己也不清楚将来该做什么,就盲目地考了艺术。回顾这个情况的原因,以往艺术类学生不够,文化课标准降低,高考压力必然向这里转移。国家对待创意产业的政策定义不明确,也加重这种迷惑。陈小姐说,千篇一律的政治波普主题为代表的所谓后现代艺术有何意义?在后现代艺术刚开始繁盛的时候,人们看到七十岁的弗洛伊德的古典主义绘画新作,仍旧由衷地感动。可是,现在的艺术从业人员作品与思想的脱节就太严重了。 吴继续说,在一片片政治隐喻作品中,还是看得到很有天分的作者,可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年龄似乎都不匹配,表达悲观的人应该有相应的思想支撑,作品才会完整。正如尹宁所说,做设计时用的情绪应该是自然流露。GL说,青年作者也会自然流露情绪,在年长者看来却总像不真实的。艺术不是个人表达,时代的影响太重。陈小姐说在其中看到太多的忧郁了,人们应该乐观起来。尹宁举陈可的例子说喜欢小而可爱的世界的人也存在着。 很多艺考生在大学时总有觉得艺术市场空间特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觉得自己也完全能成为那种作品拍出天价的人。吴编辑也别强调了这点。在被西方世界符号化的中国艺术界,艺术的真实意义很小了。而市场也随之发生了异化,尹宁指出符号的炮制者们为后人作了“表率”。正如深圳的大芬村那样,艺术居然能够“产业化”,农民仿制画作能力已经很强大,政府很支持。 谈到房子,隈研吾在《负》中批判了拥有私宅是个糟糕的状态。他还讽刺私宅设计师与业主是“两个失败者的相遇”。 GL说到隈研吾与他的委托人总是有很好的沟通,吴编辑说,表达和沟通方式很重要。自我陈述、经营、建构得好,才能受到尊重,才能更有话语权。急速发展的中国缺少很好的沟通,使创造力消失了。 GL理解建筑并不很需要创造力是毕业以后很久的体会。建筑最需要的是积累。像赖特这样的西方建筑师设计私宅多了以后,每个方案之间都有微小的变动被积累下来,形成了很好的根基。中国建筑师不能设计很多私宅,失去了这个训练的机会。她还提出,建筑师不能被明星化。《负》中说得好,土地与资本结合,才需要符号式的建筑师。创意、创造力不是直接发展的,需要持续地设计来保持存在性,要有再设计,日常生活设计中温和的激情需要积累起来。 吴编辑说,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无印良品”,那可能会更有利于生活设计的发展。陈小姐说,很多相同理念的设计师组成了传播理念的团体,中国需要类似这样的方式来先凝聚理念。有了好的基础,生活设计才可稳固生存。很多评论家会直指体系体质,可我国的问题还没到那么高的程度,好设计师都不够多,怎么出明星?应该先学习足够的东西作为积淀。 吴编辑很想知道建筑专业的人对不大讲建筑本身的书有什么态度。《设》成为“谈资书”“服从书”的例子很多。还有很多人是因为喜欢无印良品才看《设》。《设》这些书在主流之外铺货,新华系统只占销量的15%。吴编辑还正在做一本《为什么设计》,是原研哉与其他设计大师的对话录。 GL说现代人因为信息太多而焦虑,想把过去的都补齐,又想把别人的都学来,还要追赶人家。吴编辑说,现在各种媒体争相参与设计话题,但是很多时候设计是用来填版面的。 《手作》的讨论令大家后来聊到手艺技巧问题,不可能记录下来。不过大家公认现在好的技艺书籍不多,吴编辑提到早先的一本《家庭生活日用大全》很好很强大。现在类似书籍的编者更多做得跟时尚书籍一样,没有了好的教学意义。 最后,吴编辑回答公主说,《手作》值得一买的原因,是因为它确实好看。对手作来说,技术、材料、工具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做的过程和直觉。 活动在交流展示手作物品的温暖气氛中进入尾声。吴编辑不仅为我们呈现好的设计书籍,她也是一位手作达人。 附: 巴黎手作创意人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83005/ 设计中的设计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41558/ 负建筑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82994/ 设计东京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49669/ 挑食的设计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95954/ 欢迎大家跟帖继续讨论,并希望参与者进来订正我的一些记录错误。谢谢大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渡口书店的近况,我也是偶然从知乎上发现滴 (红发安)
- 文学群,欢迎大家 (李綦周)
- 想问下渡口书店现在还开着吗,有地址吗?? (寒山)
- 现在书店地址 (兰斯洛特)
- 上海独立艺术书店兼职店员招聘帖 (PN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