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29-2日月注释1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2.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3.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4.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 □□□● □□□□□ □□□● □□□□ □□□● u
□□□● □□□● □□□□□ □□□● □□□□ □□□● o
□□□□ □□□◆ □□□◆□ □□□◆ □□□◆ □□□◆ ng
□□□● □□□● □□□□ □□□● □□□□ □□□● u
附注:
1、日居月诸= 日居月驻,表示日月恒久普照,此句也出现于诗经第26篇《柏舟》:「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当时在分析《柏舟》时,尚且存有一丝怀疑,诸是否=多、多变,而本诗的意境则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确立诸=驻的通假字。指的是恒常、常驻、不变。同时,这种用词的一致,也暗示:《柏舟》与《日月》这两首诗可能是同一个人所写,或者,起码出自同一个时代或相近的时代。见: 诗经26-2柏舟注释3 ;
2、冒,=帽,=盖子,这里用作动词,=盖住、笼罩、像帽子一样覆盖,而且冒的金文上方确实像日月,冐、冃、𠕙皆为其异体字。

也许,更早的冒字,本来就是日月之象。
3、乃如之人兮,是诗中最难理解的部分,要释读它,需要看下文,有三处: 不古处、 不相好、 无良,都是不好的描述,均有否定词:不、不、无。而诗人所期望的是:古处、相好、良。由此可推定: 乃如是贬义词。到底是何义? 逝字,可能有两种解读:
① 流逝、过往、过去、离开。在诗中可能指的是与诗人相遇,但离开了,并未走到一起。但结合最后一阙,提到父母,可知,在诗人心中,这个离开的人堪比父母,其关系之深,只有夫妻了。所以,可以理解为,离婚了,休妻了。诗人就是被抛弃的那个人、弃妇。
② 去世、逝去,诗人在哀悼并数落一位亡者,可能是亡夫。后文:不我顾、不我报,也暗示了这种亲密关系。尤其是报字,=回报、报答、报恩。如果不是夫妻,谈何报恩?如果只是萍水相逢,谈何报答?既然提到报,必然是情深债重,不可轻言离开。
结合诗经第 26篇《柏舟》:「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讲的是屈原之事,或类似屈原忧谗畏讥之事,那么两首诗修辞相似,必然相通。如此看来,这首诗应非初步预料的那样是弃妇诗,而是忧愤、牢骚、埋怨之诗,或怀才不遇之诗。
言归正传,乃如之人,乃应=是,乃如=是如=如是=如此。乃如之人=是如之人=如是之人=如此之人。这里的乃,是,此,指的是像日月一样普照的人,那是谁呢?那必然是国君,因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是,笔锋一转,这么一个恩泽国家的人,却对我置之不理,是何故?心中幽怨,一目了然。
乃,可以理解为那,表示比较远的关系。也许,乃=那的本字,因为在南阳方言中,那个,读作nai ge,可能本字=乃。至于后世为何将其作为第二人称,表示你,可能仅仅是同音通假,而且,乃、而、尔,上古可能都曾经历过鼻音阶段。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
- 诗经236-2牧野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