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小N是HZ 原创 -- 酷乐唱片:买唱片,收获的却不止是唱片
流云烛火
(因为拙于编辑,只能照猫画虎搬过来,请原作者见谅)
“喂?您好,请问您今天下午开门吗?”
“额,您好,开门的。”
“好的,我一会过去,谢谢。”
“诶,好。”
第一次认识酷乐时,我还没意识到这里是个宝藏唱片店。

01.安哥和他的唱片店
酷乐唱片店坐落在北京东四街头的一幢老建筑里。低调的招牌,高调的播放设备,20平米左右的门店,左边CD区,右边黑胶区,地上有12个左右装满黑胶的箱子。黑胶加CD有上万张,假设8个人站在店里便会显得有一些拥挤,音乐氛围扑面而来。

近年北京的唱片店不多,大大小小也去过一些,非贵即态度差。朋友随口推荐了一家她常去的唱片店,我还是决定去看一下。没想到打电话后发现老板的态度出乎意料地好。 老板安哥穿着休闲,戴着黑色的口罩。如果第一次见他的穿着,可能会猜测他是经常听嘻哈音乐的人,交谈熟络后才知道,古典和爵士乐是他的最爱。表面是看似严肃的老板,但当他问道:“想找什么样的唱片”,便立刻感受到热心和专业。

玩黑胶唱片,我是个入门级选手。如果说之前的积累是自己有一搭没一搭的拓展,到了酷乐我就像坐上了专业直通车。那次在酷乐买到第一张David Bowie老首版黑胶,也许是在实体店淘宝的原因,那种收获到陌生喜爱之物的惊喜,远超之前我网购的唱片。 酷乐店里的唱片大部分是来源于国外的中古唱片,安哥曾解释:“我主要卖属于黑胶时代的那些唱片。”其意思是,唱片录音的母带是用黑胶录音技术而非数字录音技术的黑胶唱片。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大部分唱片采用数字录音技术,生产的黑胶也是数字格式转换而成,但在CD普及之前,黑胶录制技术曾占据主流地位。两者听起来黑胶的音域更广,数字的则更为清晰锐利。因此在店里可能淘到一些稀有的老版本或首版唱片。
中古CD也同理,除了中古CD的品类比目前市面上再版、新版CD丰富外,旧版本的录音也更为还原。

安哥从不用流媒体听音乐,光听他店里的货都很难听得过来。因此,大部分唱片安哥听后才会摆放货架,一方面是欣赏和学习,另一方面为了分类不同的版本和唱片品相。尽量不卖再版唱片是安哥的原则,但如果有他认为的好音质版本,他也愿意分享。某种程度上来看,店内的货品内容也代表着老板的调性。 听音乐需要启蒙和带领,安哥也不例外。由于父亲是大学老师,他从小在北京的一所高校教职工宿舍长大,一、二层是教职工宿舍,三、四层是学生宿舍,父亲的学生是他儿时的“音乐导师”,他经常上楼与他父亲的学生一起聊天听音乐。
在那个年代,唱片是很昂贵的商品,很难像现在一样一次性买很多唱片。好在电子设备也逐渐兴起,尽管没有优越的播放设备,但并不妨碍听音乐的热情。父亲的支持给予了安哥发展爱好肥沃的土壤,父亲不仅赠送他随身听,还自制了一台音响,陪伴儿时的他写作业。从那时起,开一家唱片店的种子便种进了安哥的心里。

2000年,安哥向父亲借了五万块钱,在东四开了他的第一家唱片店。他说在唱片最风靡的时候,北京大大小小有2000家左右卖唱片的商铺。如今2022年,唱片已不是时下最流行的玩物,北京的实体唱片店大致不超过10家,而经过5次换址的酷乐唱片已满22岁。
02.唱片界的“公共领域” 第一次去酷乐的时候,我分不清谁是老板。有位顾客非常熟练地挑选着唱片,随时和安哥切换去播放器换唱片的位置,交谈起来两人显得特别随意。直到问起来才知道自己认错了老板。 第二次去店里,我才逐渐明白这种感觉是怎么回事。酷乐不是一家普通的商业唱片店,它让每个乐迷对音乐的思考产生了互动,这源于安哥对这个空间倾注了对音乐的热爱。

酷乐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试听任意CD、黑胶。这个模式在西方的唱片店很常见,但在国内不一定每家都能试听。店内一角摆放着专业的电唱机、CD机、音响。但除去挑选、试听、买单,这个基础流程外,安哥会根据顾客的喜好进行推荐和建议。
他想真诚地对待每个喜欢音乐的顾客,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买到自己喜欢的唱片,而不是单纯地交易。他说,这是他们相互学习的过程。正因如此,唱片店积累了数不清的老顾客,可能某个角落站着的,就是位至少十年的资深顾客。 老板与顾客之间亦客亦友,大量的交谈让彼此熟悉,对各自的喜好不说拿捏也是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他们对店内唱片的分类摆放也十分清楚。
每个人对唱片和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也理解和尊重安哥的唱片理念,比如哪些版本值得入手珍藏,哪些唱片“买张CD就可以了”,因此,熟悉的老客甚至可以对新客进行指引和推荐。如果店里老朋友多的时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大家都是老板,殊不知,可能是老板和他的“股东们”。

酷乐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安哥从不举办主题活动,更不存在“沙龙”等事物。用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联想来形容酷乐的独特之处,大概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安哥的酷乐,则是乐迷不受社会身份限制,可以在这个空间围绕音乐畅所欲言的地方。大家对待音乐的讨论是真诚的,这里没有经过特别的组织,只是看你是否找到你喜爱的音乐。
03.余音绕梁,群像速写
我常常感觉酷乐唱片店非常适合练习速写,各种乐迷的专注的模样展现出一幅室内人文图景。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手指一张CD,可以从演奏家介绍到唱片公司,身边还有一个牛皮包,里面装着三部手机,以及价值上万的音乐发烧设备,那便是遇到卓子哥了。

卓子哥是典型的音乐发烧友,对音乐播放设备颇有研究,古典音乐资深乐迷。如果遇到真正的乐迷,他会很热心地进行专辑推荐,表达自己对唱片的见解,从音乐家到唱片公司都信手拈来。 “我都认识他(安哥)好多年了,至少得有十年吧。有一天看了个报道来这,我一看,哦是他呀。”卓子哥是个至少光顾酷乐十年的老乐迷,几乎每周都去酷乐,遇到特别喜欢或罕见的专辑会发个社交媒体,分享这份快乐,自家收藏的CD少说也有个上千张。 每次见到他,他都会给我热情推荐古典乐专辑。后来脸熟了,有次,我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他挑完唱片。一番攀谈后,他指着手机的音乐APP给我热情推荐专辑,我便逐一拍照,打算回去搜来听听。我细数了一下照片,那天一共拍了有48张专辑照片。

资深乐迷的特质总有些相似,张哥也是位至少十年起的老客,每次先静静挑一沓CD,随后安静地试听。当我第一次知道他每周都来,我惊讶地打趣:“所以您是(酷乐)分店?”他只微笑地说:“低调。” 如果周末去店里,可能会看到一个安静的男生站在一旁,他会帮忙找唱片,放唱片,熟人叫他“赵老师”。和安哥的关系不光是顾客和朋友,还是同事,他是安哥唯一请到店里帮忙的人。 除了这些邻居一般的顾客,还有那些隔段时间定期光顾的“路人客”。有次见到一位初中男孩,他在店里“忙碌”了一下午,抽出CD,打开看,放回原位,对此乐此不疲。聊起音乐和专辑他也热情推荐。酷乐在他眼里就像一个唱片博物馆,即便预算有限,但买走自己最想要的几张,也心满意足。 安哥的业务甚至拓展到了“海外”。“你看我这,最近来了好多好多新CD。”一天,他正给在英国留学的顾客视频,炫耀最近刚到的好唱片。尽管在资本主义国家更容易买唱片,但基于与安哥的友谊和信任,并不妨碍他们交流音乐和购唱片的心得。

聊起音乐的时候大家很容易忘我,店内的各位“专家”经常激情互荐,上演一番“嬉笑怒骂”或“冷嘲热讽”的“切磋”,看似谁也不服谁,过程中却让彼此鉴赏了更多的音乐。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安哥对大家的自信和热情感同身受。对于酷乐来说,品味虽然是私人的,也是平等的,大家在潜意识中有一种共识,那就是尊重每个人寻找对音乐共鸣的权利。
04.“不来不强求,走了不强留”
有销售就不能免俗。就算刚听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一副刚“吸”过一般意犹未尽的状态,结账的时候,还得提一句:“能再便宜点吗?”这大概就是北京温厚的市井气息。 逐年累月面对这么多顾客,安哥也会“个性化”销售,有些难得的唱片卖给最需要它的人。当遇到“尖货”的时候,他会首先询问最偏爱这类音乐或者唱片的朋友是否想要。

这个地方对于喜欢的人有神奇的魔力,它和网络播放器不同,算法的推荐固然精准,然而也失去了很多探索的可能。当“数据茧房”越来越严重,用户就很难去突破这种怪圈,但是人不会,也许随口的一句推荐,或者偶然听到别人播放着挑好专辑,都有可能拓展你的喜好和认知,这都是非常随机的。环境、心境,周遭的一切都可能是喜欢新音乐的可能。 线下空间、实体店,似乎只是商业中的一种传统路径。在安哥的想法中,这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当面对面与人交谈的时候,产生的内容和连接是线上交易所给予不了的。网络交易大多省去了交流的细节,只留下询价的对话。 他需要一个这样的地方,听音乐,与热爱音乐的人们进行交流,在音乐中给予彼此快乐。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今年的疫情似乎又阻挡了一大波乐迷“采购”的脚步。往年,尤其在暑假的时候,会有很多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到北京旅游的时候特意去酷乐买唱片。这个数量安哥很难估计,他说“有好多好多”。 然而,依然有太多的人问过他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开这个店还挣钱吗?”,“能养活自己吗?”曾经他愿意去反复解释类似的问题,可问得人太多了,便逐渐感觉没有过多解释的必要。作为一个乐迷,这早已不是个需要计较的话题。或者说,这就是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认真过好“提笼架鸟”的每一天就是对生活的尊重。 谈到大家对音乐的上瘾,安哥意味深长地说,人都会有欲望,有欲望就可能没办法满足,就会痛苦,所以人们需要在精神层面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寻求慰藉,就像有些人喜欢蹦迪,喜欢看电影,或者任何事,听音乐也是一种。上帝创造了它,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听音乐就是一种出口。

每一种快乐背后同时伴随着人间的无奈,但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便是彼此成就的契机,就像他与顾客们之间的关系,分享和交流,使得孤独的个体在音乐爱好这件事中得到了认同。 即便如此,也不是强求所有人都有诸如此类的认同,店里偶尔也会闯入“不速之客”。曾有一次,大家站在店里安静地听着唱片中蔡琴的《机遇》,温柔而饱含深情的嗓音,一个街头地痞模样的人走进店里,与他们一同听。听了一会后,他突然说了一句:“真傻逼。”随后便离了店。
谈及此事,我们哈哈大笑,一时竟不知该用什么言语来形容这样的人和事,让人措手不及又无言以对,只当遇到了世间百态中的一种另类。安哥笑着摇摇头表示,这类人在精神层次上的差异是没办法用三言两语来改变和要求的。

一路开店走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曾经,安哥坐拥过一家500平米的两层唱片店,二楼有一个专门出租的乐队排练室。后来他也考虑过要不要重新拓展店面或销售渠道,但他没有做这样的选择,“我觉得那样太累了。”家庭的魅力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感知,偶尔可以看到他在社交媒体分享带孩子出去玩的动态,曾经那些“折腾”的想法对目前的生活而言不再是头等重要。 安哥有时在店里能遇到好多年没见的老顾客,“诶,原来你在这啊”,打完招呼,还是仿佛昨天刚见一般熟悉。
“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大家没办法聚在一起了怎么办?”安哥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个问题。这么多年,顾客太多了。不来,不强求,走了,不强留。” 有些人因为一些缘分和巧合,在酷乐找到了市面上稀有的唱片,这遇到的不光是音乐,还有音乐寄托的回忆、故事和感情,这种机缘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只会在酷乐发生,因此酷乐是唱片店但又不单单是唱片店。

“人,光着身子来,光着身子走,只有你看过的书或听过的音乐,能留在你脑子里,只有在你精神层面的东西才能带走。人为什么要听音乐,就是这样。”
2022.6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最近循环的曲子(新的一年~平安喜乐~!) (Ioveta.)
- 新开了一个能畅聊艺术的微信群 (散打教练张师傅)
- 友友们有没有适合钢琴弹的古典乐推荐 (鸭鸭进京赶考)
- 李云迪你性格有缺陷么??!!!!刚扒出有这样的成绩竟然还... (绣球花●ω●)
- 🎹 日本原装雅马哈 U1 出租 (王昱LexRo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