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一个宝藏博主的名场面分析
lyanel
又上新啦
@乔绾风 的微博: #梦华录# 第十四集,赵盼儿说出口的心声... weibo.cn
#梦华录# 第十四集,赵盼儿说出口的心声,和她未说出口的心声。
为什么三娘认为“是好事”的,赵盼儿的那份“我可能有点喜欢他”,会让她自己泪流满面呢?因为,在赵盼儿的心里,这份喜欢,或许已经超过了“可能有一点”的程度,但她这样一个才刚被情郎负过心,急着谋求自立自强的女子,不能承认。在赵盼儿和人生准则较劲儿的必经之路上,她此时的“那点喜欢”,让她自认为会再度堕进令人恐慌、失控的泥沼中。
赵盼儿是聪明的,聪明到能够凭借直觉,辨认出“他是有一点喜欢我”。可与她面对其他抉择的坚定不移、运筹帷幄相比,接下来,她却沉浸在了一连串的患得患失之中。困惑于顾千帆的“虚虚实实,忽近忽远”——自然是因为,她早就开始在意顾千帆与自己的距离,才会时刻记着他何时是虚,何时是实,何处是近,何处是远。
从而会在欧阳旭的教训上,让她继续担忧自己与顾千帆的“鸿泥之别”——只有情已到了深处,才会畅想自己和那个人的未来,不是吗?明明赵盼儿有自知之明,却还要因为这份一开始就明知不可能的差距,而感到伤怀,不过是,因为她在心底偷偷地藏了希望。
所以,三娘在一旁所说的,“他多半肯定一定是喜欢你的”,“顾千帆肯定不会这样的”,这些话与其说是三娘的心声,倒不如说是,借着三娘的口,替一旁的赵盼儿道出了她藏在心底的,隐隐的希望,隐隐的,因信任顾千帆而存下的一点念想。
她甚至想到了自己沦陷之后的失控,会抛下一些坚守的原则,忘记一切受过的教训,由着顾千帆对她召之即来,从而重蹈过去的自己,绝不会踏入的姐妹悲剧。能让一向稳妥理智的赵盼儿,如此恐惧害怕,如此沉溺于完全未知的想象,能让一贯云端之上的她,把自己想象得如此跌落泥地——这样的感情,会仅仅只是,“我可能有点喜欢他吗?”
至于她所理解的顾千帆的感情——她打错了比方。她用“胭脂水粉,绸缎首饰”来比喻,她理解中的,顾千帆对她的感情。因此,三娘会用简单的“购买与占有”来表达这种喜爱,喜欢就立刻去买,钱不够就攒钱,再不然就天天守着它看着它,就好像这是最深刻最理想的爱。
赵盼儿则因为,顾千帆未曾对她如此亦步亦趋而失落。她不知道,这个比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因为顾千帆眼中的她,从来就不是,可以用随手获取,来对待的“物品”。因为珍贵,因为珍视,才不会轻易地只求得形式上的占有。金钱可以买来胭脂水粉,却买不来顾千帆渴求的,那一颗赵盼儿的真心。
更何况,他们一路走来,顾千帆何尝不知道赵盼儿的心气和志向——真正的,最深刻最理想的爱,不是把一个人像拥有胭脂水粉般,简单的据为己有,而是,在各自的领地里,坚持着各自的成长,迎接着各自的挑战,同时还能随时牵起那双,对方伸来的双手。
无奈,刚意识到自己动了真情的赵盼儿,还不曾走到,能够领会这些的地步。而她感到的那一份“害怕”,则会成为她无论如何调动理性,都无法反抗的诱惑,一步步推着她去认清顾千帆的心。
https://m.weibo.cn/7725539635/4777801439772730
#梦华录# 有姐妹和我提到,第五集赵盼儿凭栏香云楼的一幕,让人想到王叔晖的工笔仕女图,其实我也早有这样的感觉了。
下面我截图了一些,我认为和传统仕女图的构图、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镜头。配的仕女图,都是选自王叔晖、傅抱石、潘振镛、沈燧等历代名家之手。可以对照着看看,赵盼儿的美(自然也是刘亦菲的美),以及整部剧的运镜之美,何谓“风姿楚楚,玉骨天成”。
至于是否完全贴合——所谓“意境”,其实也就是“留白”,这并不是今天的高考,实在也没有标准答案。诸位看官可以自行判断一下,是否如我一般,看到这些仕女图时,也沉浸在了,这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之中。
@乔绾风 的微博: #梦华录# 第二集和第九集,遥相呼应的两... weibo.cn
#梦华录# 第二集和第九集,遥相呼应的两个场景。同时,也是“顾千帆”这个名字出处的,那首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赵盼儿和顾千帆,都坐在茶铺的廊前江畔,想念一个已经不会再回到这里来的人。茶铺临江靠水,门前就是来往穿梭于江上的航船,可惜千帆过尽,都不是他们正在思念,正在等待的那个人。
赵盼儿被欧阳旭即将迎娶高家女的消息所伤,她坐在廊前的阶梯上,回忆起,自己如何与他相遇,又如何与他在这渡口别离,送他进京赶考,又如何在最后一刻许下海誓山盟,字字句句,言犹在耳。她的痛苦,不仅来自于被辜负的悲伤,还来自于自己竟然也会看错人的失望,以及心存侥幸,隐隐期盼着欧阳旭不会负心的可能。
她或许也曾和《望江南》里的那个女子一样,一天又一天地,在茶铺的廊前,望着江水悠悠,等待着欧阳旭的归来。如今她却只有忍受着“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痛苦,沉浸在对过往的怀念里,逐渐认清那个,他的人和他的心,都不会再回来的事实。
而顾千帆的故地重游,同样伴随着萦绕心头的思念。那句“她估计已经成为探花娘子了,我挂记她干什么”(图11-12),不过是在下属面前的,又一次欲盖弥彰的逞强。和香云楼下的遥遥相望一样,他嘴里和陈廉说着什么身家性命攸关的正经事,脑海里,却一幕幕闪现过了,昨日的赵盼儿。
如果不是太过在意,何必捡起早已枯萎的花,不过是想起了那个如花似玉的人,才涌起了一点护花、惜花之情,此时他口中说出的是,让陈廉看好赵盼儿的宅子,以及打探孙三娘前夫的事,这同样也是在惜花之情催生下的,一点爱屋及乌。
最后,他坐在了赵盼儿曾经坐过的地方,陷入了安宁的浅眠。就像赵盼儿在这里,想念那个可能已经抛弃她的男人一样,顾千帆同样,在这里,想念着那个可能已经嫁作人妇的她。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旁的江水里千帆过尽,却都不是那个已经乘船远去的赵盼儿。
他们何尝不知道,这种想念的徒劳。但是,理智只能管辖头脑,思念却只服从于心。
两个人的身后,同样都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江河;两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故人;两个人都以为,自己或许再也等不到那个人了,他们都默默地,陷进了自己的,“肠断白苹洲”。
————————————————-
乔老师出新评了,再搬给大家欣赏
@乔绾风 的微博: #梦华录# 《梦华录》第五集,接在香云楼... weibo.cn
#梦华录# 《梦华录》第五集,接在香云楼遥遥相望之前的,这段“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也很有意思,陈晓和刘亦菲的表演相当细腻,以至于顾盼二人之间,暗流迭起。
这一段的核心,就是顾千帆的九曲心思,对上了赵盼儿的赤诚坦荡,得失只在寸心,孰真孰假,几苦几甜,在看似一片平静下汹涌流淌的暧昧,和那些被刻意隐藏、按耐的情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下接图1)

https://m.weibo.cn/7725539635/4777113616121954
#梦华录# 第六集,县衙天井的雨中离别,重点落在“还”与“不还”,最终两个人都伤了心。
赵盼儿一如既往的坚韧倔强,习惯了以一己之身闯荡的她,并没有在顾千帆面前矫情扮弱。这可能就是,很多感情萌生之初时,惯有的男女矛盾:一个人想讲“事理”,而另一个人却只想讲“情意”。
听到了“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后的顾千帆,有一个略微不快的停滞,并伴以转过头来,微叹一口气的无奈,最后以深吸气的抿嘴,来掩饰心中,因赵盼儿的见外,而升腾的怒意。
赵盼儿的问题核心,落在她从来都不想做,一味依附男性的菟丝花,所以想要“亲兄弟明算账”。“我怕我还不清”——这句话很意味深长,既怕还不清过于高昂的物质,更怕还不清过于珍贵的情意,若这样,只能和顾千帆越缠越紧。这对于现在的她,显然是不实际的奢求。
顾千帆便趁机更进一步,“我让你还了吗?”——我让你和我如此见外了吗,我既不在乎借你的金银,更不在乎为你耗费的人情和心力,索性就让你欠着我,这样才会惦记我,挂念我,与我越绑越紧。
赵盼儿是聪明人,所以她强调“但我一定要还”。而顾千帆更聪明,从这句斩钉截铁的强调中,他听出了赵盼儿还不愿更近一步的弦外之音,所以他再度沉默,用“还利息”来做掩饰心痛的调侃借口。他原本想借“自己人”而继续靠拢赵盼儿的心,却被她以“外人”般的距离,打了回来。
所以,后面就是隐忍怒气的顾千帆,以“不用你管”,来别扭地表达他的伤痛。既然你觉得和我是如此的见外,又何必来管我的去处呢。甚至于,离去之后,还要转身塞回她为自己包扎伤口的手帕——还是珍而重之地,从贴身袖口里取出。
“这个还给你”,很有点小孩子耍脾气的无赖——在你和我划清界限,还清债务之前,我就偏要先把你的好意还给你,哪怕我再珍惜它,也可以借这样的举动,来为我那已经受伤的真心,提供一点虚张声势的保护。既然你要退回去,那我就偏要比你更快一步。
只有在意对方更深的那个人,才会有如此举动。
而赵盼儿,何尝没有被他的举动所刺痛。在望着顾千帆远去背影时,她张开口来,仿佛已经涌到了嘴角的呼唤,以及她沉吟良久,仿佛下定决心般的表情,和急忙奔出去的步伐。
可惜,顾千帆离去得太快了,他拐过街角的背影消失在雨中。只留下赵盼儿一个人,闭眼良久,仿佛后悔,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何后悔的失落。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欲语还休,分道匆匆。因为那个最好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心痛先于头脑给出了答案,可行动却屈从于理智。此时未到两心知,只有徒留两个失意之人,继续各自行路了。
https://m.weibo.cn/7725539635/4777095978291237

#梦华录# 我来写一写,我所看到的这张图吧。
正如大家所见,第一印象自然是,它很美。它的美,并不是通过过度装饰或者填充画面,来告诉你“我有多美”,而是通过最简化的“剪影”,来呈现人物身上,最朴素单纯的线条,勾勒出洗尽铅华,天然去雕饰的意蕴。
正因为,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我们日常所接收的信息太多太繁杂,而所谓回归古典,便是在不停地将心神退回古老过去的同时,也删除、割舍那些不必要的修饰。正如《梦华录》所在的宋代,“宋画”就讲留白,马远的“马一角”,夏圭的“夏半边”,大量的留白留下了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在剪影投下的地方,故事属于赵盼儿和顾千帆,而留白的空处,则属于看着这个故事的你与我。
自然,能够对得起这份留白所传递的余韵绵长,也因为这张图,有着神来之笔般的构图——赵盼儿执伞在前,顾千帆随行在后。
她昂首不屈的身姿,一如她一直以来对人生道路的倔强,赵盼儿就是这样的姑娘,为了自己所想所愿,心无旁骛地走下去,为自己撑着伞,遮着风挡着雨。这条路,她一个人也能走下去。
而顾千帆也是这样的男子,他紧紧跟随在赵盼儿的身后,微微抬起头来,似乎将凝望的视线落在她的背影上。一如他始终坚持着的,对她的守护与支持。赵盼儿可以去走她的路,可他却偏偏要,做她的靠山,清扫她的后顾之忧。
一前一后的剪影,仿佛也是对现阶段,二人感情关系的暗示——赵盼儿行为坦荡,一往无前,她自然不知道自己身后,正承受着怎样的视线。她不用回顾也不必回顾,可顾千帆却已经步步沦陷,被她吸引着脚步,一点点地跟随下去。
还有,二人在水平线上,站位的一高一低。赵盼儿略高于她身后的顾千帆,何尝不是把,顾指挥这样高贵的公子,放置在了情感的下位。先动心,更动心的那个人,少不了卑微些、低落些。只因她在不曾回顾他的前方,才要这般,迎头追随,众里寻她。
这就是,古老而传统的情韵,意味幽远,情致绵长,“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历史分割线
@乔绾风 的微博: #梦华录# 断更的这几天,看了点《梦华录... weibo.cn
#梦华录# 断更的这几天,看了点《梦华录》,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原本我基本是不看内娱剧的,但是也不免被刘亦菲的美貌所折服,赵盼儿的确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睛,也被陈晓的演技所打动,顾千帆塑造得,细微之处也自然生动。
以及,我现在都要有点无条件信任古装剧女导演的审美了。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片段——赵盼儿和顾千帆在香云楼遥遥相望中的别离,可以说是,极其符合传统美学,含蓄幽远,意在言外的一幕。
这一幕,可以分成“表”和“里”两层。首先,是贯穿整个场景的“表面”,顾千帆下属说个不停的话外音,和顾千帆与他的对话。顾千帆看似在说着正事,却在船过楼头时,本能反应般地抬起头来(图1),恍若无心地搜寻某个人的身影,而赵盼儿,此时也同样恍若无心地站到了栏前。
在后续的镜头里,两个人继续保持这样的姿势,尤其顾千帆还时不时地,应和下属的对话——他到底是在分心听对方的话,还是在分心看赵盼儿呢?或许因为先前那份“倾盖如故,白头如新”的“朋友”论,他心中有些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忿,才不敢正大光明地,一直抬头远望,却在屡次收回目光后,又屡次不舍地,抬起眼睑。
望得越多,倒越是不舍。赵盼儿在楼上反复出现的佳人影,就是顾千帆眼中的呈现。因此,他的眼神从一开始的遮掩、躲闪(图1图4.5),以及和下属谈话时的欲盖弥彰(图7),变成了后来,索性抛开一切掩饰的定神凝望(图15.16)。
离赵盼儿越远,他才越放心偷偷地看向她。
而赵盼儿则略有醉意地,靠在楼上迎风而立,这幅斜倚阑干的图景,本来就很有古典情韵。顾千帆在她的眼中,就是那一叶逐渐在夜色中远去的扁舟(图6图14图17)。她若是真的无动于衷,毫不在意,又何必一直望着同一个方向呢。她望着的是船,暗合的,也正是“过尽千帆”的那个人。
这就是,这个场景的“内里”——整个画面原本都被下属的呱噪充斥着,使其成为了“干扰项”,干扰着我们这些外人,去留神猜测顾千帆和赵盼儿心中,只有他们才心领神会的暧昧流动。但也正是需要这样的“干扰项”,来提示,只有我们这些外人才能明白的,连他们自己也不曾言说的心头情意。
不言说,但相思。夜色如泄,灯火如焰,舟子桨声,水天遥遥,楼下游子,楼上佳人。
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亲”,只有古老的东方,才能营造出的一种情意。
@乔绾风 的微博: #梦华录# 很多姐妹喜欢的,我也很喜欢的... weibo.cn
#梦华录# 很多姐妹喜欢的,我也很喜欢的一幕。《梦华录》第六集,赵盼儿和顾千帆,隔着纱障屏风的重逢。
首先,我想说,这一幕,让我想到了北宋秦观的《南歌子》,字字句句都丝丝入扣。
“愁鬓香云坠,娇眸水玉裁。月屏风幌为谁开。天外不知音耗、百般猜。
玉露沾庭砌,金凤动琯灰。相看有似梦初回。只恐又抛人去、几时来。”
在赵盼儿的危机时刻,飞来的匕首截下了即将落地的筹子(图1.2),救她于十万火急之中。抬起头来的瞬间,她恍然间错认了旁人,只因为,她心里期待的,信任的,认定了必然会救她出危困的,只有顾千帆一个。待到看清了不是他之后,盼儿反倒有些难以置信的恍惚,与期待被辜负的失落(图4)。
等到她穿过拥挤的人潮,步伐逐渐由从容,变为了急切,直到奔跑起来。最终,当她看见了隐藏在山水屏风后的半张脸时(图8),脸色才镇定起来。
顾千帆此时出现的身影,始终被屏风遮掩了一半,一如他藏在暗处,对盼儿的关切援手,更在暗示着,此时落在盼儿眼中的他,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光明磊落,以平常心相待的对象,暧昧、掩藏、遮盖、若即若离,一如二人隔着屏风的相对。
导演的神来之笔,使得这一幕被笼上了淡雅缱绻,意味悠长的韵致,也使得顾盼二人难言的心意,获得了这样一个,如轻纱屏障般朦胧的象征。赵盼儿在确认了“我就知道是你”之后,率先走进了屏风背后(图9)——何尝不是在暗喻,在二人捉摸不清的感情中,她正是那个,先躲藏起来的人。
听到了盼儿那句略带嗔怪的招呼,而露出了自得笑容的顾千帆(图10),紧接着走进屏风。他急需利用屏风,来遮掩自己真正的关心。那句“还不稳重点”的薄责(图11.12),看似是发难,其实是在掩盖他关心则乱的担忧,担忧若是晚来一步,赵盼儿将承受怎么样的痛苦。
而赵盼儿,也同样借着屏风隐藏自己的关心,“我的命硬得很,和你一样”(图13.14),你受过那么多苦难波折,我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你关心我的时候,又何尝知道,我也在关心你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相隔屏风的路,到了尽头,却是跟着走的顾千帆,比赵盼儿更早一步走出了屏风。此时的他,已然在屏风边露出了整张脸,好整以暇地望向赵盼儿的方向(图15),等待着她的出现——或许这也是在暗示,在二人暧昧不清的角力中,顾千帆是更早明确自己心意,更早走出这“掩藏”的那个人。
此时,他眼中的盼儿,还隐身在屏风之后(图17),一如她捉摸不透的心。等到赵盼儿也走出来之后,她望向他的眼神,似万语千言,动容而克制,幽怨而隐忍(图18)——许多话都无法说出口,许多心意都无法去参透,看似轻透的纱制屏风,可以让他们看到对方的身影,却无法看清对方的心。这正是,他们之间,看似水到渠成,却难以逾越的鸿沟。
“愁鬓香云坠,娇眸水玉裁”正是赵盼儿的美。“月屏风幌为谁开。天外不知音耗、百般猜。”正是她那因期待某个人出现,而忐忑雀跃,百转千回的心。
“相看有似梦初回”,纵然这个人在眼前了,又能如何,依旧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看得见摸不着,听得见碰不到,更不要提,万般心绪,有口难言。
很快,他们又将迎来再一次的别离。“只恐又抛人去、几时来”,他们的重逢如萍水之聚,飘摇不定,顾千帆总是在赵盼儿的眼前离去,天涯又是匆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永安楼|还有录人在吗 (扑扑)
- 永安楼|2025年,热搜榜24位“录子被编入交大教材”,我组也... (AD钙奶)
- 梦华录剧情|赵盼儿说夜宴图已经烧了是帮了皇后 (小勉)
- 永安楼|不服输的开封抖人天天让努力蹭梦华录,民众自发安利... (一生一世)
- 永安楼|二刷鸿门宴发现了雷司公 (万里深雪)